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及其防治
-
沙尘暴科学问题研究岳高伟,蔺海晓,常旭 著由沙尘暴导致的环境灾害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尘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沙尘暴发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沙尘暴的发生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同时,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由沙尘暴引发的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20世纪60~70年代每年为 1 560 平方千米,80年代每年为2 100平方千米,90年代达到每年2 460平方千米。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突发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沙尘暴直接危害西北和华北地区,并影响到我国南方和整个东亚,成为东北半球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今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上海、南京等地。沙尘暴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贫困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系统、深入地认识我国沙尘暴的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已势在必行。
-
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神户大学 编,宋金文 等监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里氏7.2级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由神户大学组织学者开展了历时十年的研究,出版了“阪神大震灾研究”系列丛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日本神户大学从这6卷书中编选了29篇论文,汇集成《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书中不仅包括了城市型大地震的特点和受灾情况,还具体再现了大地震后避难、救援以及应急临时住宅建设,受灾者的健康、心理状况,住宅重建,震灾教育,对未来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等详细情况,以期对中国的震后重建有所借鉴和启发。
-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Fang-Hao WAN 等著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Maj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Invasion Success、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China等。
-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 等编本论文集汇编了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汶川地震的经验与教训,地震地面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场地地震效应与地震地质灾害,建(构)筑物震害,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应急救援,抗震设计与规范规程,抗震减震防灾新技术,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灾区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研究,提高城镇防震减灾能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
-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金日光 著《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分15章60节。从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管理思考到汶川特大地震的典型特征;从地球起源再探讨到地壳断裂机理再研究;从地震前兆识别到最新孕震形势分析;从地震测量科学概念到地震预警科学概念;从创建地震预测新学科到地震预测逻辑学意义,都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以断裂力学、流变力学,以及与地壳断裂流变相关的固体潮汐力学和岩石塑性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动力学加速度、动力学加速量为主要特征,以群子多体对立竞争最可几强度统计力学为主要方法,以地壳断裂前兆临界极限为研究对象,探求地壳应变应力、重力、倾斜等作为地壳断裂前兆的充分必然性,并以实现地震前兆可量化识别为目的,以回归科学理性为己任,尝试构建地震灾害预警技术平台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促进政府提升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满足防震减灾现实需要。
-
地震自救与互救《认识地震丛书》编委会 编只有全面认识地震,才能正确地对待地震。只有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分布特点,了解地震中的救护知识和地震后的防疫知识等,才能真正做好相应的防震准备,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不恐慌,冷静应对。
-
2008汶川8.0级大地震林爱明,任志坤 著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S: A Photographic Atlas ofSurface Rupture and Related Disaster focuses on the main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including rupture length andslip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caused by the WenchuanEarthquake and its associated relief operation. The magnitude Ms 8.0(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2 May 2008 in the LongmenShah region of China, the topographical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Plateau and the Sichuan Basi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damage throughout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his atlas contains distinct photographs obtained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2 days after thequake. The atlas is designed for geologists, seismologists and architectureengineers engaged in seismic mechanisms and surface rupture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ntracontinental earthquakes.
-
防震减灾科普课堂吴继达,郑传华 编严重的地震灾害虽然是罕见的事件,但是,一旦发生,将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在地震来临之前,将所有预防工作做好。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是很容易受灾的群体。本是为学生朋友们编写的。书中介绍了地震的自然常识以及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从小树立防震减灾意识,共同关注校园的地震安全建设,并且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和自救技能。这样,在地震突发时,能够机警灵活地应对,避免或者减轻伤害。
-
深埋地铁车站火灾实验与数值分析史聪灵 等著《深埋地铁车站火灾实验与数值分析》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深埋地铁车站火灾实验与数值分析》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
荒漠绿洲水热过程与生态恢复技术冯起,司建华,席海洋 著《荒漠绿洲水热过程与生态恢复技术》共分10章,重点介绍荒漠绿洲水热传输长期定位试验成果,确定了荒漠绿洲热量传输和水分传输的基本参数。通过对叶片、单株、林分和区域四个尺度蒸散耗水特性研究,明确了区域水平的需水量问题。采用胸径、边材作为空间纯量将单株水平的耗水进行尺度转换,探讨了地下水、根系吸水、树干液流和叶片蒸腾等垂直方向的水分传输过程,对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次在额济纳荒漠绿洲建立了土壤—植被—大气模拟模型,形成了极端干旱区水热耦合的初步理论。对荒漠绿洲植被生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定量分析了地下水位变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荒漠绿洲不同区域决定植被状况的地下水位临界值,揭示了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基于以上理论和通过试验示范,提出了荒漠绿洲水分稳定、荒漠绿洲结构稳定等技术,形成了荒漠绿洲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荒漠绿洲水热过程与生态恢复技术》可供水文水资源、生态水文、林学、资环等专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生产、管理及决策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