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滕星 主编,郭建如 著暂缺简介...
-
谁来为教育买单章夫,蒲薇 著只要有人类存在,教育就注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孔丘墨翟孟轲,儒家道家法家;官学私学,四书五经;科举取士,新文化启蒙,现代应试……一部中国教育史,实为一部中国育人史。天地君亲师。历朝历代,循环往复,教育者不做教育的事比比皆是,教育生态逐渐恶化,已渐成举国之痛。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今天的教育不少人虽在私下里大肆鞭挞表达不满,但同时又情愿或不情愿地跟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一旦自己的孩子和亲人“金榜题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教育出了问题,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中开出恶之花结出恶之果。
-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廖伯琴 主编第一章展示了21世纪初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涉及20世纪末国际课程改革的缘起、国际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20世纪末国际课程改革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等内容;第二章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物理课程标准的研制及其特点,涉及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与实施历程、制定物理课程标准的前期基础研究、世纪之交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及其特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几点讨论等内容。
-
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辛治洋 著《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民范式的研究》认为道德理性有三个层次:自然层次、原则层次和实践层次,道德判断可以区分为四种范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视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的上述特征,在道德判断的过程申促进主体的道德理性发展。三层次的道德教育虽然在现实中存在,但却忽视了主体的道德理性的运用和发展,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公共理性作为道德理性的主要内涵,并由此产生分层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教育。不失为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各种策略都忽视了主体道德理性的发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体的道德理性实际上存在三个层次:自然层次、原则层次和实践层次。主体的道德理性是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道德判断范式。道德教育需要正视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的上述特征,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主体的道德理性发展。自然概念本身的丰富内涵为从哲学自然到道德自然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与途径。从“天命”、“天道”、“天理”到“天演”的转换进程,改变了道德的自然展现方式,但却一直在论证着道德的自然正确性。在道德的自然判断过程中,道德理性一直面临着信仰对自身的挑战。道德教育只有处理好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难舍关系,道德理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主体身上形成。如果说自然为道德的存在价值与运用提供了终极依据,那么美好生活则为道德提供了次极的理由和范本。而道德的原则性存在又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道德先后出现了君子、系统、天理、契约等四种判断范式。在不同的道德判断范式中,道德理性努力实现和谐的人际秩序和主体德性之间的沟通与统一。道德教育惟有从这两者之间的和谐一致着眼,道德理性才具有外合于理、内合于性的生长空间。
-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 主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问计于民,激起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巨大热情。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减少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农村学校撤校并点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导致出现新辍学流失和“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各地重视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调查显示,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后,教师的工资有所增加,对农村教师有所倾斜,但仍遇到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改进。高校招生腐败、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日益严重,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也更为激烈。“钱学森之间”激起公众关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据2009年对我国30个城市的调查,公众教育满意度得分在3.415至2.885之间。即公众教育满意度明显偏于一般。与2008年调查相比,12个城市的教育满意度上升,18个城市的教育满意度下降,首次出现跌破及格线的状况——西安、武汉均低于3.0分。
-
从经济繁荣走向人才辈出邹晓平,刘健,陈伟 著经过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3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这座城市让世人惊叹。生活和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160多万增加到670多万,再增加到1000多万,创造了这个既是中国的奇迹,又是世界的奇迹;既是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是社会变迁的奇迹。用多少浓墨重彩来讴歌这样的奇迹都不会让人觉得矫情。我们为东莞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进步自豪,我们期待着东莞更进一步。正像书里指出的那样,我们希望东莞不仅仅是一座花香四溢的城市,更希望东莞成为一座家家户户书香四溢的城市;我们希望东莞不仅仅是一座车水马龙的城市,更希望东莞成为一座人才辈出的城市;我们希望东莞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经济名城,更希望东莞成为一座经济实力雄厚的文化名城。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为东莞选择了更高、更远、更宽广的参照系,将东莞的高等教育放在世界经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以别人之长来量度东莞之短,以历史之长来量度东莞现实之短,寻找东莞高等教育的合理未来。以开放、全面的视野发现问题,以解放了的思想分析问题,探寻东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田慧生,吴霓 主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日益活跃,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超过1亿;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亿,农民工子女人数1 314万,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大约有1.5亿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0以上。人口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是,由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清晰以及新旧体制的不衔接等多方面原因,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特别是大量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快速进入城市,也同时给城市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压力、新挑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
学历史思教育董军 著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历史事例和现实经历为背景和参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探索活动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原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
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陶金良 主编,王勉青 副主编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配套工程和重要实践路径。《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第2辑)》主要收编了2007年和2009年由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人才培养委员会、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各位知识产权专家和青年学者的发言和论文,全面探讨了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安排、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知识产权学科整合和建设等涉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及各类细节问题。
-
创新型河南建设与高等教育战略转型严全治,张社字 等著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创造了无数个中华历史的辉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史前文化、厚重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农耕文化、灿烂的名流文化、神奇的武术文化,而且有光芒四射的科技文化。中国最早的科学技术文明曾经产生于河南这片沃土——战国早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亲手制作了木鸢,显示了科学的理性之光和巨大的创新勇气;东汉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等,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在中国“重学轻术”的主流文化里,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不仅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而且表现出了崇实、重技、创新的技术文化特征,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