中国教育事业
-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2006年报王庆林 主编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转折之年。“十五”期间,在全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我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的国(境)外院校数由2000年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院校增加到2005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93所院校,在数量上和涉及面上为我校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要求,2006年我校外事提出了“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做质量,控制合作规模,优化合作结构”的工作新思路,以“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指导思想,在“十一五”的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6年,我校国际交流处暨澳台办公室共接待国(境)外来访团组138个,接待外宾800余人次;其中政府或组织、协会团组16个;大学校长团组34个;企业团组7个;接待短期校际交流学生团组5个。2006年,我校共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9场,其中规模超过2000人,外宾人数超过1000人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场,序列性国际会议4场。
-
奇迹之旅李晓明 著正如书中所强调的——创新是工业中心的灵魂,创新意识也正是我们所急需大力倡导的。我们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但传统教育思想局限了人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创新思维空间和创新理念。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创新的浪潮变得更加广泛、势不可挡,并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教育理念正向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的方向转变,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从本书可以看到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三十年中的发展历程,从创立、发展、壮大以至今天的成就所经历的坎坷、困惑。本书写出了工业中心奋斗的精神,创新的文化,永不言退、团结奋进的团队理念。工业中心团队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点点滴滴,在书中都有生动再现。从管理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与探讨,挖掘“工业中心”模式成功的历史机遇、社会环境以及内在因素,在更加广阔的视角和层面来剖析“工业中心”现象,从而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启迪。这些在书中都有精彩的阐述,作者之用心可见一斑。
-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杨小微 主编在上一期,即《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7》的代发刊词中,我们阐明了本集刊的编辑理想,在于呈现当代中国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之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并试图以研究的力量,与当代中国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伴,相依相存,相互构建。所刊载的13篇报告和文章,记录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究者以均衡、公平理念为追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思路和探索历程。本期奉献给读者的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近况,仍然覆盖东、中、西三个梯度。第一组文章由今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贫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会议上的三个报告和一个总结发言构成,反映了基于教育学立场对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与教育问题的深切关照。第二组文章来自江苏常州,浓缩地反映了区域层面推进“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成果、学校层面尝试转型性变革的两年探索过程与经验。这一组的最后,也有专稿评述“新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在迎接复杂性挑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历程。钟楼区领导、校长和教师们认定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区域教育生态优化上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竭创意,相信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第三组文章则推出我国中部地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以多维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变革实践,反映了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校长和教师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配合、有效互动及同生共长。最后一组文章是对海内外学校变革实践的理论评述。既有从一种新的视角对我国学校变革中通过校际合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梳理、概括和评述,又有对西方学校变革和香港优质学校发展计划的回溯性介绍与评论。这些,也是我们在学校变革与素质教育区域推进中更新实践和发展理论的颇有参考价值的思想资源。
-
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孙振东 著核心问题,提出了若干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学科前沿问题;在批判传统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教育研究的人文科学方法论的主张;阐述了教育研究的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勾勒了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超越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视角,分析批判了教育研究领域新近出现的若干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适合于人文社会各学科从事方法论研究的人员、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阅读。
-
大帅铸就的春晖李兴洲 著教育本应是一种不受外力干扰和侵染的纯正事业,应当遵循教育本身固有的规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不偏不倚,自然发展。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春晖中学“纯正的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纯正的教育”就像清水一样,能荡涤那些乏味无力的教育,积极图谋人性的发展。“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学生进入学校是接受教育的,而不只是接受教材的。20世纪20年代,在经亨颐、夏丐尊纯正的教育思想感召下,丰子恺、朱自清、刘熏宇、刘叔琴、朱光潜、匡互生等一大批名师齐聚春晖,蔡元培、叶圣陶、吴稚晖、俞平伯、杨贤江、黎锦晖、黎维岳、舒新城、陈望道、黄炎培等专家学者慕名前来游学演讲。在短短的几年内,春晖中学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富有关爱和善意的教育实践而名声远播,取得了与当时南开中学齐名的辉煌成就。经亨颐和夏丐尊都认为,“爱字为教育之要诀”,教育若没有情和爱,就像无水的池,就会缺失教育的本真,最终免不了空虚。逝者已去,风骨长存。回望春晖,感慨之余,但愿留给我们韵不仅仅是仰慕和惋惜。
-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林勇 主编《“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全书共九章,第一章论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二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模式;第三章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内涵特征、形成背景、条件保障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经济、社会、城市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视角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进行透析;第五章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资源共享机制进行研究;第六章为“城校互动”职教模式下政府统筹作用的研究;第七章分析了永川区发展“城校互动”职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第八章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九章对“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进行了效果评价。
-
南宋教育史苗春德,赵国权 著《南宋史研究丛书:南宋教育史》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著者对南宋的学校教育(官学、私学、书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著名教育家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探讨总结了南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
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楼世洲、蔡铁权、徐今雅我国从1997年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近几年来,教育硕士的招生专业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辟了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
新观察胡卫、张继玺教育涉及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除了教育学视角外,加入文化、社会等视角。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教育事件,是《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7》的一个追求。《新观察:中国教育热点透视2007》是对2007年中国教育热点事件的汇编,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境况;在方法上,试图通过跨学科与多角度的思考,让教育本身变得更生动和立体。
-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王德泽,钟玉海 主编本书是为纪念合肥工业大学更名五十周年为契机,由合肥工业大学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书采取回忆录、访谈等形式,勾勒了工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倾心教育、支持办学的光辉事迹,展示了工人先贤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精神风范,再现了广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半勤耕耘、励志求学的动人情景,谱写了优秀校友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骄人业绩,并且首次刊登了学校历史上历任主要领导的照片,弥足珍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本文集是工大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直接体现、史料梳理以及初步诠释,必将成为教育广大师生爱国爱校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