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自然之死(美)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著;吴国盛等译本书是“绿色经典文库”的一种。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圣经”,本书即是这样的一本久负盛名的绿色经典著作,书中探讨了科学革命如何认可了自然的开发、贸易的扩张以及女性的被奴役,塑造了20世纪工业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与过去数个世纪的历史事件之间强有力的关联,并对自然与生命的有机论和机械论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有洞察力的讨论,同时,在澄清妇女:自然的关系的复杂性方面本书也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曹利军著本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历史渊源,综述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究现状和趋势;在剖析发展的各种定义和可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评价模型,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判据。最后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评价作出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探讨,并提供了基本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区域规划、地方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
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手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编《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手册》的完成使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使城市之间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比对开始成为现实。相信,该手册在全国城市一级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完善,将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定量水平的参考,为国家级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为改善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的协调,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
环境材料导论刘江龙著本书主要介绍环境材料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内容包括: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关系,材料的环境负荷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环境材料的基础及其分类。全书共分5章:1.导论(环境与材料);2.化学元素的环境特征;3.材料的环境负荷;4.材料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5.环境材料基础及其分类。本书可供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材料加工、汽车、机械制造、工模具、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行业从事科研或生产一线的科技、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本书的观念新颖,所有关心地球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其热心的读者。片断:事实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即人类一直在单方面地消费有限的石油、煤炭、金属和其它资源。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对于人类所需的金属材料而言,实际上存在两个有限性。第一个是地球所含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即金属材料资源不是可以无限开采或取之不尽的。第二个是地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是有限的,即在制造、提取、使用、再生材料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如二氧化碳、废高炉渣等,地球表层并不是可以无限地容纳和消化它们。现实要求人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重新评价人类过去的开发材料、使用材料、研究材料的活动。在现代文明社会,人类既期望获得大量高性能或高功能的各种材料,又迫切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并使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大规模地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材料总是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生态环境,因而研究人类发展和生存所必需的材料及其工程技术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已引起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开始更新忽视生存环境,单纯追求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材料发展的思路,探索发展既有良好性能或功能,又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低,并且与环境协调较好的材料及其制品。1.2环境材料1.2.1环境材料的概念在1990~1991年间,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山本良一在研究材料与环境间的关系时指出:以前的材料工程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在性能和功能。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山本良一教授提出了环境调和型材料的概念。译成中文为“与环境协调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通常简称环境材料,英文单词为:ecomaterials。环境材料可以定义为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的材料。在这里涉及几个基本概念:(1)所谓与环境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材料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和材料具有高的可循环再生率。事实上开发或生产一种材料而不产生环境负荷值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寻求相对较低的环境负荷值。另一方面,这种材料作为一种资源还应当充分地循环再生,以达到材料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具有高的可循环再生率本身就是具有较低环境负荷的表现形式之一。(2)作为一种材料,如果不考虑其性能或功能,仅追求其与环境的协调性,那么这种材料对于人类而言本身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所以在定义环境材料时必须考虑这一基本因素。(3)应考虑材料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的寿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使用、再生、废弃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如有些高分子材料在其制备过程中,其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而在其废弃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很大,如果从这些材料的某一过程来看它们是与环境协调的,但其全程就不一定了。显然环境材料的定义包含了三个内容。它既满足了人类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定义,环境材料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低的环境负荷值。上述环境材料的定义是由重庆大学首先提出来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材料的概念是模糊的,含混的。环境材料的倡导者山本良一教授最早认为环境材料是那些环境负荷减至最低,再生率增至最大的材料(1993年10月)。并进一步指出所谓环境材料,它与传统材料明显不同,它是赋于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说是指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1994年6月)。同年9月,山本再次提出上述观点。但是他又认为环境协调材料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其目的是防止对环境的损伤;在人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保证材料有较好的性能(1994年10月)。1995年4月山本再次提出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最低环境负荷和最大再生率的材料。本书前言前言环境材料是9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研究方向。本书作者在国内较早开始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因而有义务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给广大读者,使读者获得较系统的知识和以新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的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制备、加工、再生的实践,以推动该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保护环境和保证人类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物质材料与地球环境、资源、能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人类文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物质材料将来应该以怎样的模式发展和存在下去呢?材料科学家正是在深刻反思和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材料这一概念。环境材料是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显然,环境材料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一个综合和交叉的新领域。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环境材料的研究不同于其它材料的研究。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环境材料是一大类具体的物质材料,其研究与开发有助于减轻材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材料涉及到材料的环境负荷评价体系与方法,其研究与应用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评价材料,为发展新材料和改造传统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本书的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介绍环境材料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通俗易懂,使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有所收获、有所悟、有所思,这将使作者感到欣慰。本书适合于关心、从事这一新兴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选用。作者期望本书的出版对推动环境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由于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作者的个人兴趣所造成的片面性,这难免使本书存在一些缺陷,欢迎读者予以斧正。最后,作者要感谢重庆大学的丁培道教授。正是在与他无数次的讨论和漫谈中,作者获得了启迪。刘江龙1998年7月22日于重庆大学东林村
-
生态文明论刘湘溶编《生态文明论》将生态文明原理——人既不是自然界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与自然界应各得其所、各谐共存——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对人类文明长期追求的“真”、“善”、“美”,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审视与建构,为真善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内涵与深邃思想。在求真方面,科学探索的重心将不再是发现个别领域与特殊事物的规律,人类也不会满足于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缘学科问题的探讨,而是重建以生态概念为基础的整体性思维,使思维方式生态化,并对科学进行新的生态学综合。在扬善方面,用生态文明原理对世界的价值、利益与权利重新审视与观照,将人类的包容心大大扩张:人类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追求人类自身的至善,人类与自然界必须和谐共存,同享天伦,决不允许人受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在审美方面,生态文明原理将使人类的审美意境发生新的升华,传统的人类自我审美情趣与作为自然界外在物的旁观审美情趣,基本独立的分裂式审美试意境发生新的升华,传统的人类自我审美情趣与作为自然界外在物的旁观审美情趣,基本独立的分裂式审美方式,将转变为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式审美情趣。这一审美意境的升华,必将推动人类登上新的艺术高峰,大批璀璨的艺术明星一定会升起在未来的艺术天空。
-
资源环境法研究及应用江伟钰,陈方林著本书分三编:“资源环境法综述”、“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对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状况,各种自然资源法以及环境保护法制状况,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环境污染的管理与控制等进行了论述。
-
环境分析与评价李玉文主编:王巍片断:(一)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二)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污染物在空间的分布模型,污染物浓度最高和潜在问题最严重的区域,确定控制和防治的对策,并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三)根据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追踪污染物质的污染路线和污染源;(四)收集环境背景及其趋势的数据,积累长期监测的资料,为制定或修改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五)研究污染扩散模式,为新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断评价,以提供决策部门参考,并为环境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数据资料。要达到上述目的,环境分析监测必须建立在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并有可靠、准确的测定手段和受过训练的专门人才作为保证,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1979年9月我国政府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以来,使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里程,推动了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的发展。但是,从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来看,还有差距,因此,掌握和研究先进测试手段,实行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培训合格的监测分析人员,逐步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正确处理监测数据等,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本书前言前言由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教材与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环境分析与评价》一书,是根据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森林生物学和林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总结编者多年在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该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并参考了全国高等学校有关教材,重新整理后编写的。由十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对象和具体方法很多,为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较熟练地掌握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我们在编写方法上是以阐述具体理论、基本原理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重点介绍生物监测和环境生态学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林业生态管理等工作。同时,对大气、水和土壤的影响评价方法也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奠定基础。本书可供环境科学、森林生物学、林学等专业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专业和环境科学工作者参考使用。本书共13章,其中第7、8、9、10章由程国玲执笔,第1、2章和实验部分由尤铁学执笔,其余各章均由李玉文执笔,并负责全书统稿和附录选编。本书由东北林业大学聘请相关教授进行了认真的审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刘亚范、孙颖以及张伟老师的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编者一九九九年二月
-
可持续发展邓楠主编本书汇集了广大从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学者、专家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他们在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全新的发展角度讨论农业、粮食、水、生态、人居环境及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观点
-
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延军平,黄春长,陈瑛著本书以当代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为主线,结合宏观环境背景及其演变过程,论述了发生在20世纪,并将伴随人类进入21世纪的气候暖干化、表土退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并结合人文因素分析了这些重大问题的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分析论述了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环境行为对策。
-
保卫21世纪聂晓阳著新世纪的变化实在太多,让人目不暇接;新世纪有太多的精彩,新世纪也有太多的无奈。但无论新世纪如何变幻莫测,中国都将披荆斩棘,勇立潮头,追寻文明富强的梦想;新世经的中国新青年都将直面实现,激流通进,迎接挑战,为中国的文明富强奋斗不息。也许未来现代化的标签将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环境非暴力和生态伦理的响应者,摇滚疯狂,但牧歌也同样嘹亮。然而现在有一种富裕比贫穷更为可怕,有一种幸福比灾难更为不幸。人的欲望似乎永无止境,天堂里因为挤满了人而成为地狱。本书收录了100篇作者对自然与人关系的理性思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