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
-
甘肃政法学院校史姚培珍,王肃元 主编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人才,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
北京市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编著《北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7》是由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组织撰写的2007年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苏尚锋负责提出撰写方案,刘晓玫、苏尚锋负责组稿和初审,张景斌、刘晓玫、苏尚锋、王海燕、孙素英负责统稿并对部分章节做了认真修改,郑开义、王尚志参与了《北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7》撰写方案的研讨。
-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席升阳 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沿着感性具体到知性分析,再到思维具体和实践具体相统一路径来展开;围绕着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对创业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评说;在大学教育观的“视窗”中分析了创业教育的生成,以及当前我国大学在推进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因素。《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在对我国由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由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两种路径相互创生、双向互动的演变分析中,说明了创业教育是合乎逻辑的必然发生;在梳理古希腊和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理念论、大学的理念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的历史逻辑,即:感性的创业教育→知性的创业教育→理性的创业教育;尝试性地构建出包含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知识论结构、行为学要求“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理念体系。研究创业教育的观念与理念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探讨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课程与实践、保障与评价和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教育型大学推进创业教育所应选择的模式;并站在社会与大学转型的角度,对我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功能分析与价值评价,提出了促使中国大学向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建议。
-
吕型伟刘果平 编《吕型伟:见证中国教育30年》围绕“吕型伟见证中国教育30年”这一主题,邀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历时地探讨中国教育30年,并共时地联系目前教育体系和现状,可谓融学术性、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王秋香本书在概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群体形成的原因、研究意义等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多角度分析了该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试图构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良好机制。
-
聚焦有效教育的十年张人利纵观这十年,张人利同志与他领导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所推进的改革,涉及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德育、教师与评价等方面。在课程方面,他提出了“按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对他人不敢去动的“主课”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对今天已成热门话题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来说,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教学方面,他对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行了创新,以“过程与方法”的优化寻求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真正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放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在德育方面,在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统一的新德育课程并付诸实践,使德育课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他一方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本研修的组织和形式,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促进教育学院功能的提升,以研训一体等走向精致化的教师研修,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在教育评价方面,他提出了绿色评价的概念,努力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本书汇集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江苏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开发课程资源、改变学习方式、重建课堂教学、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评价制度、创新课程管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走向校本发展和建设课程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和推进策略,介绍了有借鉴意义的学校典型经验,突出了地域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
-
红楼飞雪林建华 主编本书以红、楼、飞、雪四个部分,像征性地分类收录了这些海外校友通过各异的写作触点、引发读者不同观感的文字。红,是北大的象征色。我们认为,对颜色的认同和记忆盖属于较为感性和直观层面的,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勺园等景和物均属于燕园里的不二象征,小文中有许多即是围绕着对它们的描写或是以此为灵感,借以抒怀咏志、弦外有音一类的文章,我们将其通通收录在“红”里。举凡校友追忆母校,思念师长的文章常常是笔下之魂,我们将忆师为主的文章归类到“楼”里,取楼之象征;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教授最是北大的象征。你会发现,在这个“楼”里,你能找到很多让你怦然心动的学界泰斗跃然纸上。多姿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不仅使他们耳濡目染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燕园这片肥沃的学术土壤里大肆汲取知识和精神给养的同时,也给他们锻造了可以广泛提升能力素质、一显身手、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广阔舞台。多年来,北大留学生的课余活动可谓丰富有趣。海阔凭鱼跃,在燕园,你可以尽情放飞你的梦想!为此,记述求学经历、记载校园文娱和生活类的习作统置在“飞”里了。古朴的校园与现代的气息,感染、吸引和培育着一批批海外学子,他们相依为伴,同呼吸、共进步,在燕园的土地上洒播下友谊的种子。离开燕园后,未名湖水的记忆,有如《诗经•蒹葭》中描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般炽热情思却也时常挑动着校友的心弦。燕园情,千千结;我们将描写友情和情思类的作品搁在了“雪”中,亦取了雪之晶莹洁白的意蕴喻示情谊的纯粹无暇。
-
北大那些人张松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从而开创了北大盛世繁荣的学术氛围之风。自此,北大校园内风云人物云集,北大也成为了学术的代表,从“新文化运动”到后来的“五四”,无不为北大在历史上留下鲜明的一笔。历历百余年,那些人,那些事,让你感悟其精神与气象的魅力所在。本书精选了北大数十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学者的上千则逸事,话语,力图从细微处管窥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貌和为人治学的严谨态度。这些材料都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勾沉出来的,很多故事读者并不熟悉,新鲜好读,且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偏失与匡正魏宏聚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既是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否具有正义性的哲学反思,也是对义务教育“权利与义务”在制度与政策安排上是否合乎正义的价值审视与“匡正”。社会正义是“本研究”价值判断与分析的逻辑起点,它是基于“人人有权利向政府要求平等分享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假设。整个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实践描述,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普遍性与严峻性。实践研究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事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基本投入原则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贯彻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多渠道筹资政策,在现实中是以“多渠道与无渠道”的悖论呈现给我们;本应是具有刚性的拨款政策,却以校领导的社会资本来支撑;贫困生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一些地区象征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现实的严峻与残酷明确提醒我们,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失真是一种普遍现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理论诠释部分,既是对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归因解释,也是对失真现象的理论描绘。政策失真不仅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失真,还表现为政策价值选择的失真。理论诠释部分的逻辑分析起点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关键的问题不是贫困没钱,而是钱怎么投入怎么分配使用,在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公共价值和理念”。这既是经费政策价值失真的表现,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公共价值理念的缺失。比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二元化现象;处于“剧变与混变”之中,缺乏独立性与稳定性的经费投入政策变迁,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选择的错位等等,这实际上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价值选择失真的表现,同时也是投入政策目标失真的原因。三、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的规避研究,是基于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社会契约论而提出一些规避失真的基本建议。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比结果的公平更重要。本部分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无论你出生在农村,或是城市,也无论你出生在富裕的东部地区或落后的西部地区,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应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本研究提出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规避失真的四个原则:1.义务教育成本的国家负担原则。基本含义是国家应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成本,因为人民与国家已形成了国家“买单”的无形社会契约。2.义务教育财政中立的原则。基本含义是“教育投入的差异不能和地方财力大小程度相关,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因为义务教育投入不能由“无形的手——市场”来调节。3.义务教育弱势补偿的矫正正义原则。基本含义是弱势补偿不仅是对弱势的家庭义务教育成本进行补偿,更应是对弱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补偿。因为这是矫正正义与社会公正的现实选择。4.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法律手段调控原则。基本含义是建立义务教育投资法,强化法律监控手段,因为当前行政监控手段约束力量弱化。如果说过去城乡义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受国力限制有不得已之处,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却是政策、制度所预设和强化的结果。在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重现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剧”,公共生活中存在着价值冲突,必须以人为因素加以引导与纠正,义务教育领域同样应如此。
-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钱理群,刘铁芳本书共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是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