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
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张鸣岐著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教育家,他倡导“立太学以教于国”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将先秦儒学改造为汉代新儒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全书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从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等几个维度对董仲舒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全面论述和评析,把一个儒学大师和伟大教育家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旁征博引,资料翔实,立论精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是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文吏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
教育技术学章伟民,曹揆申著本书内容包括:演进中的教育技术、教育系统技术、教育传播技术、教育媒体技术、电声媒体及其教学应用、计算机的教育应用等。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至今之世,汉语热持续升温,但一直缺乏一本全面系统的理论著作,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向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向发展。刘教授总结数十年经验,梳理国内外理论,写成《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就“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与性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教学的习得规律”、“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迄今为止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不但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有直接的帮助,而且对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有长远的影响。
-
创业基础与实务周稽裘主编创业,是人们耳熟能详、极易理解的一个词语。创业的本质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而有所不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逐步构架其知识体系,进而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起步不久的事。创业教育的概念是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国于1990年始在5个省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工作,江苏省先期的实验深入、持久且成果颇丰。1995年之后,又借助行政推动力,将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创业教育理论指导各类中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先是在普通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后”培训中开展创业教育,继之又在成人、职业学校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
-
Authorware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方其桂等编著应用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是新世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Authorware是非常成熟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工具。本书结合大量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课件实例,对如何使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进行了详细讲解。全书共分10章,每章均由多个实例组成,每个实例又包括“运行结果”、“知识要点”、“制作思路和操作步骤”等几个部分。本书附有一张光盘,其中收录了本书所有实例及其相夫素材,此外还包括“课件集锦”等内容。本书面向学习课件制作的初、中级读者,适合作为各类教师的自学或培训教材,也可供师范院校教学使用。
-
陆费逵教育论著选吕达主编本书收录陆费逵先生有关教育的文章近百篇,起自1905年迄于1940年。
-
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Katherine Miller)著;袁军等译片断:有趣的是,法约尔并没有把传播作为一个管理“要素”。然而,可能除了“计划”要素之外,很难想像其他要素能在没有传播的情况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要素,需要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传播可以看作是法约尔管理要素中不明确的一个部分。管理原则除了提出这些管理要素之外,法约尔还提出了使管理发挥最大作用的方法。虽然这些管理原则通常被看成是一份简单的检查表,但我们还是按组织管理的不同角度,把它们分成四组来进行介绍。组织结构原则法约尔管理原则探讨得最多的是怎样整合组织的各个部门。下面六项原则是特别针对组织结构的:等级链:该原则主张组织应该采取严格的纵向等级结构,传播也应该大致依这个等级结构垂直流动(如按组织结构表上下流动)。统一命令:该原则主张对某一特定工作,一个员工只听从一个上司的指挥。统一指挥:该原则主张目标相似的活动应当由一个主管管理。劳动分工:该原则主张,如果让员工从事定量的特定工作,他会把工作完成得更好。秩序:该原则主张组织中的每个员工、每项任务都应有其特定位置。控制幅度:该原则主张如果管理者只控制有限的员工,则他们能达到最大效率。法约尔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基层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是20到30人,高层则为6人。以上六个管理原则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具有高度结构性和等级性的组织面貌。组织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不同部门(劳动分工、统一指挥和秩序等原则)。在这些部门里,管理人员领导一定数量的人员(控制幅度原则),每个员工只有一位直属上司(统一指挥原则)。在组织中,传播通过垂直和高度结构性的渠道流动(等级链原则)。法约尔所主张的组织结构见图1-1。法约尔提出的结构原则特别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法约尔提倡传播严格按照图1-1所示的等级结构进行垂直流动。不过,他也意识到跨越等级的水平传播有时也能够促进组织发挥作用。为此,他提出了结构性“跳板”(有时称为法约尔之桥)的概念,来说明同一等级员工之间的水平联系。法约尔认为这种联系只有在高层管理人员授权时才能进行,但只要这样的传播有助于达到组织目标,就应该进行。“不必要地远离权力是错误的,但当权力对业务造成危害时,仍然紧握权力不放,那就更错了”(Fayol,1949,p.36)。组织权力的原则下面三项管理原则与组织内的权力关系有关。这些原则是:组织集权:该原则主张,以集权管理方式来控制决策和员工的活动能够使组织最有效地运作。不过,法约尔认为,公司规模、管理者和员工的个性等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集权的最佳程度(Miner,1982)。权力和责任:该项原则主张,管理者必须具有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和他们自身的个性特征所赋予的权力(例如,才智和经验)。但是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纪律:该原则主张,所有组织成员必须服从组织规则和实施这些规则的管理者。以上三项原则描述了法约尔所构思的能使组织运作达到最佳状态的权力结构。法约尔建议权力应该相对集中在对员工拥有权威和责任的管理者身上,这种权力结构中的员工应该服从规则和管理者的指挥。后记:译者后记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生产单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构建和维系组织的传播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传播便没有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对传播的研究已渐成气候,但作为传播学一个分支的组织传播学仍欠系统化。社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亟需吸收西方的学术成果及其先进经验,《组织传播》一书的翻译出版,可谓正当其时。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此语或仍有现实意义。然而可以相信,随着我国学人对西学的汲取日益广泛深入,我国本土的传播学包括组织传播学当会迎来一个全面创新、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教材由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凯瑟琳·米勒教授在多年专业教学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撰写而成,1999年第二版是对1995年第一版的更新与完善。书中集组织传播理论与研究之大成,涵盖了该领域从萌芽期到最前沿的整个发展过程,旁征搏引而又脉络清晰,是研究和信鉴的极好资料。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认真揣摩,仔细查证,力求词严意达。只是由于组织传播属交叉性学科,国内对某些术语尚无规范汉译,加之受自身水平限制,不足乃至错误在所难免,祈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华夏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庆锋先生是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硕士,他以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校正工作,我们谨借此深致谢忱。本书前言前言尽管要确定组织传播这门学科的“年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大编学者都认为它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了。该学科发轫期主要是进行基础性的建设并努力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其身份的确认和对自主性的追求被提上日程。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组织传播学已臻成熟,而这在30年前很少有人能够想见。该领域现在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兼容并蓄的风格,因为它涵盖了各种理论学派提供的关于组织与传播互动方式的截然不同的描述。本书试图反映组织传播领域里的这种兼容并蓄风格的成熟性。当我开始写作本书的第一版时,我的第一个理性决定便是不偏爱某一特定学派。相反,在第一版和这次的第二版中,我都尽可能表明,传统的和新兴的视角都提供了关于组织传播过程的具有潜在启发性的观点。譬如,批判学派理论家、人种志学者以及系统学派的研究者都可能会研究某一特定的组织传播现象——如社会化活动,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系统学派的理论家也许会看到一个电子控制系统,其中组织同化的目标通过各种结构的和个人的传播机制得以强化。文化学派的研究者把社会化看作是个人在进入组织时了解并创造组织文化中的准则和习俗的过程。批判学派理论家则把社会化看作是组织将个人融入强化其传统权力结构的霸权关系之中的过程。所有这些关于组织社会化进程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每一种观点都忽略了进入组织时的某些方面。但每一种观点都同样具有启发性。因此,本书的第一、二编涵盖了各学术派别——从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到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以作为透视组织传播的多棱镜。各种学派的优点及其局限性都被列入考察范围之内,但没有哪一种特定的学派被特殊化成一种天然优越的学派。写作本书时,我作出的第二个重要抉择是确定如何整理日益增加的有关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材都采用了“层次”的方法,相应地在个人、两人、团体和组织的层次上考察组织传播。这种方法曾使我感到沮丧,因为有些过程出现在多重层次上(譬如,我们由一个人、两个人和团体作出决策),还有些过程很难与其中任何一个层次相联系(譬如,传播技术属于哪个层次?压力与心力交瘁属于哪个层次?)。鉴于此,本书第三、四编将着眼于组织传播过程的探讨。在本书的“过程”这一编中,我有三个目标:首先,我希望所考察的过程在反映学者和从业者当前的关注方面是最新的。所以,除了决策和冲突等传统问题之外,本书还将特别探讨与文化、性别多元化、工作场所的压力和心力交瘁以及新兴传播科技相关的传播过程。其次,我希望尽可能全面地描述有关每一个问题的理论与研究。因此,传播学、管理学、工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组织传播过程的基础和当代的研究,都在作为“过程”编的各章中得到了强调。第三,我希望学生了解,每一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为此,本书后半部分关于“过程”的每一章最后都有关于前半部分所论及的“学派”观点。本教材的结构本教材从学术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探索组织传播领域,共分为四大编。第一、二编总结了组织传播的各个研究学派,其中第一编介绍了形成组织传播实践信念的基础学派(古典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第二编介绍了影响我们现代组织传播研究方法的当代学派(系统学派、文化学派和批判学派)。具体而言,构成第一编的三章将带领学生做一趟有关组织传播研究的历史之旅。第一章将把读者带回到20世纪初,通过对古典官僚学派进行探索来了解组织传播过程。文中考察了三种不同的古典学派及其背后的“机械隐喻”。第二章探讨的重点转到了本世纪中叶,当时人际关系学派占据着优势。第三章则探讨60年代组织研究中盛行一时的人力资源学派。第二编涉及的是影响当今学者理解与阐释组织传播方式的当代学派。第四章向学生介绍了组织运作的系统隐喻,考察了几种具体的系统理论和一些普通的系统概念。第五章考察文化隐喻,讨论了该隐喻的演化及其在组织研究上的应用。最后,第六章考察了强调组织权力以及在组织环境中追求解放边缘声音的批判学派。本教材的第三编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这些不同的组织传播研究学派是如何被用来理解特定的组织传播过程的。这一编所考察的“过程”是多年来成为组织传播特征的“持续”过程。第七章研究了社会化过程,特别考察了招聘面试、信息寻求和角色发展。第八章则通过对动机、获得顺从、目标设定和反馈的数据性研究,考察了组织环境中控制个人行为的传播过程。第九章讨论的是传播影响个人与团体作出组织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方式。最后,第十章介绍了组织冲突中传播角色的理论与研究。在本书的最后四章,即第四编,探讨的重点移至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组织性质及其运作环境的变化而“显现”的组织传播过程。第十一章向学生介绍现代组织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压力与心力交瘁,考察了传播是如何成为心力交瘁的起因和处理机制的。第十二章透过文化和性别的多元化,对工作场所性质的变化进行了考察。第十三章转而分析组织间的层次,考察了两个和多个组织之间、组织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最后,第十四章考察了人们在组织生活中对计算机和传播技术的日益依赖所造成的冲击。这次《组织传播:学派介绍与过程研究》第二版还包含了为加强学生整合和应用资料的能力而设计的几项特别内容。其中几项是从第一版保留下来的,包括:1.互相之间联系清晰的“学派”和章节的“过程”以及阐释关键概念的图表;2.每章末把概念材料运用于“真实”的组织传播情境中的个案研究。像第一版一样,这次第二版也附有教师手册,它是由洛里·约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科利特·克莱蒙斯(ColletteClemens)和我一起撰写成的)。教师手册包括参考教学大纲、论文作业、关键词汇、各章提纲、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填充题和问答测试题,以及有效利用个案研究的建议。第二版教师手册有一项新的内容就是收录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用的网址。本教材此次的再版也包括了许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组织传播理解的变化。所有各章的资料都已更新,吸收了目前最新的理论与研究。此外,还有很多章节增添了阐释该领域中流行观点的内容。这些编包括对工作场所的民主、协调控制理论、研究组织传播的女权主义学派、客户服务、赞助性行动以及人力资源项目的实施等问题的探讨。各章还增加了一项重要的特别内容:学术聚焦。这一编强调阐释各章所用概念的具体研究。因此,读者便可增进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了解到组织传播领域中的学术活动详情。致谢由于众多人的努力,本教材的写作是非常高效的——甚至是令人愉快的。首先,沃兹沃思(Wodsworth)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整个再版的过程中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许多组织传播学者的评论为我确定了本书的取向、内容与行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这些人包括在不同阶段对本书的修订提出建议的全国各地的同行们:美国空军学院的詹姆斯·R.巴克(JamesR.Barker)、迪尤肯大学的贾尼·哈登·弗里茨(JanieHardenFritz)、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的迈克·亨普希尔(MikeHemphill)、伊萨卡大学的桑德拉·L赫恩登(SandraLHerndon)、卡罗尔学院的夏洛特·M.琼斯(CharlotteM.Jones)、圣路易斯大学的罗伯特·克里泽克(RobertKrizek)、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杰夫·利瑟姆(GeoffLeatham)、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弗农·米勒(VernonMiller)、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蒂姆·塞尔诺(TimSellnow)、鲍灵格林州立大学的林达·狄克逊·谢弗(LyndaDixonShaver)、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大卫·沃克(DavidWalker)和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丽塔·惠尔洛克(RitaWhillock)。我还要特别感谢五年来在组织传播课上和我共同工作的助教们:卡里恩·梅德韦(CarynMedved)、帕姆·彻里(PamCherry)、特里·沃德(TeriWard)、谢里·舒勒(SheriShuler)、戴夫·库克(DaveCook)、吉姆·帕特森(JimPatterson)、洛里·约瑟夫(LoriJoseph)、朱莉·阿普克(JulieApker)和科利特·克莱蒙斯(ColletteClemens)。最后,我诚挚地感谢我的家人为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我觉得本书的写作是一种愉快的挑战。米基·斯坦利(MickeyStanley)(西班牙长耳狗中的王储)从没发脾气,陪我在附近散步,为我创造了构思的良机。卡利娜·玛格丽特·米勒(KalenaMargaretMiller)总能给我带来快乐。她那学龄前的好奇心提醒我,学习是最大的乐事。最后,吉姆·斯蒂夫(JimStiff)不仅给了我起笔的灵感和继续的动力,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组织传播实例。凯瑟琳·米勒1999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
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蒋成瑀主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爱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创新要靠人才,人才来源于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关键在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育学,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继续教育,更应重视案例的教学与研究。优秀的案例来自实践,经过理论的梳理,达到既合乎教育原理,又贴近教学实际,具体生动,入情入理,更易于操作,为教师所喜爱和乐于接受。《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作为当今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新形式、新成果,编辑出版的目的有三:一是总结特级教师育人、教学的成功经验,展示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二是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论的讲授,提供教学范例;三是拓展教学与研究思想,借鉴特级教师选材、定题、构思和写作的方法,帮助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写好教学研究论文。
-
西方经典教育学说王川著21世纪将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多数教育界人士会说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教育家了”,将来也不会有;有些人还会争辩道: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人物。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经典教育家是“在黑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的人”。一位玩世不恭的人把所有的教育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将自己怕思想讲得一塌糊涂,直到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另一类是将简单的东西讲得愈来愈复杂,直到学生无中生有。因为世界越来越简单,人们都有一种尽量躲避形而上思考的倾向。教育家的金钥匙只有在他们的著作中,在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找到。虽然许多人仍旧眷恋预言,但我们从预言的时代进入了操作的时代。
-
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具有以下特色:与教学的适应性研究相结合,将教学置于整体教育的乃至于整体社会的宏观背景,分析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研究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人的发展需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及当代系统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多视角多维度地分析探究教学的本质及规律,将教学的认知性与非认知性,可控性与情境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综合地整体地统一在作为“完整的生命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信息交流为形式、以精神交融为实质的教学和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以当代脑生理学、脑神经学揭示的人脑生理机制为基础,以认知心理学揭示的大脑信息加工和建构认知结构的规律为核心,综合吸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从理性上揭示和阐明学习机制中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认知操作系统之间、认知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认知的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以及学习方式中的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自控学习与他控学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运用历史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因学论教的原则,在分析有效学习的实质及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有效教学的实质及规律,进而构建包括有效教学原则、模式、方法与技能、评价以及有效教师等在内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