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改革发展创新热依木·玉素甫 主编暂缺简介...
-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曹俊军 著我国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必须紧扣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一核心环节。离开课程与教学实践,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必然落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立足于当代素质教育理论和农村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当下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予以深入解读,揭示其内涵、精髓、价值及操作要点,不仅有利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全面扎实稳步地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同时深刻反思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阐释了素质教育的本真涵义的基础上,科学开发了一整套高效能的素质教育实施策略。全书由“理论阐释”和“实践操作”两大板块构成,后者是主体部分。“理论阐释”部分从多重视野系统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精神,视野开阔,学术性强。“实践操作”部分着力于将抽象的素质教育理论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课程与教学策略,内容丰富,精炼有效。整体上看,两部分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
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梁威 主编然而尽管这样一个特色的制度和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至今没有一个部门直接领导和研究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众多教育史、教育志等书籍中,关于教研制度(包括教研机构、文件、人员等)的记录甚少,零星的记录也只是泛泛而谈,缺少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教育史角度全面进行研究的还很鲜见。基于对教研制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对现有相关研究仍较薄弱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梁威研究员——曾是北京市中小学教研部门负责人,领衔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变革及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这一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同时,课题研究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尤其是在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收集齐了全国32个省级教研机构(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研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资料不仅反映各地教研制度及教研员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四年的艰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和《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两书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两本书首次全面收集了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发展的历史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生成、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教研制度在保障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维护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程序,有序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书中,作者尝试把历史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对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推动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和改进中小学专业教研员队伍建设问题,有利于促进这支专业研究队伍在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中更科学更有效地发挥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我国教研制度研究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研部门和教研员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力量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21世纪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对教研体系的职能和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及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制度目前面临着机构改革、人员编制限制、职能定位调整等问题和困难,但由于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研制度不会弱化,反而更需要加强,因为在当前重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今天,它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
羌族教育发展史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 著羌族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但较少受到学界关注。《羌族教育发展史》由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所著,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古羌人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羌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人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专门对汶川地震灾后羌族教育重建作了论述。《羌族教育发展史》史料丰富,语言平实,力图引发读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
-
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包海芹 著《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研究的是我国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扩散问题。国家学科基地主要指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建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并获得迅速扩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从政策扩散现象出发,对国家学科基地政策的发展过程做了详细梳理,并结合制度主义理论对这种国家级学科基地政策的形成、特点及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可以为教育决策部门进一步改进学科基地政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
河北书院史吴洪成,刘园园 等著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一块独具风格的瑰宝,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书院为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书院教育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书院教育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
全民教育理念下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杜越 等主编《全民教育理念下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在“全民教育”的理念下将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作为推动和促进全民教育的一种机制进行全面论述,总结了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并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构建,以及中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实践,最后还通过比较研究,对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各方面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阅读《全民教育理念下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可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建设、运作机制和可借鉴之处。《全民教育理念下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可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者以及从事全民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工作者阅读、参考。
-
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李明华 著提出“消费者无知定律”,市场的基点从买-卖转变为买-认证-卖。教育市场无例外,本书从这三个方面研究农民工的教育市场。农民工教育有私人和公共需求,一亿人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是以大专层次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育,私人需求虽然大,但属于教育市场的“贫矿”,需要国家战略来保证农民工教育的消费达到公共利益极大化的水平。建立覆盖工业区农民工聚居区的以学习中心为基点的社区性开放大学,这是一个教育的物资资本与人力资本分离的模式。需要一个多元和多层次的教育认证体系,包括国家主导的元认证,以使这个系统发出的认证信号清晰、强度高、成本低。
-
中国教育评论朱永新 著60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失误、无法拆解的难题和亟须攻坚的问题。《中国教育评论》用理论、数据和案例的集合,评说成就,剖析问题,痛陈失弊。在作者的问题菜单中,日渐变低的教师地位和薪资待遇、各大中小学学生厌学情绪高涨、职称改革的弊端、实施不完全的义务教育以及无时无刻不压迫着学生的考试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且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用深沉中肯的文字,不求理论体系,但求点评准确,给读者导出教育思考的要点和方向。
-
中国大学的社会信任基础研究张清 著这本《中国大学的社会信任基础研究——基于陇中二百户村的观察与阐释》由张清著,该书首先从问题的原初开发,探究了村民与大学交往的形态。封闭乡村的村民们是通过间接渠道获得大学信息,他们一生只能依此来想象处于千里之外的大学;其次,书中以案例方式认真细致地呈现村民们对大学信任的真实状态;随后,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找寻村民们信任大学所依赖的传统基础。作者基于这些研究过程敏锐地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管理大学的各种制度、政策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变更,使村民与大学交往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