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八十周年纪念学术论文集单周堯 主编\Essays inCelebration of the Eigh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School of Chinese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hief Editor:C.Y.Sim)Include: \ANote on Historical Periodical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TheIntellectual Atmosphere in Lingnan at the Time of the Introductionof Buddhism\、\Clues 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Xiyoujipinghua\、\Ming Antiquarianism: An Aesthetic Approach toArchaeology\etc.
-
文明薪火赖传承郭齐家 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
大国崛起制高点胡雪梅 著当今世界正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是各国竞谋发展、争相崛起的时期,也是我国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和平崛起,我们必须总结历史、综观世界、面向未来,占据战略制高点,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得出的结论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当我们站在全球的坐标上探寻世界各国兴衰的轨迹,得出的论断是:“人才聚则国家兴”:当我们站在时代的坐标上展望中国科学发展的走势,得出的判断是:“人才是中国崛起的制高点”!《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旨在把科学人才观置于时间、空间、思想三种维度进行透视,基于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创新理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立足于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环境优化三条路径进行探究,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以期通过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建设人才强国,占领“人才”这一制高点,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程舜英 编著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主要供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之用。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是一本资料书,又是主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扼要叙述两汉教育制度的发展史的读本.特点是分专题,专题之下按编年比较系统地陈述教育制度和实施的历史发展,用资料来说明史实,以供读者教学和研究两汉教育的发展线索之用。作者的简单概括和说明也是尽量以所引用的资料为基础作出的。三、《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主要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实施,不包括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思想只是与教育政策有关和对教育实施改变有影响的材料。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所论述的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很有价值。下面都附有资料,资料均注明出处。
-
中国教育经营论张铁明 著暂缺简介...
-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叶一舵 著《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是第一部对台湾学校辅导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台湾学校辅导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华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具有样本意义和样板价值,其发展特点、成功经验乃至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思考。
-
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陈雪芬 著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开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在19世纪上半叶之前,英语曾经被认为是“蛮语”,但在140多年后的今天,英语教育却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上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中国学习英语的风气、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怎样的沿袭和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为此,陈雪芬编著的《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试图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总结出英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当今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根据中国英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研究》分成六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阶段为贸易、传教与英语传播。早期英语传播主要是出于民间贸易与传教之需要。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早期中外贸易中语言——洋泾浜语和早期教会学校英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以及对后世英语教育的影响。第二阶段为西学东渐中的英语教育。晚清的英语教育是作为西学东渐之媒体而引入的。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翻译、外交之人才以及学习西方器物的制造,中国的官方英语教育才得以开始。到了维新新政时期,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政府扩大西学的范围并开始重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受条约、租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教会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教会学校因其英语教学特色日益受社会青睐。该阶段中国英语教育的总体特点为:教会学校与本土学校并存,大多采用语法翻译法,以原版的教材为主,并确立了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阶段为欧风美雨下的英语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内外交困,急于寻找现代化建设之路,向欧美学习的心情尤为迫切;另一方面,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有与西方进行日常交流的需求。因此,英语成为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的载体,在这一时期英语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本土中学与教会中学都普遍地采用直接法教授英语,教科书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的英文系无论是教会大学还是本土大学都已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博雅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英美文学素质的提高。第四阶段为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英语教育。新中国建立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缩减、复苏、停滞等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一度出现不正常的钟摆现象,由直接法回复到语法翻译法,同时教材内容也明显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五阶段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英语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人们日益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英语热”的现象。而政府也对这种需求作出了及时的反应,英语被定为中学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高校的英语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整个中国英语教育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英语交际法开始得到推行;教材中反映交际目的的内容比重增加;部分中学使用原版教材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试点;少数高校开始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英语教育呈跳跃式的发展,并且有向功利型发展的趋势。第六阶段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社会上也随之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世纪之交兴起了波及各个层面的英语教育改革,改革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调英语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校开展英语教育改革的同时,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较有影响力的有新东方、英孚等英语培训机构。这是英语教育变革以及多元化的时代。综观中国英语教育的变迁历程,从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蛮语”,到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媒介,到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英语教育的起伏,甚至一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处于缩减、停滞状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国家和社会普遍的扶持和重视,最终到当前的全民学英语用英语的热潮。种种变化无不折射出中国的英语教育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是这种影响的集中表现。在系统梳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基础上,本书还初步地分析了中国英语教育变迁与其社会物质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不确定因素互动关系,归纳出中国英语教育变迁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变化的规律。最后还对当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较为普遍和重要的问题归纳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矛盾关系,如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育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关系等,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
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生兆欣 著《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视野下,整理分析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和学术发展的百余年文献,全面展现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图景,深刻剖析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这种发展变迁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分四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在整个20世纪的学术制度发展和研究成果的阶段特征;第二部分(第二、三章)以研究专题为线索,分别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以及比较教育学科本体问题四方面的百余年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与评析;第三部分(第四章)以学科发展的要素为线索,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实践环境、实践主体、实践性质及实践结果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比较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较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空白。
-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 主编2010年,“入园难、入园贵”的声音不绝于耳,学前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学前教育有望出现走出低谷的转折点。校园血案频发,校园安全遭遇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成为全社会最牵挂的事。高考加分政策出现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向体育加分项目集中,以及向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的“三集中”的特点,成为破坏教育公平、助长权?交易的腐败通道。高校学术环境恶化,学术腐败等问题仍在积累发酵,行政化和官本位正在损害中国教育和科研,凸显了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的重要性。
-
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喻平,连四清,武锡环 主编俞平、连四清、武锡环主编的《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对中国数学教育心理30年(1978~2008)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内容涉及:数学概念与命题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迁移、工作记忆系统与数学认知、数学元认知、数学学习策略、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心理。在对每一类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比较全面的评析,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可供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硕士,中小学数学教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