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及其防治
-
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王瑄,李占斌 著《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采用天然降雨坡面试验、变坡土槽放水冲刷试验,结合稀土元素(REE)复合示踪技术,系统地分析了坡面侵蚀动力与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径流冲刷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水蚀动力参数与坡面土壤剥离、输移、沉积过程作用关系;建立了坡面不同空间部位径流含沙量与主要水动力参数的耦合关系,并构建了径流冲刷条件下坡面径流侵蚀产沙的计算模型;揭示了土壤剥蚀率随水蚀动力和水流输沙能力非线性变化的特征,阐明了坡面土壤剥蚀率随水流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建立了计算土壤剥蚀率的经验模型;系统揭示了天然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雨型对坡面产汇流侵蚀产沙的变化过程的作用机制,阐明了天然降雨条件下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含沙量关系时空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坡面水蚀输沙动力过程试验研究》适合从事土壤侵蚀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阅读。
-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李世清,沈玉芳 著《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以作者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方面的科研成果为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土高原南北主要类型土壤有机氮素及其矿化供氮能力。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组成和分布、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及模型、黄土高原土壤供氮能力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施肥体系、减少氮素损失和防治环境污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黄土高原土壤有机氮及其矿化》可供黄土高原植物营养、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
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郑粉莉,张勋昌,王建勋 著《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WEPP模型,并评价了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全书分9章,第1章介绍了国内外水蚀预报模型研究概况;第2章介绍了WEPP模型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了WEPP模型在Windows界面使用方法,包括坡面模拟和流域模拟;第4~6章以翔实的资料评价了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草地条件下的适用性;第7章对WEPP气候模型BPCDG和CLIGEN进行了应用评价;第8章利用全球环流模型(GCM)和WEPP模型预测了未来土壤侵蚀发展趋势;第9章是关于我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的思考。《WEPP模型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评价》可供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地理学、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水土保持和环境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
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邵明安 等著《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共分11章。第1章主要介绍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介绍研究区概况、土壤中钙结石的形成原因及空间分布;第3章主要涉及含钙结石土石混合介质中的钙结石和细土的物理特性、二者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及总含水量测定的误差分析;第4章主要介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及碎石对其的影响;第5章主要包括单孔模型、双孔模型、双透模型、定解条件以及模型的数值解;第6章主要分析室内条件下土壤中碎石的含量、大小及类型对人渗的影响;第7章主要涉及野外人工降雨条件下含碎石土壤的入渗过程及碎石含量的影响;第8章主要介绍野外条件下坡面尺度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下垫面的影响;第9章主要介绍试验小区人工土石混合介质植物(柠条)生长、根系吸水和水量平衡;第10章主要涉及野外人工土石混合介质中种植植物(柠条)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第11章主要介绍人工和原状土石混合介质中非反应性溶质的运移特征。《黄土高原土石混合介质土壤水分研究》可供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自然地理、土壤物理、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环境水利等领域有关科技人员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城市灾害管理王绍玉,冯百侠 著《城市灾害管理》对城市灾害管理分为理论阐述和应用阐述两部分。理论阐述主要探讨了城市灾害的特征与种类,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城市灾害管理的体制架构与功能分析,城市灾害管理的体制建设、法制建设、机制建设与预案建设等问题,并研究探讨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评价问题;应用阐述部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性质的界定和分类,分别探讨了城市自然灾害的危害与管理、城市事故灾难的危害与管理、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与管理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与管理等问题。
-
减灾救灾邹铭 主编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承担的制度,分类管理、分缀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谪有序、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机制,不断规范各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灾害救助内容和措施逐步拓展到灾害应急响应、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生活救助、救灾捐赠、灾后恢复重建、备灾减灾等多个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救灾工作分级负则、救灾经费分级承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
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郑粉莉 等著《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沟蚀过程与侵蚀产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沟蚀演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高精度GPS和三维激光扫描(Li-DAR)对沟蚀演变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和精度,系统研究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过程,定量表征坡面汇水汇沙与细沟侵蚀过程,全面分析坡面汇水汇沙与浅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阐明坡面汇水汇沙与片蚀-细沟-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揭示梁坡与沟坡系统侵蚀产沙过程与动力学机理,模拟沟蚀形态演变过程。《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可供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地理学、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参考。
-
中国河流冰情马喜祥 等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流两岸人民的经济活动日益发达,洪灾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加大,防洪减灾任务加重。我国北方河流普遍存在着冰凌问题,尤其是冰塞、冰坝灾害,已严重制约了河流两岸经济发展。为此,河流冰情研究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方面的总结性专葶较少。《中国河流冰情》综合了我国冰情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冰塞计算、冰模型试验方面的成果,另外对河流冰情方面的防灾减灾措施和冰坝、冰碛湖溃决洪水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略的总结。《中国河流冰情》可供从事河流冰情研究的人员参考。
-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胡鞍钢,管清友 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l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口大国也对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承担重要责任。本着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全书将世界200多个国家分成四组,并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路和参与全球减排协议的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中国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减排承诺,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与和平崛起。
-
沙尘暴科学问题研究岳高伟,蔺海晓,常旭 著由沙尘暴导致的环境灾害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尘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沙尘暴发生源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沙尘暴的发生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同时,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由沙尘暴引发的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20世纪60~70年代每年为 1 560 平方千米,80年代每年为2 100平方千米,90年代达到每年2 460平方千米。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突发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沙尘暴直接危害西北和华北地区,并影响到我国南方和整个东亚,成为东北半球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今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上海、南京等地。沙尘暴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了贫困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系统、深入地认识我国沙尘暴的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