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王香丽 著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同家庭背景高中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将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去揭示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成因及影响。王香丽编著的《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以高中阶段教育为视角》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高中学习生涯以及最终升入高校情况的调查,探讨造成不同类型高中学生升学机会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制约低阶层尤其是农村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因素进行剖析,提出若干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方法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以高中阶段教育为视角》研究内容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以高中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档案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考察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就读的高中类型等因素对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就、读高中的类型与其所升人的高校类别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重点高中和城市高中的学生升入高校的机会要远大于非重点高中和乡镇高中的学生。其中,城乡高中之间的差异最大;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高中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学习方式等方面。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庭所在地等家庭背景是影响学生就读高中类型和取得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其中,重高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都要优子一般高中的学生,城市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也要好于乡镇高中学生。综合调查数据得出,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其就读高中及其家庭背景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显著的差异体现为城乡之间的差异。第二,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学校教育本身在某些方面强化着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差异,这对低阶层家庭的子女,尤其是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教育制度强化了不同学校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性。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且大都分布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就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2)我国基础教育和高考内容设置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对农村重视不够,不利于提高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3)新的高校招生制度强化了城市文化背景,增加了农村和低阶层家庭子女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难度;(4)现有高校布局和录取名额分配办法不合理,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市的考生有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入学机会的差异;(5)我国教育中的资金投入和学费政策不利于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基于这些调查结果的认识,现阶段需要在教育机制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以此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性问题的解决。第三,在制度和政策上需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入学机会差异性问题,特别是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可行的措施包括:(1)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来满足青年人的就学需求;(2)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特别是促进中学教育均衡发展,大力解决因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所带来的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解决因初、中等教育水平较差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学生的教育问题;(4)重点解决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难题,除了提高农村初、中等教育质量外,还可通过政策倾斜,或者建立高职高专学校来满足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
中国全史百卷本·教育卷史仲文,胡晓林 主编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中国全史(精)》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历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面、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治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全书共分十个专题卷,每专题又分十个分卷,共百卷。本书为《中国全史(教育卷)(精)》由张岱年编著。
-
公民教育引论檀传宝 等著《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从国际比较、历史研究、理论分析三个维度对公民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建构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建立正确的公民教育的概念、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标与内涵、采取比较切适的手段推进中国的公民教育。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与教育界对公民教育的概念、目标、内涵的认识存在许多混乱与分歧。全书共三部分:上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对英美、德法、日韩等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公民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其公民教育的经验、问题和主要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中篇对我国民国以来公民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新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重点提出了必要的建议;下篇则以理论分析为主,对新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方向进行了深刻分析与展望。《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学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的结题成果,可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提供一些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公民教育新思路,不仅在教育学科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农村教育现代化邹敏 主编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时代性。教育现代化是当前以至未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 对性。二是本土性。我们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侧重于四川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川南农村为典型, 以乐山市沙湾区为研究个案。乐山市沙湾区,沫若故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沙湾区委、 区政府非常期望以教育现代化推动农村教育大发展。沙湾区教育局周开贤局长联手乐山师院共同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三是实验性。农村教育研究重在实践和实验。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汇聚沙湾区教育现代化研究实施方案、指标体系编制,专家学者在各地的实验研究和成果。研究成果中,有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吴定初教授的智慧奉献,有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的思考与研究。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史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史编委会 编2001—2011年是学校固本强基、特色发展的10年,华水人用智慧和辛劳又谱写了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辉煌乐章。系统总结这10年的办学经验,探讨学校的发展,意义深远。《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史(2001-2011)(精)》承载着前辈、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的殷殷期待,校史编写组承此重任,虽感荣幸,却又深知修史之艰难,责任之重大,不敢有丝毫草率、懈怠。在撰文中,校史编写组力求用笔客观、翔实、准确,再现学校发展轨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突出教育教学发展主线,诚愿撰成可读、可感、可借鉴之史书。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年鉴2009-2010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编著2008-2010,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持续的教学改革引领下,确立以“开放、交叉、融合”为教学理念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研学能力的培养,实施“研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成果考核机制,营造了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自2009年底开始,探索培养创新型建筑工程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提上议事日程,研究型工程师将逐步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我们提出“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队伍”的团队理念;“基础理论教育+创新研究+实践素质”的教学理念;“教书育人+高尚师德+敬业奉献”的教书育人理念,并以此来指导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近年来,东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已形成成熟、连贯的课程新体系,且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显著推进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并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我们构建了体现开放融通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为主题的1~5年级的整体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形成以“建筑设计”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立体式知识框架其次,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建筑测绘、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际及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我们和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学院每年都进行联合毕业设计,与美国、日本、瑞士、瑞典、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及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院(系)际学术交流关系和联合设计教学,并已开始进行学分互认。同时,在2010年暑假,我们开始了首次“青年教师海外教学研究工作坊”的尝试,对青年教师作出系统的培养训练。教学研究及相关成果多次获得各级教学研究表彰和奖励,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08年,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开放·交叉·融合: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毕业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近两年本科生出国深造人数达毕业生总数的20%。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还将积极探讨本科教学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培养等一系列课题,使建筑教育上到更新一个台阶。
-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编著《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及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科研团队由相关高校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基础一线教师等专家学者组成,均具有较强的一线工作水平和科研实力,可以说《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是教师教育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详细描述了过去20年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客观需要,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政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报告》的出版对于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杨河 主编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通过回顾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历史,剖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总结在北京大学代代相传“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办学理念和管理风格,以及在新时期下北京大学的文化品格,全面分析了“北大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希冀对北京大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有所贡献。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由杨河主编。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作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各院、所、台、中心等所属机构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情况,包括各院、所、台、中心简介,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老师、考试科目、招收人数等情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既可供广大考生参考,也可供各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等部门使用和收藏。
-
教育概览2011 OECD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译经合组织国家在力图通过政策设计提升教育的霄效性、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面临藉不断紧缩的公共财政压力。《教育概览2011:OECD指标》使得各国可以参照别国教育的情况认识本国教育。它提供了有关各国教育体系的丰富的、可供比较的指标系列,饯表了如何考量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专业共识。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领城的参与人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以及教育体系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一系列教育成果,并进行了比较,例如,学生在若干重点学科的成绩、教育对收入及成年人就业机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