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学校史话樊克政 著本书从原始社会末期学校的萌芽始,讲述了中国自夏代至清末各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发展史。提出学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即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学校已初步形成一套学制系统与管理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并得到发展;汉代以后封建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形成,魏晋以后得到持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由官学、私学、书院构成的封建学校教育模式。1840年以后,封建学校教育模式被打破,中国学校教育开始转型。自1903年癸卯学制颁行后,终为近代学制所取代。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1)》基本保持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的结构和体例。报告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综述,是对我国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背景、总体状况和工作重点与特色的概要介绍;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学位授权与授予、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等方面专题报告了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工作的基本面貌;第五章是对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政策的解读。报告在附录部分汇集了反映我国大陆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发展情况的详细数据,以及反映其他若干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的部分数据资料。
-
教育提升城市竞争力倪鹏飞,李煜伟 等著《教育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宁波经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流动性的增加加剧了竞争,城市教育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对城市教育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各个城市在中国城市教育竞争中到底处于何种位置、优势在什么地方、劣势在哪里、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加大教育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促进教育和城市协调发展,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教育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宁波经验》对城市教育竞争力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指标构建的一般原则和城市教育竞争力建设的特殊原则,建立了投入、转换、产出分析模型和分析框架;选取了29个代表性指标和中国24个典型城市的2000~2009年数据样本——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教育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影响机制。
-
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严加红 著《文化理解视野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着眼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建构了“中西文化理解”分析框架,从“中西文化理解”视野分析与探讨了教育近代化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分析与探究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及其特征,阐明中国近代化的逻辑形态特征,“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西学”输入及其本土化在教育近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强调“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与变化是教育近代化中的重要问题。
-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构建公共教育财政投资制度靳希斌 主编,胡耀宗 副主编《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构建公共教育财政投资制度》为我们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一般课题》研究成果。①几年来通过课题组成员努力探讨研究,紧紧围绕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形势、新背景下,对我国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与构建公共教育财政投资制度与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这一可喜的研究成果。 我国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快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和理论更新,转变政府用政治方法管理经济的传统模式,建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新模式。上世纪90年代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由直接管理经济转向间接管理经济,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公共福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1世纪初政府管理职能转变重点是将经济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将“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政府要从以往的经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着力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推进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
-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房绍坤,江林昌 主编《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第3辑)》精选了自2007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工各学科著名教授在烟台大学所作学术演讲的录音整理稿。这些演讲,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选题的前沿性、论析的科学性、思想的深刻性;而在风格上又都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生动。我们特别选请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这本演讲录,既是为了纪念北大、清华支持烟大所开展的这一有益的学术文化活动,也希望能让全国更多的学人领略到北大、清华名师的学术风采,分享我们烟大师生的精神喜悦。
-
过去的大学钟叔河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是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是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过去的大学,不是现代人在做总结,谈经验,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当时的教师、当时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回忆。是茅盾讲他考大学,林语堂讲他读大学,端木蕻良讲他读中学,钱穆讲他从教小学到教大学的经过……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张斌贤,楼世渊 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1949-2009)》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叙述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间中国教育学术界围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教育问题所进行的学术探讨、争论及其结果,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回顾和反思过去60年间的变迁过程,梳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探寻影响或制约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的基本因素,总结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探索的“成败得失”,为中国教育学术界谋划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借鉴。
-
文化·教育与发展阿瑛 编《文化·教育与发展一一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一书主要是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来看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学校教育及其发展状况,它汇集了国际上一些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研究。虽然该书出版于十多年前,但在当下并未失去其意义。它是学者们对中国族群性研究兴趣不断增长的一个成果。这次对该书部分内容的翻译也表明书中的一些观点、视角和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国内的族群教育研究。 本书成书之时,正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感受到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冲击之际。而自2000年以来,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又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新型的交通和通讯技术不仅使长途沟通和旅行更加便利,同时在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中,它也促进了族群社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大量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工作,同时汉人和其他族群成员也大量向西流动,他们或寻找商机或作为专业人才就职。这使得当地族群社区对广阔外部世界的看法开始改变,也为其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丰富的多元文化传统。然而,面对如火如茶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断增加的族群间的互动也自然带来了不公平和一些文化上的误解,在某些地区甚至引发族际冲突。作为学者,我们把教育看做是传授知识和增进人们互相了解的一种体系。
-
社会变革与语言教育朱红梅 著英语是全球性语言和“地球村”事实上的“普通话”。作为世界通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社会变革与语言教育: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学校英语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当时的社会教育改革为背景,从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人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英语人才、英语人才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及不足之处。总结了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从传授语言知识到培养语言技能、再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功能的演变历程,阐述了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功能从英语教学到育人、从育人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两次飞跃。《社会变革与语言教育: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研究》对当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本书由朱红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