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第六卷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本册选题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原始档案或当时规章制度、发表的报道为依据,客观反映自院系调整以后至文革前,即1952年10月至1966年6月间,清华大学的“教职工”(含综述、人事管理、队伍建设、生活福利等)“图书、档案、文物调拨”“校园建设和总务行政”(含房地产、规划、基本建设、总务行政等)“工农速成中学、附属学校”等几方面的工作。史料主要选自清华大学档案、《清华大学一览》《清华公报》《新清华》及《人民日报》等,全书约28万字,历史图片30余幅,为研究清华大学校史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提供依据与参考。 读者对象为中国教育史、清华校史等研究人员,大学政策研究室等部门人员及清华校友。
-
让知识回家观澜从教育的视角分析,依据课程改革方向和理念,高考改革,命题改革,死记硬背知识是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无法在面对真实情境性中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形成品格,落实核心素养。“刻板地学习”、“重知识轻能力”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理念。同时,“学知识”并不是为了迎接高考,而是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学校、学历进修等学习平台,让个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学校教育和课程,成为“有文化的人”,推进国民素质整体的发展。广博的知识或者专业的知识是一个人整体素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个体学历高,知识多,并不意味着有素养;文化知识只有在灵活应用中,发挥其价值,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发展。 那么,如何让知识“灵活”起来,更加有价值?面对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让知识回家”的教育思想。如何“让知识回家”,继承与发挥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蕴涵,促进人类文明,形成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推进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那就是通过“实践”,将知识与实践统一起来。从教育领域讲,既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平台,通过“实践”,打破单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壁垒,进行跨学科学习,融合各科学科知识、方法与思想,勇于实践,解决问题,创造美好生活,适应未来,实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回归知识的重要性、回归知识的应用性,实现知识在实践中的迭代发展与创造世界。
-
数学教师关键能力评估与发展研究张丽从对当前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职前师范生——初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梯队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特征的思考出发,本书将视野聚焦于“数学教师关键能力”这一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研究数学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深层次地研究数学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结构、评估模型、现实藩篱、影响因素、归因机理及发展策略,丰富教师理论研究体系、促进数学教师队伍发展。
-
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及其政策支持研究李茂森2005 年教yu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鼓励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等。本书着重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县域内城乡教师流动问题,并对如何促进城乡流动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和案例研究。已有同类书更多地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思考教师流动问题,缺少系统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这也是本书的新意所在。
-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创新管理课(美)托尼·瓦格纳 等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才被重新定义,学生及其家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现状对教育领导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学校转型势在必行。 本书提出了一套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实用系统,为教育领导者提供了分析学校转型工作的框架。该系统包含“组织”和“个人”两方面,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培养应对转型所需的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 书中还提供了概念阐述、行动步骤、诊断工具和个人/小组练习,引导读者“通过行动来思考”,再将思考后的成果运用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加)彼得·利耶达尔(Peter Liljedahl)著一本全方位解决课堂问题的教学干货书!基于10000个课时的研究,凝练出98种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懂题目、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愿意动脑解题、不会记笔记等14大课堂问题。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愿意动脑思考,这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呢?《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讲解了98种课堂教学策略(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的行为习惯、应对学生的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布置有效果的作业等),让老师可以全方位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
大夏书系 数学课,可以这么好玩苏明强《数学课,可以这么好玩》是苏明强教授10年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书中精选了“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中的7个教学研究课例,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每个教学课例的研究历程。全书围绕“数学课怎样才能真正好玩起来”这个问题,从“教学故事与感悟”“教学内容与分析”“教学问题与思考”和“教学实录与评析”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是一本适合广大一线数学教师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著作。
-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蓝皮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教育分会,全国中等职业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教育分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本书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供给。采用整体和抽样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并归类统计了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发展的对策与经验、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全书共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供给有力,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对策与展望,还编排了65个典型案例供各校交流、学习、借鉴。 本书可作为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工作人员、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参考用书。
-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陈志丹进入新时代,新思想、新模式、新教育将引导和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的整体和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将迎来全新的革命性变化,新时代背景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但是,今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模式的构建上存在若干悖论,创新困境重重。为此,本书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中外高等教育理念及我国大学培养模式沿革的回顾,结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融合,确定了以系统工程与模式系统的原理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在系统分析部分,整理出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目标、要素、环境,并通过系统的涌现性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在系统设计阶段,通过“I→P→O过程模型”分析了人才培养过程控制的反馈机制,揭示了人才培养系统的运行机制;在系统评价阶段,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作为人才培养系统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的评价模型。
-
时代转型与未来学校研究姬冰澌本书立足于教育基本理论的立场,围绕着“如何理解并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首先,通过对学校变革的历史轨迹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论证直面信息技术的未来学校是智能时代学校变革的应然向度这一命题;其次,在确立了人工智能时代未来观的基础上,根据智能时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与人的发展需要对未来学校的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在多重关系中建构未来学校价值体系,以整体取向的研究视野勾勒未来学校整体图景;*后,在复杂性思维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包含建构理念、建构机制、建构策略的整体性建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