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长安城中的少年 昨日书林王独清本书为王独清的童年回忆录,细微有致地讲述了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外部情况。“我底境遇是如此高贵,我是被人前护后拥地度了我人生的*初光阴,然而跟着这个境遇而来的是些什么呢?那恐怕是除了些坏的习惯、虚伪的假面具、宗法社会下的病态……”他生活的时代刚好是中国经历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的时期,如作者所说:“安宁的世界和我没缘。”其私人化的记忆成为我们追寻历史的珍贵史料。
-
昆虫漫画 昨日书林陶秉珍昆虫漫话优美地讲述了蜜蜂、蝴蝶、萤火虫、蚊蝇、蟋蟀、蝗虫、螳螂等14种昆虫的习性与生活,以及关于它们的寓言、传说、诗歌和历史。 昆虫漫话优美地讲述了蜜蜂、蝴蝶、萤火虫、蚊蝇、蟋蟀、蝗虫、螳螂等14种昆虫的习性与生活,以及关于它们的寓言、传说、诗歌和历史。
-
国防论蒋百里《国防论》被誉为近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理论体系”的高峰。在这本书中,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他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作为中国国防、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全书共分为6章,从国防经济、世界国防理论、中国传统国防思想、现代文化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防做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释,把民国时期国防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
敦煌奇迹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8个月完成常规需四年的敦煌文博会场馆建设任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敦煌模式”“敦煌速度”和“敦煌奇迹”,保障了敦煌文博会的顺利召开,同时也充分展现企业文化与品牌,被誉为中国建筑业的范例,同时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宝贵财富:是甘肃省政府与中国建筑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完成的首个典范工程,也是EPC管理 装配式建筑模式完成的首个公用建筑;是甘肃省与中央企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双方组成联合指挥部精诚合作,开展“两学一做”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为建国七十周年贡献的精品工程!相关重大意义、管理模式、工程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中国建筑乃至中国建筑行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项目建设中凝练的精神文化,是激励一代代中建人拼搏担当、不畏艰难、砥砺奋进的内在动力。
-
皖江历史文化研究年刊暂缺作者本丛刊的主要内容是皖江文献整理。皖江文献,指以安庆地区为中心,涵盖长江之安徽段区域内所孕育、产生和发展并传存于世的各种文献资料。皖江地区历史悠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皖江文献整理一批为桐城派作家年谱点校,谱主有戴名世、方苞、王又朴、尹会一、陈大受、王昶、姚鼐、鲍桂星、方东树、姚莹等。以谱主的生年先后为序编排各年谱。《皖江历史文化研究年刊:桐城派名家年谱(2018 第1辑)》为其中一册。
-
赣鄱水运文化史胡迎建《赣鄱水运文化史/赣鄱文化研究丛书》综理条贯、旁征博引,首先概述赣鄱水系,诸如鄱阳湖地理的演变、五河水系支流与干流的交汇、航道的开辟,其中有对《水经注》《天下水陆路程》等典籍文献中赣鄱部分的细致解读。重点在论述数千年来赣鄱水运自肇始到盛衰的历史,水运为造就一方经济、人文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水运带来了城镇商贸的繁荣,港口码头、水驿津渡的发展,催生了造船业的辉煌。漕运与漕政管理、因榷税而在水津要道设立的钞关,为航运畅通而疏治,乃至水上治安机构的设置等均与朝廷的旨意与地方政权的管理有关,因而在每章弁首扼要介绍行政区域的设置与水运之大势。水运安全是过往商贾、行旅者的企求,由此而产生水神崇拜,历来有许多不同的水神祠庙出现在赣鄱水道旁。在赣鄱水道上发生的兵事,关系一方乃至一代的治乱兴衰,其中有不少故事,亦在此书的娓娓讲述中。历代文人乘船航行于江湖,或憩息于港湾,以大量的诗文描绘了江湖风光与水道航行、两岸环境生态、关津集镇乃至贸易的情景,既是文人愕惧悲喜的情感世界,也是水运文明的见证。伴随水运劳作而产生的船工号子与排工号子,是劳动人民粗糙的原始的文艺生活,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水道从业者的劳作细节。赣鄱水运文化史是赣鄱文化的缩影。从帆船到轮船,货船、客船、官船、战舰救生船乃至木排,络绎出现在赣鄱水道上,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那些I青景日渐遥远……《赣鄱水运文化史/赣鄱文化研究丛书》或可供读者打捞以往的岁月。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读本陈文强,陈温柔,谢志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读本》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挑选了中华五千年很为精华的部分,涵盖学术思想、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全面展现了中国特有的物质体现及人文精神。读本视野宽广、难易适中,学生通过读本的自主研习,有利于将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王丹本书着力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发展”两大焦点,研讨的议题和内容反映和体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理论概念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参与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检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研修培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参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互联网语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
礼仪的交织(比)钟鸣旦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是丧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丧礼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而本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之后的17世纪,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
-
国家 历史 民俗董晓萍本书主要介绍“国家”“历史”“民俗”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并重点关注在优选化下文化多样性思潮的运行中,女性民俗学者的遗产所保存的多元文化特质和个案样本的价值重估,以及民俗学的多元文化研究对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