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博学天下崔钟雷 主编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世世代代得以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能量。可以说,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物质平台。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大自然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奇观,它们的身影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冰雪覆盖的南北两极,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带;从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到风沙漫天的荒凉大漠;从渺无人烟的旷野塞外,到人流熙攘的都市乡村……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而大自然的生灵们,更是以其特有的生命形态,共同谱写着神奇的自然生命乐章。这些景观的存在使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存在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这个星球充满了绚丽而神秘的色彩……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编写了这本《神秘自然大揭秘》。以精练而优美的文字,从全新的角度介绍了这个美妙而神奇的自然世界,并配以千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让读者享受学习知识的无穷乐趣。
-
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循环经济科学工程原理金涌,(荷)阿伦斯 编著本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与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Jakob de Swaan Arons编著。内容以讨论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和谐社会必然涉及问题为核心,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出发,研究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具体问题,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合作所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在研究方法上,关注于学科之间的非线性强交联,模糊判断能力和形成一个整体理念为主要目的,保持既与现实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的基础科学深度。在写作方面,针对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和促进多学科交流的目标,略去学科细节,仅给出必要素材和理念以供读者参与分析讨论和互动。经过数年实践,呈奉本书,以促进跨学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外两位院士编著的内容,分别以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编排,既保留了该书的原汁原味,又可为我国读者提供英文阅读和写作上的参考。本书适合研究化工、环境、能源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
中国绿色发展报告NO.1王秋艳 主编《中国绿色发展报告NO.1》内容为: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了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表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不同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增长优先”的传统发展模式。2003年,在“绿色中国”首届论坛上,清华大学国情中心主任胡鞍钢提出,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尽快转型是中国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在“绿色中国”第二届论坛上,胡鞍钢教授又提出了我国绿色发展之路的首要问题“绿色改革”。2004年4月,“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上廖晓义提出了“复兴和谐文化,共建绿色中国”,这是第一次指出了“和谐文化”在我国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绿色GDP的提出,全国各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都让我们看到了承载生命的“绿色”在中国的发展。
-
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刘文良 著本论著由前言、上篇(范畴篇)五章、下篇(方法篇)二章和结束语共四部分组成,力图通过对生态批评“范畴”的界定和探讨,尝试廓清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过对生态批评“方法”的研究,探讨一个对当前的生态批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批评方法系列构想。前言部分,首先对生态批评的概念、批评对象、宗旨等进行了“概说”,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崛起的原因,然后探讨了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在简要总结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进而提出本文写作的基本设想。上篇为“范畴篇”。第一章探讨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生态文艺(文化)中最为根本性的内涵,是生态批评反复探寻和积极倡导的。本章第一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内蕴进行了发掘,对这一极其重要的“和谐”思想的现代生态价值进行了考量,并将其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进行对比研究。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对“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进行辨析。本文并不简单地认同西方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为本”等激进的理论主张,而是认为“生态中心主义”的某些原则性主张对于我们保护生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局限性,而温和、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则强调人的利益与生态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立足点,也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在生态保护究竟以谁为“本”的问题上,本文认为,“以人为本”与“生态为本”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第二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自然”。要实现“和谐”的目标,关键之一就是要调整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本章第一节梳理了“自然观念”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近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现代“天人相谐”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第二节则重点探讨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认为“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批评,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问题,还要从更深的层次上探讨精神生态的问题,引导人们重视向“内部自然”的回归。第三节则从科技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检视科学与敬畏自然”的命题,在分析科技对人类的福祉与祸害的基础上,论析了“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学观”的观点。第三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终极关怀”。“我是谁”、“我在何处”、“路在何方”、“存在何为”,这些都是关乎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实现“和谐”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是人类终极关怀的应有之义。首先,人类只有正确评价自己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序位——“我在何处”,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态系统,才可能从根本上避开或缓解生态危机;其次,我们还必须弄清楚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走错了路、走错了什么路以致酿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严重偏颇,这样才能明确“路在何方”,真正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最后,要实现终极关怀,还需要明确“存在何为”的问题,需要呼唤人们生态忧患和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生态批评应该鼓励并提倡批评家们有意识地从“终极”视角阅读文本,注意发掘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引导读者领悟并接受这种精神意蕴。第四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悲慨”。悲慨,即悲壮慷慨。它既是生态文学的重要风格,也是生态批评的重要风格。本章第一节分析生态文学的悲剧性之维。通过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解读指出,生态文学常常采取悲剧的形式,通过反思与批判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来唤醒人们追求“和谐”的生态意识。第二节进一步探讨生态文学中悲剧与崇高、人的崇高与自然的崇高相结合的问题。人类是崇高的,大自然是崇高的,人的崇高不应以征服自然为判断标准,而应该以人保护自然、实现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价值为标志。两者的有机契合,造就的往往是一种更为神圣的崇高,可以营造更加撼人心魄的悲壮慷慨的氛围。第三节论述了在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生态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的反叛精神:拒斥媚俗,重扬严肃、高尚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生态文学这种拒斥媚俗的特性,也决定了生态批评应该是一种阳刚的批评,一种充溢着浩然正气的批评。第五章探讨生态批评的范畴——“审美话语”。生态理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色彩,生态文学艺术具有突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以生态理念为支撑、以生态文学艺术为主要批评对象的生态批评也因此而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色彩。虽然,生态话语是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判性的,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又不能沦为生态话语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应该注重生态理念、生态思维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尽可能采用审美的方式与生态进行对话。重视生态话语审美化,将“生态”融化为一种“审美性”的东西而留驻在人们的心中,并潜移默化地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意识,这应该成为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执著追求。下篇为“方法篇”。第六章,从“学科方法”的层面探讨生态批评的方法。生态批评可以从文化学方法、女性学方法、阐释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等常见的文艺学方法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批评路径。本章第一节“‘文化诗学’与多重跨越”认为,生态批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化诗学”,生态批评要突出它的跨学科性、跨文明性和跨文化性。同时,生态批评也不能忽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应当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二节“‘生态女性’与视界融合”探讨了女性视角之于生态批评的重要性以及生态视角之于女性批评的特殊意义,并将理论推导与个案分析有机结合,论述了将女性视角与生态视角结合起来的生态女性批评不仅可以为长期以来的女性批评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新生的生态批评开拓更为广阔的批评空间。第三节“‘经典阐释’与生态优先”论述了生态批评对经典文学阐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生态批评进行经典阐释时,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侧重于从“生态”的角度,从“自然”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和认识经典;二是把握阐释的“度”,避免完全脱离时空背景的过度阐释。第七章,从文本分析的“具体操作”层面探讨生态批评的方法。第一节“‘正面发掘’与诗意追寻”,侧重于从生态文学或包含生态内蕴的非生态文学或“准生态文学”中探寻“自然”及其存在方式,一要寻找“自然”的“诗意”,升华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二要批判人类“自掘坟墓”之举,拷问失衡的心灵。第二节“‘缺席审问’与降值性批判”,则是要求生态批评对那些曾经以其强烈的“斗志”折服读者、令读者浑身充满与自然抗争的力量的“反生态”文学作品做出“降值”判断,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艺术标准。第三节“‘叙事剖析’与感染功效”,认为在对生态文学进行叙事剖析时,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把握生态意象,二是把握背景材料,三是把握“对话”元素,四是重视非叙事性话语,五是重视叙事视角,这样便于突出生态批评的感染功效。结束语部分对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寄予了期望,特别指出要以本土话语为根基,以西方话语为催化剂,力求构建出具备本土特色的生态批评话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重视对西方生态批评成果的译介,更要重视本土创新;要重视文本解读,把握理论生长点;要重视学术对话,化解学术隔膜;既要重视“拿来”,也要重视“输出”。本论著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当代生态文艺创作和生态批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及理论概括,注重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借鉴西方生态批评优秀成果的同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进行生态智慧的发掘,注重中国批评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与生态批评的有机融合。
-
环境的演化自然简史郑艳秋 等编著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的。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森林是地球之肺,损伤了肺,地球就会窒息;湿地是地球之肾,破坏了肾,地球就无法排解毒素;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也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从碧水蓝天的动植物家园到今天百孔千疮的地球,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噩梦,我们还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衣食享乐,也在于碧水蓝天。 对待环境的态度表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本书是关于讲述全球环境保护的普及读物。
-
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黄宁生 等著《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厂东省可持续发展进程研究的第四份报告。《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在对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解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作出述评。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4年和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各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类排序,对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全国31个省、市、区做了横向对比。同时运用自主建立的基于资源价值耗减与环境损失评估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05年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和评价。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对厂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对厂东省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碳收支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探讨了其变化机制和调控措施。此外,还探讨了广东丘陵山地土壤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热力学熵原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讨论了其应用效果。针对今后广东省如何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建议。《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是作者们在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在现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的厂东省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一次全方位解剖。《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7》可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级领导和干部参考。
-
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严耕,林震,杨志华 主编全书分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三个部分,收录了谈谈生态文明、西方现代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价值危机、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生态和谐理念等众多论文。
-
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雷仲敏 等著《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通过对黄河的自然特性、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黄河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野出发,综合应用资源经济、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管理经济、数量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等经济学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构建起一个从黄河自然特性出发,以黄河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平台。对黄河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在内容结构和逻辑框架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现状与实证分析,主要对黄河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第二层面为理论探索,是在对传统的黄河经济学研究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对黄河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探索,以构架起黄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层面为实证评价,对黄河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第四层面为区域评价与对策应用,对上游源头区域、中游晋陕峡谷区域、下游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对策进行了研究。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程发良,孙成访 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同时对环境影响与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保护专业学生及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管理人员、环境保护工作干部及经济管理干部的参考书。
-
奇妙的生物圈畲田 编著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人类目前所认知,宇宙中只有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有生命存在,也只有在地球上,人类才能生存。自古以来,人类就凭借着双手改造着自然。从上古时的大禹治水到今日的三峡工程,人类在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造着自然的同时,却又自己制造着环境问题,比如森林过度砍伐,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而地球恰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是各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从加利福尼亚的暴风雪到孟加拉平原的大洪水,从席卷地中海沿岸的高温热流到持续多年不肯缓解的非洲高原大面积干旱,再到1998年我国洪水肆虐。清水变成了浊浪,静静的流淌变成了怒不可遏的挣扎,孕育变成了肆虐,母亲变成了暴君。地球仿佛在发疟疾似的颤抖,人类竟然也像倒退了一万年似的束手无策。“厄尔尼诺”,这个挺新鲜的名词,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徘徊。人类社会在它的缔造者面前,也变得光怪陆离,越来越难以驾驭了。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到我们人类已经或即将面对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唤醒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心,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环保行动做起,从这一刻开始,不因善小而不为,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一分关注,多一分共同承担,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