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王伦信 等著本书旨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和问题,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由来,也溯及20世纪前半期。近年来,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已得到大力推进,其中不少是专门或连带论述中学教育的。因此,本书无意对中学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所选择的几个专题,主要是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方面,其中对于新中国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考察,則是考虑到当前研究的薄弱因素。以下是本书各章的基本思路和论述主题:第一章,中学学制改革的历程与问题。本章选择了一组我国中学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常被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来展示我国中学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二章,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与问题.本章在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课程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学课程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基于发展规模、地区分布、办学主体、性别构成和教师学历水平的量化考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计量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史研究,无疑有利于加强教育史研究的实证性。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统计工作基本没有中断,留下了较为完整的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数据。第四章,高考的影响与选择。从公众日常生活的眼光来看,高考无疑是影响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事件,被认为是诱导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倾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
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钟明华,冯增俊 等著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于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广东改革开放,要系统总结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30年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志宁德市民族中学 编一、本志记述宁德市民族中学1958年至2008年的各个主要方面,所采用的资料截至2008年9月10日。二、本志正文共分12章36节;另有“概述”作为全书导读,“大事记”以弥补章节体之不足。三、本志编写原则:纪事为主,依事分类,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突出特色,叙而不论。旨在尽量客观地反映宁德市民族中学50年的办学历程,起到存史、资教、育人的作用。四、本志资料来源主要是宁德市民族中学历史上自成的文本档案和其他有关的档案资料。对部分因档案资料匮乏(或丢失)造成的空缺,请老教师、老领导、老校友共同回忆,多方求证,审慎补缀;对拿不准的内容,宁缺不滥。五、本志部分章节采取分段叙述,即将宁德市民族中学50年的历史分为1958年9月至1966年4月、1966年5月至1978年底、1979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8年、1999年至2008年等时段,旨在方便行文,并增强阅读的层次感。六、本志采用现代规范语体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在数字、计量单位和时间表述等方面均按国家标准进行。七、本志中“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福安专区民族中学”、“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均系宁德市民族中学的历史名称,“福安民族中学”、“福安民中”、“地区民中”、“民族中学”、“市民中”、“民中”等均为校名的简称。八、本志所涉及的行政区划和单位名称,一律按记事当时的实际情况行文。
-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朱晓刚 著大学课程居于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心脏”,大学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要反映到大学课程之中来。只要对大学教育进行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大学课程,大学课程研究因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朱晓刚博士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具有相当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探索精神。目前关于我国大学课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课程历史发展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和大学史(含大学校史)等研究成果中。二是关于我国大学课程思想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为解决高等教育课程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大学课程思想对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学课程思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尝试对不同的大学课程思想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释,但主要集中在课程制度和课程内容方面,而对大学课程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势的文化惯习缺少充分估计和客观的历史分析。朱晓刚博士的《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和建构》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我国大学课程思想,弥补了大学课程思想研究的缺憾。
-
走过硝烟的大学谢树强,黄柯云,黄在军 著浙江大学在宜州确定校训、唱响校歌,浙大人一往情深地把宜州视为浙大人的精神家园;在宜州人眼里,意外在宜州停留的浙江大学,也是宜州的一座精神大厦。本书记录了浙江大学70年前千里迁校、教育救国、薪火相传的悲壮和曲折历史,全书由国破山焚、求是大儒、文军长征、西迁断章、东方剑桥等五个部分组成。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 本书记录了浙江大学70年前千里迁校,教育救国,薪火相传的悲壮和曲折。
-
新希望工程一切从教育做起林子盟 著本书的文章,都是他在过去十年里,到各幼儿园、各级机关学校及世界各地研习演讲五千场次所留下来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所指都与幼儿教育有关。姑且不论其内容如何,只要看到五千场次的演讲或研习,平均每1.5天左右就有一场的盛事,让他着实成了一个伟大的演说家,身在大学里教书的我就有点感到汗颜。直觉他如此地受到幼教界的肯定与爱戴,也觉得他一定有他独到的见解之处。果然,本书文章内容包含多元,谈及幼儿的自然心与教育者的教育爱、幼儿智慧的启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之培养、幼儿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快乐及有效学习、孩子的艺术能力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自然科学的学习、幼儿的英文学习、使孩子成为晶莹剔透的宝石、健全幼教师资、千禧年的省思、大地之子、社会变迁中的父母角色、幼儿的植栽、蝴蝶与幼儿、以教育爱凝聚幼教新契机、幼儿与木耳、WTO与幼儿教育、彩色的孩子人生、孩子快乐的成长、星空与多元智慧、“建构”的教育价值、从一片叶子与一棵等,可以说包罗万象,是作者多年来对幼儿教育的观察与经验。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社会学李强 主编本书以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分析材料,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经验。全书力图以现代化过程、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市场化过程,以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涌现为线索,根据中国社会学面对这些重大现实变革而产生的重要学术议题,有时间顺序地叙说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展现社会学研究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关联特征。全书写作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进行。第一章“总论”简略地回顾了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更主要地以“恢复、重建”以来的高校社会学发展历史为重点,围绕学科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学术建设以及重要的学术成就进行概括性讨论。分述部分是全书的主体。本部分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主线,按学科框架以及重要学术议题分专题回顾。内容包括学科框架内的重要二级学科发展,重大学术问题、重要的学术争论、重大事件、标志性成果及理论创新等。本部分划分为基础性分支学科和专题性应用研究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基础性分支学科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人口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等八章内容。这些社会学分支学科既具有相对广泛的基础性意义,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就30年来社会学对转型期重要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性回顾,主要体现在贫困问题、社会分层问题、农民工问题、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区、家庭社会学、户籍制度、社会政策和健康问题等十章中。最后一章“社会学发展的经验、问题与展望”则以分述内容为基础概括性地表达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困境,并就未来高校社会学领域可能取得的几个突破性领域作了一定的预测。本书的附录部分主要收集了两方面的信息。附录1汇集了全国高等学校中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系、所、院名录和地址信息;附录2是大事记,辑录了1979-2007年问内地高等院校中的社会学主要事件。
-
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 主编本研究报告由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牵头,国内的中青年教育专家合作研究撰写。全书由总报告、23篇专题报告、年度教育大事记,以及由重要教育文献、经典文本等组成的内容丰富的附录构成。本书第一次增加了反映香港和台湾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教育观察的视角。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优先发展和投资教育正在形成风气,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顺利推进,国家建立了新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据对城乡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公众的教育满意度有所提升,满意度均值为3.538分,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都在3~4分之间,即公众的教育评价介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与此同时,教育发展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很多。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正在艰难地推进。在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之后,教师问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则成为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围绕农村民办学校能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以及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加强管理,民办教育政策再起波澜。高等教育正在进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轨道,但由于治理结构并未改善,高校贷款风波、高度行政化弊端、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等问题仍在继续暴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认为,当前教育公共政策的调整,主要还在增加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治理乱收费的层面,政府治理的改善尚未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传统的管理体制、陈旧的决策行为,致使教育政策领域出现新旧杂陈、参差不一的状况。有些政策行为透露出集中权力、强化行政控制的趋向。有些决策过程十分仓促、很不透明,缺乏民主化、公开化的决策程序。研究认为,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教育问题正在从外部逐渐转移为以内部问题为主,正在由硬件建设转为以“软件”的更新、提升为主。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如何确定下一阶段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课题,亟待通过解放思想、公开讨论,形成改革共识。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家将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界需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推动以制度变革为中心的教育体制改革,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中,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合拍的、能够兴国的教育。
-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黄书光 主编作者从史论结合的视角探讨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围绕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突出时代问题意识,着重就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多元价值文化激荡下的当代德育问题与对策进行论述,并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资源整合与德育改革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全书注重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统一,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的结合。力求以独特视角揭示中国德育改革的复杂面相、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以期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
浙江大学年鉴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编《浙江大学年鉴2007》全面系统地反映2006年浙江大学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浙江大学的教职员工提供学校的基本文献、基本数据、科研成果和最新工作经验,是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了解浙江大学的窗口。浙江大学年鉴每年一期。一、《浙江大学年鉴》力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客观地记述学校各领域、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二、年鉴分特载、专题、浙江大学概况、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与重点建设、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基本情况、财务与资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支撑条件建设、后勤服务与管理、附属医院、机构与干部、表彰与奖励、人物、大事记等栏目。年鉴的内容表述有专文、条目、图片、附录等几种形式,以条目为主。全书主体内容,按分类排列,分栏目、分目和条目。三、选题基本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间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及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信息,依实际情况,部分内容时间上可有前后延伸。四、《浙江大学年鉴2007》所刊内容由各单位确定专人撰稿,并经本单位领导审定。本年鉴原则上以分目为单位撰稿,撰稿人在文后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