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中国教育·大师谈蔡元培,陶行知 著《中国教育·大师谈》从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良心论等多方面,对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详尽的搜集和收录,指出教育不仅是自身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论述了教育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本书不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面思考人生的镜子,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我国教育情况的良好选本。
-
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吴向东 著当今的孩子生活在数字技术与产品随处可见的社会环境中,这一代被称为“数字土著”的儿童的心智模式已与“数字移民”的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与家长如何随着“数字土著”融入到以数字技术为生活基础的环境中,并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科学教育,以培养孩子的“二十一世纪技能”,成为当今国际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热点。 本书作者从一位长期从事数字化科学教育的实践者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提出观点,认为科学教育的灵魂是探求事实,对如何用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技术探求事实、形成科学解释等做了引人入胜的阐述。还探讨了当今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核心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他提出的科学课程设计模型和鸢尾花(IRIS)数字化探究学习模式,提供了经典的案例作为学习的参考,为当代科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这是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及学生阅读的科学普及读物。
-
教育的挑战熊丙奇 著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存在巨大的挑战。《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作者熊丙奇结合对中国教育的现 实观察,对教育面对的挑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 策略。《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是作者继《大学有问题》、《 体制迷墙》、《教育熊视》、《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走出一个 时代的教育困惑》之后,又一本直面教育现实的著作,可供教育研究者, 教育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人士阅读。
-
性权与性别平等方刚 著开明、开放、负责任的性教育: ◆ 是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 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是一种行为选择的教育;◆ 是一种发扬人性的教育。 全书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讲中国性教育的现状与学校性教育的责任;第二部分介绍了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学校性教育的方式;第四、五、六部分分别讲解小学、中学、大学的性教育课程设计与评议;第七部分以问答的形式解答来自教师、家长和学生和困惑和疑问。 这是一本开放的性教育的指导书。 理念上,本书立足于被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性教育中最重要的性人权与社会性别平等理论;实践上,本书是从大量教学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教学理论。 本书谋篇布局上看似以各级学校教师为读者对象,但家长一样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当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家长可以拿着这本书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 学校,体制上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阶段。本书没有将幼儿园部分单列出来,但幼儿园教师所面对的性教育问题,可以在第四部分“小学性教育”以及第七部分“来自家长的性教育提问”中找到。对于条件成熟的幼儿园,完全可以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性教育课,甚至可以直接把小学性教育的一些课程搬到幼儿园中讲。 从小学到大学跨度非常大,为什么要放在同一本书中?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不同基础的学校和教师可以相应地选择适合自己教学情况的性教育内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性教育基础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教师的积累和价值观也不同。所以,有的中学老师可能只愿意讲本书小学性教育的内容;有的大学老师只能接受本书中关于中学性教育的内容;但同样会有一些中学的教师愿意讲本书涉及的大学生性教育部分的内容。也就是说,本书关于大、中、小学课程的设计,只是一种建议,不是不可变通的。教师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相对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其实显示了我们的灵活性。 总之,本书具有指导性,但并不高高在上。作者希望和教师们一起努力,在中国当前国情中一步步地推进理念先进、方法正确的性教育。
-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 著“中国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办?”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超越教育而言教育”,内心深处始终情系教育。《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即为其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全书首辑历陈作者参与中国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示“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次辑进一步提炼“真正的教师”坚守的韧性与智慧。作者长期对中国教育保持清醒的思考与批判,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
-
中国教育观察朱永新 著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了今天,是耶?非耶?难以一言以蔽之。这些年,作者通过调研、会议、讲演、支教等各种形式,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的百余所学校,从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台北薇阁、苏州十中这样的名校,到延安老区、贵州山区的农村学校。这样的行走,让他知道,中国如此之大,任何教育政策的制订都必须因地制宜,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应该是政府教育政策制订的主要出发点。这样的行走,也让他发现,尽管我们的教育有许多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线干部、校长、老师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量。作者叹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舒新城 编《中华史料丛刊: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所称之“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系指我国仿行西洋教育制度之全体而言,时间断自同治初元至民国十五年。自同治初元设同文馆,至今已六十余年,其间经过之教育事迹甚多,势不能一一追溯原委,罗列无遗,故只择其较重大者录入。
-
思想者言王入辉 等著《思想者言:中国大学管理问题》是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处辉教授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结集。内容分为六个方面:感悟与思考,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评议与研究,高校建设与发展,高校与社会问题解读,比较教育研究。 《思想者言:中国大学管理问题》内容丰富、研究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了解我国高校管理现状,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石毓智 著《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
我不原谅钟道然 著咱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思考是为了服从别人思考的结果,这算屁思考啊!在中国,你长了个使你能够批判创造而不人云亦云的脑袋是莫大的不幸,因为那些都是你“学习”的障碍。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若说老师像债主,那家长简直就是债主,她生你养你相当于投资,自此你自动欠她一屁股债,以后就慢慢儿还吧。而还债的方式,就是“听爹妈的话”。从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到找什么工作娶什么老婆,到生几个孩子生男生女,都要他们说了算。古代父母尚是包办婚姻,现在家长则更进一步,要包办你终生。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