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写作突破孙文琴,爱丽丝 著市面上讲写作的图书很多,但是要么涉及的写作类型比较单一,要么所讲方法只是空中楼阁,只讲方法而不讲怎么应用,读者只学会了理论而不懂怎么融会贯通,进而无法真正写出优质作品。《写作突破:从构思到完成的5堂高效写作课》从写作的基础知识讲起,结合创作者的实际写作经历与写作教学经历,重点介绍了影视剧本、漫画脚本、网文、短篇小说、影视向 IP 与出版小说的写作技法。《写作突破:从构思到完成的5堂高效写作课》内容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实用性强,适合零基础,想学习写作、实现职场自我进阶的读者阅读
-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芬兰教育陈之华,中青文芬兰的教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思路,在课程的三级设置、多种选修、可选式考试等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榜样。《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芬兰教育》共分四大篇章45个课程主题,呈现注重个性化发展、合作与交流、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芬兰教育全景,全面揭示芬兰教育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学生拥有美好的学习历程与未来。贯穿全书的珍视每个学生、不让孩子输给世界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和家长深切感悟到芬兰教育为什么被称为全球第一?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如何去学习、效仿、运用?教育是给每个孩子的。教育不是去加深、强化学生的弱点,而是想尽办法去改进弱点,不贴上“优秀”与“落后”的标签。不强调竞争也能获胜。学校教育要多强调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学习。把关注焦点集中在教导学生拥有足够的能力上“,竞争力”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学生一起找答案。21 世纪的教育方式,不仅鼓励师生间的对话互动,老师也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讲课,而是充分引导与启发学生,成为和学生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的伙伴。生活化的体育教育。以生动、实用的方式,让体育课变得丰富。而在野外走路、寻路两小时,学生自小就学会辨识方向,习惯在森林里找路、使用罗盘和看懂地图,不仅训练了孩子的体能,同时也训练了心智、方向感和自信心。艺术,动手体验。一堂堂实现创意的体验感受,能让学生有系统地接触到“美育”,这样的收获与现实价值,将远甚于少上几堂英语和数学课。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练习题中呈现从城市、火车到高铁,从河川、桥梁到隧道,从动物作息到男女生姓名等,这些都是真实、贴近每个人生活的事物,原来学习可以这么精彩。考试,是要让大家都能进步。考试或评价,都是为了让学校、学生有求进步的机会。对于总是考不好的学生,老师就让学生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直到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品格,来自价值观。品格是人成长历程的副产品。人如果被放在群己关系、社会责任、公民责任的大格局之内,学会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宗教,优秀品格,就会通过各项课堂的研讨和日常学习,自然而然地深植在人的心中。公民责任,高于自身享乐。教师不断通过信仰与人生、文化的差异与尊重、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环境保护等专题课,和学生一起进行严肃又实际的讨论,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人不是独立的个体,相互尊重,才能维持多元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关系。一起正视各类校园问题。学校对于校园危机的处理,就是第一时间真诚地与学生一起面对,走过面对悲伤、减卸压力的历程,学到悲戚与共、勇敢正视的人生课。协助孩子选择未来。教育达到“百年树人”境界才能永续推动。教育不能成为相互比较的催化剂,不能成为分类贴标签的审判官。......
-
30年班主任,我没干够关承华,中青文《30年班主任,我没干够:当班主任真难、真好、真幸福》是《凭什么让学生服你》姊妹篇。作者是一位有着4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有着30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班主任。本书用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作为一名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着学生的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如何用心、用脑、用情去打动学生的心,改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进而收获了学生满满的爱。拳拳之心,字字铿锵——这不仅仅是她的真实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她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因为这是她最珍贵的生命价值,班主任生涯浸透了她的大爱之心与教育智慧。作者关承华老师以亲身经历与感悟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让人生蓬勃而幸福。《30年班主任,我没干够》是一线教师和师范生的学习教材,班主任培训用书。相信教师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被触动,被感染,被激励,深刻领悟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真谛,激发出更高的教育热情和事业追求。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研究报告冯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设立到创新发展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回顾这一历程,尤其是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厚重积淀,总结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对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过程要素研究、方法与政策研究、重要领域研究四个方面设计了29章内容,对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科内涵与定位、基本范畴、本质、价值与功能、内容、过程、对象、载体、话语、环境、方法论、模式、机制、类型与范式、评价、治理、政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40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40年来实践经验、规律总结、理论创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研究王迪著本书通过多年的社区田野调查,以浸身其中的局内人视角,叠加跳出其中的扩展个案分析,展示了城市基层社会的鲜活样貌与国家治理在社区实现的真实路径。在“社区居委会那些事儿”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复杂的“势”:社区组织既面临着外部压力和权力关系所带来的“形势”,也置身于日常工作的不确定性、实际情境的可变性与多样性的“走势”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既不是简单的国家代理人,也不完全是居民自治的代表,而是在各种因素、力量交汇作用下因“势”利导的自主行动者。他们的行动是在充分审视过往的经历和体验、认知政府部门的要求、体察社区群众的关注点、评估自身角色及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形成的选择。有别于西方理论中的预设,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表现出连续统一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社区在“吾国与吾民”之间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伴随着社区行动者的传承与沿袭、变革与调整、实践与运作,国家政策能够在社区落实,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合作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也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
-
3+1+N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教模式探索苏新留 编著本书梳理了职业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从而围绕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业教育的三大核心内容,梳理出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的成熟模式。紧紧围绕学校职业教育“谁办学”“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保障”等四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实践中努力推进产教合体(合为一体)、科教合流(汇为一流),逐步形成了“3 1 N”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教模式。
-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顾永红 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最新成果。全书内容涵盖社会工作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特色课程,包含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工作初级实务、家庭社会工作实务共计十二门课程,围绕每门课程共设置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内容与融入点、课程思政步骤和措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做出设计并分享实践经验。本书的目标是将社会工作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化、操作化,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引领的核心优势,力图促成超越课程建设层面的专业课程思政转向。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各具体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施思路、步骤、重点措施等层面的实践建议与参考。
-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党印,曲霞2022年是中国劳动教育事业纵深推进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建设教育强国迈入新的阶段。这一年中,教.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各级地方政府陆续推出劳动教育的细化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研究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教材持续涌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蓬勃发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总之,2022年中国劳动教育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本报告可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把握劳动教育动态情况提供参考,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劳动教育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照,为学界和业界全面了解中国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借鉴。
-
城乡中国的教育柯春晖 著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入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阔背景之下,回顾、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及演变,探讨其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型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如何曾经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全方位呈现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演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独特性和内在机理,分析长时间里我国公共产品和制度供给及教育政策与制度的“城市偏向”。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综合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对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相关教育政策、制度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城乡二元社会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生成逻辑、演变历程。通过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小学办学体制、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中小学学制和重点学校制度的探讨,来说明我国教育制度曾经的城乡二元性。选取中小学教师政策、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政策、中小学“就近入学”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政策等,展开讨论长时间里我国教育政策的城乡有别、城乡差异。运用教育叙事方法,对城乡中国背景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教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记录。选取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大学生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等作为研究和考察对象,讲述他们的遭际,并进行政策和制度分析。选取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会宁中学等,分析中国大地上曾经普遍存在的“县中”现象,揭示其与教育政策、制度的关联。就城乡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展开探讨,讨论了新中国教育公平的演进路径、受教育权利及实现中的城乡差异,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层、城乡流动的关系,展开讨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里的教育公平问题。从伦理的视域,探讨制度伦理、政策取向的意蕴及其价值,对城乡中国的教育政策和制度进行审视,对其合理性、正当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困境、困惑,致力于揭示“好的政策、制度应当是怎样的”、“何以可能”。讨论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宏大实践,展开讨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育理念、政策、制度的转向和城乡教育的变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场域之中,就城镇化下半场中国城乡教育的未来可能进行了探讨,提出要重塑城乡教育版图、重构城乡教育政策体系、改变城乡教育制度落差、重建城乡教育生态,期盼有教无类的梦想在中国大地真正得以实现。
-
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JohnL.Rury约翰L鲁里,EileenH.Tamura艾琳,H田村 著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全球进程深刻影响到教育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如此。近年来,教育史研究从新的角度,运用性别研究、识字史、社会理论和经济史等来分析教育,已经超越了学科边界。在开创性的《牛津世界教育史手册》中,约翰·L.鲁里和艾琳·H.田村汇集了不同的声音,创作出一部综合性、跨学科的历史,对教育中的殖民主义、改革、多样性和技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这部手册顾及了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教学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成人礼,到中世纪意大利大学的政治化,再到马提尼克岛的反殖民教育,及至其他内容。在36个章节中,作者们对非洲、中东、亚洲、太平洋、美洲和欧洲的教育是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演进的,以及此种变化如何影响学生、家庭和教育者的经历进行了思考。他们还对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提出了全球性的观点。该手册考虑到了教育领域在阐释和方法论方面的争论,以及处于变化之中的学术研究状况,通过主题与方法的比较,对以国家为导向的成果进行了审视,为一系列教育议题提供了国际视角,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