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研究
-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水碳过程与人类活动勾晓华,李育,牟翠翠本书聚焦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以水-碳耦合过程为主题,涵盖气候、地貌、冻土、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等基本要素,侧重介绍黄河上游水系发育和流域地貌演化、不同时间尺度水文气候变化及未来预估、高寒生态系统变化及碳循环、三江源国家公园相关政策等主要内容。
-
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体系研究杨庆媛本书以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研究对象,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背景,基于人地协同共生原理、中心地理论、空间场势理论及蚁群算法等,按照“城市—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原则,研究不同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决策的目标导向、具体内容、实施手段等,揭示丘陵山区不同地域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演化规律,实现多尺度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体系的理论集成和实践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分析、丘陵山区不同尺度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技术实证分析、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本书构建了丘陵山区不同尺度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体系,丰富和完善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丘陵山区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路径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提供决策建议和案例参考。
-
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杨建平,陈虹举,贺青山 等本书系统阐述“美丽冰冻圈”的内涵、“美丽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等冰冻圈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围绕冰冻圈与水、冰冻圈与灾害、冰冻圈与区域经济核心问题,从冰冻圈服务与灾害风险两方面,较翔实地分析“美丽冰冻圈”融入冰冻圈水资源影响区、冰冻圈灾害影响区与冰冻圈旅游经济区的途径与模式。
-
泉州湾环境质量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宋希坤泉州湾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具河口、滩涂、垦区、红树林、米草、海岛等生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湾开展了四季度大面调查,在泉州湾鉴定海洋生物770种,在国内较早开展海洋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机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湾周边晋江、石狮等地的造鞋、制革等产业集群,形成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分析测定方法国家行业标准,已在长江口、珠江口等海域应用。本书同时涵盖本研究所有电子版原始数据,包括2万多组定点调查数据和20多万组浮标连续观测数据,将为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
让生命永存廖烨 等编著《让生命永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部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电视片,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故事为载体,向观众传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观念。
-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对策陈利顶等《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对策》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这一核心主题,旨在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与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城市群生态安全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生态安全背景、发展趋势、科学内涵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利用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的胁迫关系,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城市群生态监管和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建立了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估与预测技术体系,为开展城市群生态风险预测和预警提供了技术参考。其次,针对湿地和城市群受损生态空间的修复和功能提升开展了系统研究。后,从区域协调联动角度,研发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协同会诊系统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系统,进一步研发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协调联动与生态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系统。
-
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评估方法方创琳,王振波,鲍超 等本书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战略要义和人地耦合共生理论,优选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研制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规程》、分级标准、技术流程与评估技术方法、美丽中国建设评估动态监测系统[简称“科美评”(KMP)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APP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现状与存在的差距及短板,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井”字形轴线格局与综合区划方案,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的实证探索,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模式、建设路径与对策建议。
-
光伏电站与环境高永,蒙仲举,党晓宏,韩彦隆 等《光伏电站与环境》以光伏电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了我国荒漠区光伏电站对当地天然资源植物生长发育、土壤结构、风沙过程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机理,同时揭示外部环境改变对光伏电站自身发电效率的影响。通过课题组多年研究,《光伏电站与环境》明确了光伏电板的遮阴效果对板下天然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归纳并总结出电板遮阴对资源植物生理特征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并得出了光伏电站的长期布设对站内土壤质地和水肥特征的影响机理;通过大量野外试验厘清单个光伏电板和光伏阵列对过境风沙流和地表蚀积过程的扰动特征;利用自制光伏发电装置,通过模拟试验得出风沙打磨和积尘对光伏电板发电效率的影响,并揭示高茎植物遮挡电板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干扰程度。《光伏电站与环境》作者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为荒漠区光伏电站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未来荒漠区光伏电站的选址和建设提供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参考意见。
-
城市代谢张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不断加剧,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限制,还未构建起完备的资源减量、废弃物循环的技术体系,引发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城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本书作为城市代谢领域的专著,在反映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和创新,突出城市代谢理念、理论与方法的先进性,强调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实用性,并突出城市研究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全书共11章,分别论述了城市代谢内涵、研究进展、研究框架、核算评价、模型模拟、优化调控、多要素应用案例等内容。
-
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管理理论、方法及实践刘钢,陈骏宇生态系统服务体现了自然系统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功能,也反映了人类的价值取向。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管理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本书从中国水生态系统现状着手,分析中国水生态系统服务状态演变的深刻内涵,进而比较总结国内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共性特征与个性技巧,为中国水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提供重要借鉴。基于此,构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管理理论和多尺度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方法体系。针对典型流域(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土资源、水权交易等水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适应性政策,分类提出制度设计内涵与管控机制,提升水生态系统服务均衡水平,促进流域(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