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外语教育要事录四川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编按编年体记述了建国以来外语教育的重要史实, 一事一条.
-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选材以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为主,重点反映中国近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并注意中国近代各个历史阶段主要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选材以反映中国近代进步的教育论著为主,也适当选录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反面的教育论著,以便通过以比,更好地说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思想的斗争过程。选文大体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次,以文系人,选文力求选取各教育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教育论著。选文尽可能收录全文,如原文过长,为了节省篇幅,则对不重要的部分,加以适当删节;删节的地方,都用省略号标出。选文均标点分段。选文采用各种版本加以校勘,并注明依据的版本。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赵家骥等卷主编本卷所叙述的是始自秦汉,中经魏晋南北朝,讫至隋唐长达1100余年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由统一到一度分裂,又重新走向统一。中国封建制度从秦汉确立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一段曲折,到隋唐发展成鼎盛时期。随着封建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宣告结束。秦代至汉初,经历了文教政策和官方统治思想的建立和调整,到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终于取得独尊地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又出现了儒、佛、道、玄诸家并存的局面,各家相互斗争,相互吸取,呈现出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状况。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董宝良等卷主编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仅22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然而这短暂的瞬间,却经历了一次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在这场大决战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替激化,国共两党作为中国两支最大的政治力量合作破裂又再度合作,最后中国共产党“得道多助”,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统一了全国,中国国民党却“失道寡助”,以致退踞台湾。历史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工农大众为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民主革命,尽管经受了多种磨难和曲折,终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以封建法西斯主义为精神支柱,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右派集团,尽管曾得到国际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仍然无可挽回地失败了;而那些幻想走第三条道路的派别、团体和人士,尽管其愿望有不少是善良的,也不可避免地破灭了。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22年来,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同样是在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中演进的,并且始终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每一种教育主张或教育思潮都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政治斗争的烙印。这是我们考察这一历史阶段教育思想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但是,我们也深切地意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又总是复杂的,因而又需要采取历史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国民党官方的教育指导思想,从总体上和本质上说是封建复古守旧和法西斯独裁买办思想的混合物。但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人物身上,所表现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如:蒋介石、陈诚、陈果夫、陈立夫等国民党要员对“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民众教育”等也曾有过一些有益的言论,特别是抗日高潮时对“战时教育”也曾有过可取的论述和阐述,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人们不会忘记,也不会一笔抹煞。当然,人们也会注意到,他们往往言行不一,言而无信,言辞冠冕堂皇而行为却时有卑鄙龌龊。又如:国民党内有一批资望高深的元老,他们笃信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国民党右派集团强压下,仍坚持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他们的精神和贡献,更值得人们敬佩。幻想走第三条道路的人们,大都崇拜“教育救国”或“教育改良”。他们的活动重心大部分在教育领域,并倡导过各式各样的教育思潮。他们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很容易随时局的动荡而分化或变易。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看,他们倡导的教育思潮大多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性质。其中大部分怀着善良的愿望,幻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去改造社会、改善民生。不少人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通晓西学精蕴,对近现代教育思想传播和运用做出了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民众教育、国民基础教育、乡村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思潮和实验,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国共两党的主要精力置于武装斗争的特定时期,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这些人们来承担了。他们积累的思想资料和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借鉴的价值和启迪作用。对此,编者曾一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公正的。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运动前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且大量介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当时理所当然的认为苏联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苏联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领导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开展教育活动的某些做法,自然也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的榜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教育界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起点是学习苏联,视苏联教育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正宗。这一思想定式在中国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苏区教育中某些左倾口号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度出现的“旧型正规化”思潮,均与此有密切关系。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成果的代表作《新教育大纲》、《现代教育原理》等显然受到苏联早期教育学者的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全盘苏化”,把凯洛夫《教育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高峰,均与此不无联系。苏区教育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工农民主教育思想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独立创造的结晶。这是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无价之宝。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苏区教育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都是在战争环境中,在经济文化极端贫困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因此,编者在评价和继承苏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传统时,也必须坚持两点论,首先要充分肯定这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其思想理论成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承认,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实践,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或特殊性。我们既不能因强调其特殊性而否认其普遍性;也不可误把其特殊性统统当作普遍性。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认识和理解历史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而一旦认识和理解了历史,就会获得无穷的教益!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田正平卷主编在本卷中,编者考察了1912至1927年间十种重要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我们所试图描绘和把握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和影响的时代。用蔡元培的话来讲,这是一个“洪水与猛兽竞争”的时代蔡元培说。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潮,很有几分相象。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目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的人感受痛苦;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漕,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蔡元培的这番话发表于1920年4月1日,其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过去还不到一年。在那封建军阀“率兽食人”的日子里,蔡元培高瞻远瞩,对洪水般奔涌而来的“新思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15年间在中国教育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前述种种教育思潮,都可视之为蔡元培热情讴歌的“新思潮”。它们源头不同却万宗归一,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方位,以勇猛的势头,共同冲刷着封建教育的“旧河漕”,呼啸着“泛滥岸上”,努力荡涤着封建教育的污泥浊水。教育的近代化,离不开教育观念的近代化。近代以来,教育界、知识界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碧落黄泉,在探寻改造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的同时,深深地体验了观念转变的痛苦、艰辛与重要。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高举起了民主化、科学化两面大旗,准确鲜明地概括了教育观念近代化的本质涵义。我们强调这一时期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正是为了突现这种认识上的飞跃。综观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潮,它们所追求与张扬的,也正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毋庸讳言,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里,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无论是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或者是实践上的普遍认同,都是不可能的。在经历了声势壮阔的20年代教育改革大潮之后,从30年代初期起,人们就开始用审视的眼光来重新评判和总结那场刚刚沉寂下来的运动。然而,无论人们对改革的具体措施、方法和模式提出多么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在一个基本方面大家始终是肯定的,那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开启的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方向。30年代以后,一些进步的教育思潮,如乡村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独立教育思潮等,从总体上讲,均是这一方向的继续和延伸。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这一方针正是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弘扬。现在看来,真正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任务。今天,我们描绘和再现前人的思想轨迹,为的是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80年前高唱入云的教育改革思潮、职业教育思潮、义务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等等,它们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j时至今日,读起来仍然是那么新鲜,那么具有吸引力,那么令人肃然起敬。时代不同了,教育对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愈来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时代进步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应该有更深刻、更广泛的涵义。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阎国华,刘虹卷主编伴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剧烈变革,中华民族产生了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新思想,第一次以新的价值取向代替旧的价值观,人们开始探索性的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了在所谓“天朝大国”之外还有一个新天地,一直被认为“蛮夷”的国家之中却有“天朝”所不能相比的新东西,对这些,人们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由疑虑到逐渐相信,由拒绝到逐渐接受,并且由一点一滴的模仿,进而慢慢地创造,以至汇合成为时代的新思潮,教育思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总观中国近代各种教育思潮,是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之中曲折地向前开辟着自己的道路。但总的趋势是,民主教育思想日益战胜反动教育思想,资产阶级教育思想逐渐代替封建主义教育思想,朝着建立全面、完整的资产阶段教育思想体系迈进,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就是教育近代化的记录。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李国钧,金林祥卷主编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这不仅表现于对传统的理学教育思想体系的完善、反思、修正甚至批判上,而且还表现于实学教育学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目的、内容的充实与改革上。明清时期的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两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阶段。一方面,明清时期,传统的教育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教育理论中已逐渐发展起一种倡导实用、重视实证思想流派,他们在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并以之指导教育实践。这一点,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明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来看,其教育思想理论是伴随学派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明初,由于明中央统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学确立了它在思想文化界的统治地位。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郭齐家等卷主编先奏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为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由自发状态发展为自觉活动,教育思想由萌牙到比较成熟的时期,是整个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奠基阶段。先秦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所反映的政治目的都各不相同,反映在教育上,儒家重理性,主致用,讲启发;墨家重实践,主工艺,讲事功;道家尚直觉,崇思辨,论辩证;法家尚法制,重赏罚,因参验。总的说,他们都在着重追求对人的培养以实现对现实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是各家所施之内容和某种途径不尽相同而已。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徐仲林等卷主编先奏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为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由自发状态发展为自觉活动,教育思想由萌牙到比较成熟的时期,是整个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奠基阶段。先秦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所反映的政治目的都各不相同,反映在教育上,儒家重理性,主致用,讲启发;墨家重实践,主工艺,讲事功;道家尚直觉,崇思辨,论辩证;法家尚法制,重赏罚,因参验。总的说,他们都在着重追求对人的培养以实现对现实人生价值的实现,只是各家所施之内容和某种途径不尽相同而已。
-
中国教育大系顾明远总主编;《中国教育大系》编纂出版委员会编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产物,教育又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没有现代化的国家。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面地系统地搜集和整理我国教育的历史文献,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诠释与研究,探索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帮助我国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努力做好当前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以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编纂出版《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修订版)》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