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林语堂英文著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王绍舫林语堂有“文章救国”之志,也有“文章立身”之能。林语堂是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开拓者,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和传统,坚定不移地守卫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本书通过整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林语堂在文化对比与融合中有效传播传统文化作为个案,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书选题的价值,叙述研究内容、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状况,阐明本书的学术创新点,简要叙述其思维框架与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自信观的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林语堂爱国的战斗精神。第四章分析了林语堂的创作与西方哲人创作的相似性。第五章分析了林语堂著译中的语言“万花筒”。第六章分析了林语堂作品中展现的中西方艺术互补性。第七章分析了林语堂文化自信的影响。第八章是结语,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取得哪些新的认识;小结当代需要林语堂,研究他的时代意义。本书是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的理论前提下,探究林语堂作为私人个体,在复杂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希望能够还原林语堂的本真及其作品的魅力,重新评判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崔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基底,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展开论述。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介绍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儒道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形式、目标、重要性等内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可行性、意义以及途径,最后重点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研究王迪著本书通过多年的社区田野调查,以浸身其中的局内人视角,叠加跳出其中的扩展个案分析,展示了城市基层社会的鲜活样貌与国家治理在社区实现的真实路径。在“社区居委会那些事儿”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复杂的“势”:社区组织既面临着外部压力和权力关系所带来的“形势”,也置身于日常工作的不确定性、实际情境的可变性与多样性的“走势”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既不是简单的国家代理人,也不完全是居民自治的代表,而是在各种因素、力量交汇作用下因“势”利导的自主行动者。他们的行动是在充分审视过往的经历和体验、认知政府部门的要求、体察社区群众的关注点、评估自身角色及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形成的选择。有别于西方理论中的预设,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表现出连续统一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社区在“吾国与吾民”之间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伴随着社区行动者的传承与沿袭、变革与调整、实践与运作,国家政策能够在社区落实,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合作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
-
微思政杨超杰本书主要记录作者过去十年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一线的日常,内容以微入心,以微及暖,涵盖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反映出作者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做法。本书适合高校辅导员、校(院、系)分管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新进辅导员学习或培训辅导用书。
-
我在上东区做家教布莱斯·格罗斯伯格曼哈顿上东区的私立学校,是资产排名位于前 1% 的富豪们的角斗场。这里的精英父母利用高超的手腕精心运作,为孩子争取常春藤联盟为数不多的宝贵席位,上演了一出出光鲜而残酷的育儿战争。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布莱斯·格罗斯伯格迅速成为备受纽约上流阶层青睐的金牌家教。她的秘密武器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她了解这些“盖茨比”的焦虑所在:在新镀金时代,财富非但没能让他们自在,反而助长了他们对阶层下滑的恐惧。“天下父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前途,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格罗斯伯格穿梭于曼哈顿的私立学校与豪华公寓之间,她做好准备应对精英阶层急迫的育儿诉求,却意外地窥探到孩子们不堪重负的、郁郁寡欢的精神世界。
-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顾永红 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全书内容涵盖社会工作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特色课程,包含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工作初级实务、家庭社会工作实务共计十二门课程,围绕每门课程共设置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内容与融入点、课程思政步骤和措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做出设计并分享实践经验。本书的目标是将社会工作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化、操作化,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引领的核心优势,力图促成超越课程建设层面的专业课程思政转向。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各具体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施思路、步骤、重点措施等层面的实践建议与参考。
-
三步极简学习法刘涛学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学习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作为一个学习者,首先要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然后努力去理解它,复习和巩固它,最终掌握它,应用它。这就是学习最基本的过程,也是本书所述三步极简学习法的核心思想。本书首先阐述了三步极简学习法的原理以及每一步的详细操作步骤,然后讲解了如何在日常学习场景中使用三步极简学习法。在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成熟的学习者,实现高效、专注、持续地学习。书中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提高成绩的建议,对一些高频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无论是初次接触三步极简学习法的读者,还是已经了解该方法但仍需深化学习的读者,本书都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本书共分九章,涵盖的内容有学习模式、三步极简学习法概述、寻找问题、精细加工、深度消化、三步极简学习法在学习各环节中的应用、成为成熟的学习者、不同科目的高效提升,以及家长学生的高频问题。对于想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本书都值得一读。鉴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家长可以利用本书提供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掌握了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你会更加自信和有效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邵兴江非正式学习空间愈发成为当代学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领域,成为师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场所。本书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与现存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空间中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富有深度地系统呈现了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特别是首创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PDCA模式。书中既有基于比较研究方法展开的全球多国案例研究,更有90余个由研究者设计的在中国学校中真实应用的实例。全书理实相合,图文并茂,是一本指导各类教育机构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十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指南。
-
动趣童玩沈小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乡土动力课程是以本乡本土的儿童游戏和运动为载体,本书稿围绕“爱家乡,有传承;爱合作,有规矩;爱运动,有健康”这六个核心目标,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创设宽松、自主、开放的运动氛围,通过“晨间体锻 A B”“乡土游园大串烧”“乡土动力擂台赛”“乡土动力节”和“专用乡土动力区”五大途径实施,培养“知情意、善交往、乐运动”的健康儿童。本书稿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根据 3—6 岁幼儿的运动发展目标,将乡土运动游戏内容进行细化和安排,活动方案既考虑了年轻教师对乡土游戏方案的需求,同时也给有经验的教师留出了发挥的余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参考性。
-
永远的大先生潘懋元邬大光本书为潘懋元追思先生文集。潘懋元(1920—2022),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开创者,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界被称为“大先生”。生前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首任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出版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山之作《高等教育学讲座》和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在他的领导下,厦门大学获得了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为邬大光、张德祥、别敦荣、张应强等潘门弟子,顾明远、杨德广、朱崇实、贺祖斌等潘先生生前好友,以及潘世墨等潘先生后人的系列怀念先生的文章合集。各位作者从不同角度缅怀先生的人品与学术成就,组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