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
-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研究张向前 等著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产业与人才之间矛盾愈发凸显,严重阻碍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为指导,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及相关问题提供宏微观管理、开发及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及具体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与人才之间互动关系,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优化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创新型人才培育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协调与控制措施。(二)主要应用政策分析等工具和技术手段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和创新型人才培育战略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三)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创新型人才培育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预警系统。(四)系统研究新形势下闽台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和创新型人才培育合作,互利双赢,共建台湾海峡经济区,建立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闽台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基本框架。(五)比较和借鉴美国产业发展的人才集聚和创新型人才培育研究和实施经验。
-
中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宋美丽 著《中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教育培训投入不足、教育目标不合理、医疗保健投资不足、劳动力迁移受阻等。第三部分研究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指出造成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因素有政策、制度、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因素。第四部分分析借鉴了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第五部分把东部地区分为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研究了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四种具体模式。第六部分构建了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即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劳动力迁移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体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科技人才流失到美国的历史考察张瑾 著科技人才属于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规模和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科技人才的迁移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对科技人才的保有量,必然会对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就成为判断一国实力发展变化的根据之一。科技人才的国际迁移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或者更早的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科技人才的发展与流动最为典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大量涌现。然而,英国的科技人才自工业革命期间开始就向北美等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更大的规模向美国等地移居,出现了“人才流失”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变化关系密切,也与英国长期以来的科技投入、高等教育和移民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战略性不强,未能阻止本国科技人才的外流。然而,令英国政府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措施吸引了亚洲、欧洲大陆和非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个重要人力资源接收国。美国在19世纪成为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众所周知的移民大国。20世纪以来,科技人才在美国外来移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很多来自英国。这些外来科技人才的成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技优势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挑战。在一种忧患意识的推动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并以法律、政策等形式确定下来,为科技人才提供各种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涌入美国,使美国的人才智库不断得到充实,这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发展。英国和美国这一老一新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才流动问题上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两国的经济实力变化和高等教育、科技投入以及移民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在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实力的明显衰落和美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是导致英国科技人才流失到美国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在人才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整体来说缺乏战略性,且实施中存在各种问题,而美国在这方面战略的连续性明显高于英国,这也是英国科技人才流失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英美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科技人才的兴衰接替,而这种接替与两国国力的兴替成正比。英国的人才大国地位在20世纪初受到美国的挑战,最终在20世纪中期被其取代。英国科技人才的持续外流对于英国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保持仍是一种挑战,而美国源源不断地获得优秀科技人才的这种局面则进一步促进了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科技人才的流动和科技发展政策及战略直接影响到了英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演变。
-
课比天大李浩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课比天大》是作者近三四年来非学术类文章的辑集。全书分成三大块:教坛原始、教林杂说、教余忆往,所涉及的内容从大学教育、学科建设到文化精神、文人情怀。《课比天大》对大学使命、学术自由、学科建设的思考,法人深省;作者对大学本科课堂教学、通识教育、经典研读、教材多元化等的看法,对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亦不无启示。
-
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中共中央组织部 编 赵然 绘《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1)》系统收录了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人才发展、监测与评价总体状况和公有制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统计数据,是一部较为全面反映我国人才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本报告正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1.人才发展主要指标;2.人才队伍建设统计指标,包括党政人才、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3.国家人才发展监测与评价主要指标。本报告相关篇章前设有简要说明,对本篇章资料的主要内容、统计范围与对象、报告期、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等情况予以简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在不同篇章的下部标有注解,主要是对该篇章有关统计口径及需说明的情况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口径相同的指标,仅在该指标第一次出现的篇章中作出解释。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测度及其决定机制张广胜 ,周密 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使得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占据农民工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的出路必然是在城市定居。那么,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不仅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书着重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角度研究其市民化, 即在目前的政策制度框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在分析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之前,对市民化程度进行测度是有必要的。本-S首先提出了市民化程度的一种新的测度方法,它是从市民需求与市民供给的角度进行的。在测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现代人才开发理论与实务周琪 著《现代人才开发理论与实务》共九章节,内容包括绪论、现代人才开发的历史回顾、现代人才开发的主体、现代人才开发的对象、现代人才开发的重点领域、现代人才开发的环境、 现代人才的使用等。《现代人才开发理论与实务》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人员素质测评(中)肖鸣政 ,(英),库克 ,(Mark Cook)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人员素质测评(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材,由中外专家合作完成。本书是修订的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人员素质测评(第3版)》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素质测评导论、人员素质测评价值的经济学分析、人员素质测评历史与发展、基本原理、量化方法、标准体系的构建、质量分析、结果分析与报告、心理测验方法、面试方法、评价中心技术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人员素质测评(第3版)》内容新颖,包括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构完整,包括理论基础、方法技术与应用操作三大部分,具有方法训练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作用。由于人员素质测评在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军队管理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需求,因此本书以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研究生及其他读者的需要。本书还特别配有教师用教学课件,具体索取方式请参见本书最后的“教学支持说明”。
-
创新人才学桂长林 著《创新人才学》阐释了创新的价值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系统分析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详实地介绍了国内外一些杰出人物的创新事迹及其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抓好四个要素,即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批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创新人才学》皇皇数十万言,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是把创新人才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也是创新人才学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刘光岭 编刘光岭主编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需求导向·法商特色·核心能力》突出需求导向、法商特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三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控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