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重振与衰变广少奎 著《重振与衰变: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研究》根据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修改而成,系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课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研究》(课题号:FGB050537)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五章,运用制度经济学、权力政治学、博弈论等学科的理论,分别对教育部的历史演进、主要兴革、人事关系、决策方式、组织构架、社团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进而提出了“有限政府、有限管理,有力社团、有力参与,有权学校、有权办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构想。
-
中国教育史大纲·中国教育史王凤喈 著《中国教育史大纲·中国教育史》收集了著名教育家、教育史研究专家王凤喈的两本重要教育史专著:《中国教育史大纲》和《中国教育史》。其中,前者包括绪论共十一章,内容涉及教育起源、中国社会之分析和自周代及周代以前之教育至近代教育,全面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后者,作者将中国教育分为三个时期:虞夏商周为上古时期,秦汉至清咸丰末年为中古时期,清同治元年至20世纪中叶年代为近代时期。
-
浙江大学年鉴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编《浙江大学年鉴2007》全面系统地反映2006年浙江大学事业发展及重大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浙江大学的教职员工提供学校的基本文献、基本数据、科研成果和最新工作经验,是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了解浙江大学的窗口。浙江大学年鉴每年一期。一、《浙江大学年鉴》力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客观地记述学校各领域、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二、年鉴分特载、专题、浙江大学概况、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与重点建设、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基本情况、财务与资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支撑条件建设、后勤服务与管理、附属医院、机构与干部、表彰与奖励、人物、大事记等栏目。年鉴的内容表述有专文、条目、图片、附录等几种形式,以条目为主。全书主体内容,按分类排列,分栏目、分目和条目。三、选题基本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间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及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信息,依实际情况,部分内容时间上可有前后延伸。四、《浙江大学年鉴2007》所刊内容由各单位确定专人撰稿,并经本单位领导审定。本年鉴原则上以分目为单位撰稿,撰稿人在文后署名。
-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朱晓刚 著大学课程居于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心脏”,大学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要反映到大学课程之中来。只要对大学教育进行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大学课程,大学课程研究因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朱晓刚博士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具有相当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探索精神。目前关于我国大学课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课程历史发展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和大学史(含大学校史)等研究成果中。二是关于我国大学课程思想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研究成果,以及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为解决高等教育课程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大学课程思想对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学课程思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尝试对不同的大学课程思想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释,但主要集中在课程制度和课程内容方面,而对大学课程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势的文化惯习缺少充分估计和客观的历史分析。朱晓刚博士的《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和建构》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我国大学课程思想,弥补了大学课程思想研究的缺憾。
-
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钟明华,冯增俊 等著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研究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于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广东改革开放,要系统总结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30年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王伦信 等著本书旨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和问题,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由来,也溯及20世纪前半期。近年来,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已得到大力推进,其中不少是专门或连带论述中学教育的。因此,本书无意对中学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所选择的几个专题,主要是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方面,其中对于新中国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考察,則是考虑到当前研究的薄弱因素。以下是本书各章的基本思路和论述主题:第一章,中学学制改革的历程与问题。本章选择了一组我国中学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常被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来展示我国中学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二章,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与问题.本章在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课程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学课程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基于发展规模、地区分布、办学主体、性别构成和教师学历水平的量化考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计量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史研究,无疑有利于加强教育史研究的实证性。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统计工作基本没有中断,留下了较为完整的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数据。第四章,高考的影响与选择。从公众日常生活的眼光来看,高考无疑是影响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事件,被认为是诱导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倾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
《学记》解读李绪坤 著《学记》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文章不仅论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作用和标准,而且简练精要地记载了古代学校设置、教育内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原则等事宜,并对教与学的成败原因,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都有着详尽的探讨与研究,思想深邃,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本书是关于研究、解读《学记》的专著。
-
新希望工程一切从教育做起林子盟 著本书的文章,都是他在过去十年里,到各幼儿园、各级机关学校及世界各地研习演讲五千场次所留下来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所指都与幼儿教育有关。姑且不论其内容如何,只要看到五千场次的演讲或研习,平均每1.5天左右就有一场的盛事,让他着实成了一个伟大的演说家,身在大学里教书的我就有点感到汗颜。直觉他如此地受到幼教界的肯定与爱戴,也觉得他一定有他独到的见解之处。果然,本书文章内容包含多元,谈及幼儿的自然心与教育者的教育爱、幼儿智慧的启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之培养、幼儿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快乐及有效学习、孩子的艺术能力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自然科学的学习、幼儿的英文学习、使孩子成为晶莹剔透的宝石、健全幼教师资、千禧年的省思、大地之子、社会变迁中的父母角色、幼儿的植栽、蝴蝶与幼儿、以教育爱凝聚幼教新契机、幼儿与木耳、WTO与幼儿教育、彩色的孩子人生、孩子快乐的成长、星空与多元智慧、“建构”的教育价值、从一片叶子与一棵等,可以说包罗万象,是作者多年来对幼儿教育的观察与经验。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社会学李强 主编本书以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分析材料,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经验。全书力图以现代化过程、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市场化过程,以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涌现为线索,根据中国社会学面对这些重大现实变革而产生的重要学术议题,有时间顺序地叙说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展现社会学研究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关联特征。全书写作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进行。第一章“总论”简略地回顾了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更主要地以“恢复、重建”以来的高校社会学发展历史为重点,围绕学科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学术建设以及重要的学术成就进行概括性讨论。分述部分是全书的主体。本部分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主线,按学科框架以及重要学术议题分专题回顾。内容包括学科框架内的重要二级学科发展,重大学术问题、重要的学术争论、重大事件、标志性成果及理论创新等。本部分划分为基础性分支学科和专题性应用研究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基础性分支学科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人口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等八章内容。这些社会学分支学科既具有相对广泛的基础性意义,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就30年来社会学对转型期重要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性回顾,主要体现在贫困问题、社会分层问题、农民工问题、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区、家庭社会学、户籍制度、社会政策和健康问题等十章中。最后一章“社会学发展的经验、问题与展望”则以分述内容为基础概括性地表达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困境,并就未来高校社会学领域可能取得的几个突破性领域作了一定的预测。本书的附录部分主要收集了两方面的信息。附录1汇集了全国高等学校中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系、所、院名录和地址信息;附录2是大事记,辑录了1979-2007年问内地高等院校中的社会学主要事件。
-
走过硝烟的大学谢树强,黄柯云,黄在军 著浙江大学在宜州确定校训、唱响校歌,浙大人一往情深地把宜州视为浙大人的精神家园;在宜州人眼里,意外在宜州停留的浙江大学,也是宜州的一座精神大厦。本书记录了浙江大学70年前千里迁校、教育救国、薪火相传的悲壮和曲折历史,全书由国破山焚、求是大儒、文军长征、西迁断章、东方剑桥等五个部分组成。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 本书记录了浙江大学70年前千里迁校,教育救国,薪火相传的悲壮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