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韩永伟 等著《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紧扣当代生态学研究前沿热点,围绕我国生态保护管理的实际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辐射效益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系统介绍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的图书,填补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必将对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许爱民 等编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以江西典型自然保护区为例》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引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江西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自然保护区现状、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气候变化脆弱性理论与方法、九连山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南风面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南矶湿地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与计量分析高敏雪,张颖 等著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点,延伸到政府统计、对外经济统计、环境经济核算等应用领域。最近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主持翻译《国民经济核算-2008》中文版,已交付联合国作为中文版本使用;编辑出版《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统计年鉴30年动态观察》、《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与计量分析——从国际经验到中国实践》、《宏观算大账——经济统计随笔》;在《统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若干篇研究论文。
-
区际生态补偿论黄寰 著黄寰编著的《区际生态补偿论》基于区域来研究生态补偿政策与管理的实现机制,其立足点是功能各异的区域,而实现生态补偿的途径又是区际的。即创新地以林区、牧区、流域、湿地、近岸海域、矿区、灾区、自然保护区等具体区域为整体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态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内部化,提出进行或纵向或横向区际生态补偿的形式,寻求环境与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和谐之道。
-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徐中民 等著徐中民、程国栋编写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学学科理论进展、规划的理论进展、学科建设理论进展和总结展望四部分。全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近十年来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进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可供从事生态经济、经济地理、环境经济、资源经济、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参考。
-
环境与社会互动问题研究沈殿忠 主编《沈殿忠文集:环境与社会互动问题研究》作者沈殿忠是同内环境社会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全书集结了作者30多年来对于自然环境问题和人类社会问题探讨的部分成果,反映了作者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走向环境与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路径。本书以环境社会学为主题,以环境与社会的互动为基本线索,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四个部分:一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自然环境”;二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发展”;三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四是“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理性互动”。其中的一些成果体现多年来作者从事环境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前沿性思考,阐述了环境社会学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乡土性特点的鲜明问题。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主要线索、基本思路、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同时,本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目前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环境演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环境意识培养等问题做了深刻揭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都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
里约之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编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结束后,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组织了各个领域专家站在不同视角,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将集中反映这些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最新学术思想和观点,供大家参考。《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适合关注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士参考阅读。
-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张荣祖 等著《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研究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面的丰富积累以及国内的相关成果,联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研究,深入分析了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各自然地带及生态地理区与自然保护相关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2)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地理背景信息(保护区的类型、等级、规模及其所处的环境等),以较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开展“自然保护与地理区划系统研究”。阐明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中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和不足。(3)从宏观角度对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建议。自然保护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至关重要,数据的正确、全面与系统更是关键。同时,也是作为“战略地图”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图》编绘的基础。
-
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张晓 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5卷)》针对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短板”——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在问题层面,针对水、土壤、草原、碳排放、畜产品、化肥、农业科技等,我们组织国内外比较活跃的一批学者,进行了独立的分析讨论;为了揭示农村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国情特点以及国际农业发展脉络,《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5卷)》拓展了背景分析研究;除了一如既往的宏观视角,《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5卷)》还特别给出了具有鲜明微观特色的典型案例研究,它们都富有正面积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评论。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是《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5卷)》的特点。
-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施建平,杨林章 等编著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