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刘铮 主编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回顾和反思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人们在讴歌与赞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反思过去的同时,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怕的是,大多数人还没有对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系列丛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通过对绿色丛书的介绍与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从而逐步养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并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觉贡献力量。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心里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动态、保护与优化利用研究岳文泽,任丽燕,吴次芳本书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湿地信息的遥感解绎人手,重点分析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1995-2005年之间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湿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还探讨了到2020年,杭州湾产业带内,不同区域滩涂围垦以及湿地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还引入“能值理论”,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对湿地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杭州湾湿地自身演变特征,对杭州湾湿地进行了分区。最后,在总结归纳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杭州湾地区湿地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归纳了一系列保护与优化利用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与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湿地遥感应用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
干旱区绿洲水分生产率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胡广录 著《干旱区绿洲水分生产率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黑河中游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绿洲为例,以2000年和2005年美国Landsat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先进的“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测量结果和年鉴年报资料,研究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前后三县(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农作物NDVI与生物量关系、农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变化格局等科学问题。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绿洲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干旱区绿洲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稳产高产的途径,进而为绿洲农业节水模式开发、农作制度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理论依据。
《干旱区绿洲水分生产率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干旱区绿洲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缓解干旱区绿洲对水资源竞争,防止环境退化,提高粮食安全供给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的人员,农业研究的人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农业、水利、资源环境等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
环境经济学曹洪军 等著本书在讨论的过程中,认为环境经济学涉及环境资源的配置、分配和使用。其中环境资源是广义的,包含与自然环境对立的主体的人在内的广义的地球环境。这种广义环境资源界定下的环境经济学包括了自然资源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内容。
-
暴露参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段小丽 主编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的行为和特征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关键因子。当前我国尚未发布暴露参数手册,相关研究基础也很薄弱。《暴露参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是第一本针对暴露参数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总结,书籍在分析国内外相关进展的基础上,集合了作者现场调查的工作经验和部分研究成果编写而成。《暴露参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用》为从事暴露参数调查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也可作为暴露评价、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化学品环境健康风险评价、重金属污染的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突发事件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区域或流域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建设项目或规划环评中的健康风险评价等领域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的参考。
-
环境生态学鲁敏,孙友敏,李东和 编著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这两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庞大学科体系的交叉学科。《环境生态学》共七章,包括绪论、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学概述、人类干扰与生态恢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生态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园林、生态、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筑、管理等方面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
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姜林 等主编提出了适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的调查方法、风险评估模型及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场地特征的暴露水平和理化参数的建议值;针对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复杂、经济成本高、部分污染场地短期内难以开展修复的现状,明确了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工程控制技术和措施,通过控制污染物扩散、切断污染源与受体之间的暴露等途径,避免或减缓场地风险对人体健康和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系统分析了各种修复技术的特征、适用范围和成本,规定了修复技术建议、施工流程规范,以及安全防护和避免二次污染的技术要求;明确了修复验收和后评估的程序及技术要求;提出了污染场地清单建立和动态更新的方法及信息、技术要求。
-
西藏自治区基层气象台站简史西藏自治区气象局 编《西藏自治区基层气象台站简史》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建国60年来西藏自治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真实记录了自治区各级(自治区级、地区级、县级)气象事业的发展进程、机构历史沿革、气象业务发展、职工队伍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台站基本建设等情况,是一部具有留存价值的台站史料,同时也是一本进行台站史教育的教科书。
-
黑龙江省近10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那济海,张晰莹,王承伟 编《黑龙江省近10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在系统地分析2001-2010年黑龙江省近10年的暴雨、暴雪、强对流天气、寒潮、高温、初霜冻、大风、沙尘、雾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基础上,筛选出55个典型个例,按灾害性天气类型对每个个例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天气气候特点、天气实况、天气特点、天气形势特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水汽条件、物理量等,同时还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既体现了预报经验的积累,又注重了新技术、新方法在黑龙江省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应用。本书可以成为预报员在工作中查阅和参考的资料,为省(市、县)预报员对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包茂红 著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包茂红所著的《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一次按国家和地区分章来叙述世界环境史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历程、主要学术观点和流派、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一次采用口试史学的方法让世界最著名的环境史学家就自己的环境史研究实践和国际环境史学的发展发表真知灼见。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出一幅世界环境史学的完整图景。对环境史学的发展而言,《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推动环境史研究从高起点再出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对重构世界史而言,本书会提供新的思维和坚实的基础资料。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而言,本书能够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