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高俊峰,许妍 著《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从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分析人手,综合考虑流域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 相互影响机制与作用关系,分析了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的内涵与特征,构建 了由“风险源危险度一生态环境脆弱度风险受体损失度”构成的流域生态风险评估 技术体系。并以太湖流域为例,利用GIS和RS等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流域尺度生态风 险评估,划分出生态风险等级,编制了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揭示了太湖流域 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状况及其动态演变趋势。最后,提出控制生态风险源、促进生态 环境改善、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差别化风险管理对策,为流域生态风险和环 境管理提 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高俊峰和许妍专著的《太湖流域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可供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湖泊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 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中国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人居环境白皮书王涌彬 主编王涌彬、王宝刚主编的《中国人居环境发展报告》分为调研篇、社区篇、引导篇、集萃篇、论文篇、资料篇六大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从城市、住区、住宅单体建筑环境到城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等各个层面和领域。编撰重点体现了四个方面主旨:基于城市化,面向未来;突出社会性,关注民生;展示权威度,引领人居;拓宽覆盖面,持续创新。
-
环境健康系统工程李宇斌 著《环境健康系统工程》介绍了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已经成为2l世纪各国政府、工业界、学术界 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与健康问题应该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认真思考、采取行动的重要问题,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等各种资源优先研究突破威胁人群健康和生态健康的政治、经济、法律、技 术及行政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环境发展以人为本的 目标。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狭义上讲,它需要运用环 境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从标准、监测、信息、法律、技术、经济、产业 七个方面综合考虑,并突出解决重点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实效。鉴 于目前环境与健康工作还没有系统地开展,部分工作零散分布在环境保护部 门和卫生部门,且各有侧重,掌握的相关数据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无法 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对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支撑作用没有得到根本发挥。根据先易后难、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的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现有工作 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尽快实现环境与健康工作的良好衔接,突出环境污 染对人群和生态健康造成的威胁与损害这一核心主题,研究保护人群和生态 免受环境污染的威胁与损害的标准、监测、信息、法律、技术、经济和产业 方面的重点工作。要更加注重环境与健康基础数据的收集、监测、整理和积累。有些污染 物的健康效应是通过在生物体长期累积、蓄积而成的,因此需要长期观察、记录和不断总结,必要时需要建立长期的综合观测站常年跟踪调查、监测。以人为本的环境与健康系统工程中,不能忽视人群生活、生产环境的生态健 康,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要善待地球,关爱和尊重一草一木,保 护和爱护各种动物资源和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把环境中的一切看做有生命 的一分子予以关注和呵护。草坪、树木不能随意砍伐、破坏,它们也是有生 命的,也是生态健康的一部分。可以从身边小事、从简单易行的生态健康环 境建设出发,在房前屋后、台阶周围,精心设计绿化美化方案,不留任何死 角,让绿草、灌丛、树木、花果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不是清一色的水泥 板、彩砖等的硬覆盖,努力做到改造一片小区,创造一片生态健康。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真正以人为本的环境与健康 的发展不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它是一种观念的差异,是一种生态健康的标 志,也是人群健康的标志。环境与健康系统工程是一个侧重实践性的方法论,它强调的是综合系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今在环境健康方面迫切需要 出台一部法律法规,让那些造成人群和生态环境健康损害的行为得到应有的 法律制裁,让被损害的人群得到赔偿、被损害的生态健康得到恢复,让一个 污染企业污染一条河流,造成河流中鱼虾绝迹、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的恶劣 现象再也不能继续发生了。在评估和赔偿健康损害中,要全面考虑人群健康 恢复、生态健康恢复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近期和长远损失、可预测的和不可 预测的损失,警示人们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破坏性引起足够重视,提醒人们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有关环境与健康方面的技术、信息、经济效能、产业培育等都有潜力可挖,有许多有价值的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开 展。
-
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编《生态文明学术沙龙文集》由任官平所著,生态文明研究涉及很多领域,本系列沙龙先后邀请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有潜心研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来自行政机关、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传统文化研究会,还包括自由学者、资深媒体人士等。讨论内容涵盖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与范畴,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在政策、制度、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实践,生态文明与公众参与等相关议题。
-
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杨桂芳,李小兵,和仕勇 著《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的最终成果。本项目以云南滇西北为研究基地,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研究基础,梳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并深入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层面进行分析,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研究框架;构建滇西北生态文化体系,并以此为依托探索滇西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获得更为切近实际和更为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奠定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促进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非价值量的价值化李钢 等著《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由李钢等编著。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一项政策是否应推出的唯一维度。《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将一项政策对环境、物价、就业、社会公平的影响统一转换为价值量,实现对非价值量的价值化转化。从而可以最终用一个量纲来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进而进行政策决策。
-
生态安全学导论蒋明君 著《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丛书:生态安全学导论》共分为十一章,内容涉及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非传统安全、环境安全、物种安全、生命安全、自然遗产安全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基石。为全面反映201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展示首都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的良好形象,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本报告在延续往年报告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又有两个创新。一是为突出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增加了专题篇,选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山区沟域经济”两项专题。二是为体现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增加了区县篇,把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整合到了一起。报告内容在总体框架上分为总报告篇、专题篇、区县篇和附录篇4个篇章。总报告篇仍按照“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河湖水系、绿色产业、生态文化”的结构展开,主要报告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进展情况。
-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许爱民 等编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以江西典型自然保护区为例》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引言、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江西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自然保护区现状、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气候变化脆弱性理论与方法、九连山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南风面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南矶湿地保护区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
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韩永伟 等著《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研究》紧扣当代生态学研究前沿热点,围绕我国生态保护管理的实际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辐射效益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应该是国内第一次系统介绍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生态服务的图书,填补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必将对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与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