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一个孩子的呐喊李怡心孩子,学业,永远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本语音嫩稚、真情尽显、图文并茂的小书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小作者所代表的“祖国的未来”从心底发出的一声声无奈、无助的呐喊;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用失去内心欢乐的苦恼、难以放飞畅想的苦闷、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应对考试制度的倾诉;似乎看到了孩子们在刻板僵化的应试制度下极不情愿地挣扎着的沉重背影。这本书,会使每一个看完的家长、教师,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感到揪心,不禁也要替他们呐喊: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吧!
-
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三辑周光礼 著《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三辑)》,本辑重点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战略变革、大学治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服务支持、产学合作等各方面。
-
为什么是抚松李振村,朱文君,陈金铭 著《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深度长篇教育纪实。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教育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清风拂面的教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校长们行走在通往教育家殿堂的路上,老师们努力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孩子们在自主快乐地成长,甚至连校训、仪式、节日这样的校园文化细节,也被经营得流光溢彩、创意迭出……《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中描绘的,绝不仅仅是中国新乡村教育的美丽图景,更是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动人诗篇。
-
成都教育发展年度报告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本书汇集了2010年成都市的教育状况,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民办教育、老师培训等,严抓教育,促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事业迈进新台阶。
-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朱永新 著《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系统论述了近现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全书分上下两 篇,共十章。上篇以时间为经,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自鸦片战争至解放 战争时期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作者在书中广征博引、条分缕析, 叙述简洁而清晰;下篇以主题为纬。首先总结了中西教育思想的会通与 融合,继而分别论述了中国现代的个性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 村教育、生活教育及“活教育”思想。作者以较为独特的形式解读了近 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有利于读者比较、分析与归纳、记忆。
-
情在教育张伟江 著《情在教育》从个人的经历、理念和感悟出发,记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张伟江从一名留洋博士、大学教授到一名政府官员的心路历程,着重描述了在进入政府机关后,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管理庞大而复杂的教育系统,进而为民谋福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于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之情,并不时穿插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管理的一些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情在教育》还收录了作者任职期间的一些演讲和报告,不仅能使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上海蓬勃向上飞速发展的时代缩影。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朱永新 著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这与教育所起到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分不开的。作为有史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的一个民族,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轨迹,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和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德育观、教学论、教师功能、为师之道、读书法、科举制度、书院和蒙学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沿革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而客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全貌。
-
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方晓东 等著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什么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每一个关注教育的人所渴望探求的。由方晓东等编著的《中国教育十大热点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调研和意见征集中梳理出来的教育热点问题,以全方位综合筛选、紧迫性、建设性为原则,整理筛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调研、整理工作,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该书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了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为了公平的责任杭州市教育资产营运管理中心 著暂缺简介...
-
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崔玉婷 著《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稿对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二者进行异质性比较研究,指出二者虽然皆从乡村入手,但路向不同:前者的路向为政治革命,而后者则是文化革命;前者注重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后者则注重对农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二者都面临相同的社会背景,因而二者异中有同:皆有强烈的本土性即中国色彩皆极为重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皆把它作为当地教育的理论指导。它的研究主题不仅具有开拓性,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