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孔繁翔,宋立荣 等著由孔繁翔等编著的《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精)》以“蓝藻生长与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假说”为主线,对影响蓝藻水华形成不同阶段的主导生态因子,水华蓝藻成为优势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原理,直至最终驱动蓝藻水华形成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介绍了越冬期间水华蓝藻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低温和黑暗的抗性机制,确定了水华蓝藻复苏的温度闽值及与有效积温的相关性,阐明了水华蓝藻群体形成机制及其对营养盐和光利用策略,定量描述了水文与气象要素对蓝藻水华形成的驱动作用,介绍了太湖蓝藻水华预测的技术体系及实施进展。《蓝藻水华形成过程及其环境特征研究(精)》可供湖泊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生态学、藻类生物学和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形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
中国藏北地区生态环境与气象灾害遥感张佳华 等著本书综合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藏北那曲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主要气象灾害,较详细地阐述了藏北那曲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和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技术。本书将对藏北那曲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对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以及对那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书可供从事遥感、生态、气候、水文、防灾减灾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环境生物工程陈欢林 主编《环境生物工程》由作者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基础上总结提炼,并结合国内外该领域最新知识、技术进展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及其对环境的自净力、主要生态循环与生物计量学摹础、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基础、污水奸氧生物处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生物膜及其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脱硫与抑硫减蚀、废气生物脱除与转化、毒物的生物富集与吸附、生态塘与人工湿地、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内容;作为全书内容的补充,书后附录了大量相关知识内容;为巩固和强化重点理论、技术、书中列举了部分例题,在部分章节后又列出了大量习题,全书内容丰富,系统{生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本书适合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规划管理人员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
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曾光明,李晓东,梁婕,杜春艳,苏小康 等编著《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以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为主线,论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述各环境要素(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与生态系统等)组成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基本模型、求解方法与实际应用及相关环境系统管理、控制与优化方法,并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生化反应系统建模与最优化、污水处理厂系统建模与最优化、污染物处理系统控制、大气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生态系统分析技术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等。《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既注重基础,重点阐述成熟理论与方法;又反映本领域发展趋势,介绍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是一本专门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教育而编写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曲福田 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的效率、最优、可持续三个主题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体系。在此框架下,介绍了资源最优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阐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诸如效率、市场失灵以及外部性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分析管理办法,如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共享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同时也给出了环境管理的政策目标和手段。与第一版相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体系更完整,尤其是针对近年来日益凸显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增加了环境经济政策设计:目标与手段、贸易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四章的内容。
-
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敬国 主编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资源与环境概论(第2版)》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资源与环境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按照新的编写大纲对第1版《资源与环境概论》进行了调整、修正和补充。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矿产资源与矿区生态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资源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该书既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资源与环境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
环境仪器分析钱沙华,韦进宝 编著本书介绍了: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分析、电导分析、电位分析、库仑分析、极谱分析与溶出伏安法、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等十四种仪器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方法特点,以及在环境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并尽可能地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各级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和环境监测站的科技工作者和监测人员学习与培训的教材或参考书。
-
环境土壤学吴启堂 主编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土壤与人类环境质量密不可分,与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相关。本书共分12章,阐述了土壤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环境土壤学的产生和内涵;介绍了认知土壤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土壤母质和土壤的形成、土壤固体物质组成、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发生分类及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和特点;同时论述了土壤的环境效应、土壤污染问题和防治技术,包括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教材,还可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管理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李跃军 著水土流失对景观的影响是一个新课题。《旅游与环境前沿论丛: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抽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影响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水土流失与山地旅游地景观、观光水体视觉美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性降水的强度与浊度相关性关系。提出水土流失景观影响圈层结构.建立水土流失对旅游地景观影响评价模型,研究流域观光影响性降水的临界值,探索次降水观光水体浊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总结出几种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措施。作为水土流失对旅游景观影响的探索性成果,《旅游与环境前沿论丛: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对于旅游地环境建设和旅游游线的合理安排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旅游与环境前沿论丛: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适用于生态、景观、环境、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
-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李生宝 等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恢复技术模式、林草植被保育、生态产业开发,以及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管理、生态恢复技术的推广、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价等内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可供生态学、农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工作者以及有关高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