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羌族教育发展史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 著羌族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但较少受到学界关注。《羌族教育发展史》由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所著,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古羌人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羌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人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专门对汶川地震灾后羌族教育重建作了论述。《羌族教育发展史》史料丰富,语言平实,力图引发读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
-
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包海芹 著《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研究的是我国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扩散问题。国家学科基地主要指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建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并获得迅速扩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从政策扩散现象出发,对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发展过程做了详细梳理,并结合制度主义理论对这种国家级学科基地政策的形成、特点及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可以为教育决策部门进一步改进学科基地政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
河北书院史吴洪成,刘园园 等著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一块独具风格的瑰宝,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书院为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书院教育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书院教育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
生命之基构筑吴希福 著一个85%的生源为外来人口、学生流动性大且学前教育薄弱、环境复杂的城中村学校是如何蜕变为区域小有名气的特色学校的? 本书从学校的历史,办学目标、理念及方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校长领导力等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书中很多教育改革措施和具体的学校管理方法都饱含深刻的实践智慧,非常值得推广。
-
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李明华 著提出“消费者无知定律”,市场的基点从买-卖转变为买-认证-卖。教育市场无例外,本书从这三个方面研究农民工的教育市场。农民工教育有私人和公共需求,一亿人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是以大专层次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育,私人需求虽然大,但属于教育市场的“贫矿”,需要国家战略来保证农民工教育的消费达到公共利益极大化的水平。建立覆盖工业区农民工聚居区的以学习中心为基点的社区性开放大学,这是一个教育的物资资本与人力资本分离的模式。需要一个多元和多层次的教育认证体系,包括国家主导的元认证,以使这个系统发出的认证信号清晰、强度高、成本低。
-
中国教育评论朱永新 著60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失误、无法拆解的难题和亟须攻坚的问题。《中国教育评论》用理论、数据和案例的集合,评说成就,剖析问题,痛陈失弊。在作者的问题菜单中,日渐变低的教师地位和薪资待遇、各大中小学学生厌学情绪高涨、职称改革的弊端、实施不完全的义务教育以及无时无刻不压迫着学生的考试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且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用深沉中肯的文字,不求理论体系,但求点评准确,给读者导出教育思考的要点和方向。
-
中国大学的社会信任基础研究张清 著这本《中国大学的社会信任基础研究——基于陇中二百户村的观察与阐释》由张清著,该书首先从问题的原初开发,探究了村民与大学交往的形态。封闭乡村的村民们是通过间接渠道获得大学信息,他们一生只能依此来想象处于千里之外的大学;其次,书中以案例方式认真细致地呈现村民们对大学信任的真实状态;随后,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找寻村民们信任大学所依赖的传统基础。作者基于这些研究过程敏锐地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管理大学的各种制度、政策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变更,使村民与大学交往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了。
-
中国教育变革之路·苦旅何以得纾解郑若玲 等著《纲要》的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一轮新的热潮。如何按照《纲要》的精神,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十分关心的问题。所幸的是,很多地方的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已走在了实践的前列,他们针对自己所在地区、学校的特点,在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实践和探索无疑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
中国教育变革之路·三尺书桌何处寻范先佐 等著为了学习和贯彻《纲要》的精神,范先佐编著的《三尺书桌何处寻》基于课题组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多次专门调研,并结合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及经验介绍,主要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和规模,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危害及原因,介绍各级政府、社会各方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对策思路。
-
教育的使命傅林 等著汶川地震给我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傅林编著的《教育的使命》作者通过对地震重灾区若干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从教育观念的重塑、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灾后学校课程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灾后儿童成长环境的重建、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经验与借鉴这五个方面反思和总结我国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探求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普适价值与服务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的结合之路。《教育的使命》对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大专院校、中小学的师生,以及一切关心和支持灾后教育重建的社会人士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