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再生铅冶炼过程物质代谢及协同控制李艳萍 著本书主要介绍了系统学、协同学、物质代谢、冶金热力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及神经网络等基础理论和方法,从物质代谢机理、代谢系统边界、代谢物质流分类、代谢路径、代谢模式、代谢量、代谢形态以及代谢效率8个方面,围绕再生铅冶炼过程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协同代谢模式、资源和能源协同代谢效率、多污染物协同代谢机理和效率以及物质代谢量和代谢形态的协同优化的四个协同优化尺度,提出并构建了再生冶炼过程物质代谢及协同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阐述了我国再生铅冶炼行业物质代谢及其协同优化的实证研究结果,旨在丰富和创新工业生产过程物质代谢方法学体系,为再生铅冶炼行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学指导,同时为其他工业代谢及其协同优化领域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金属冶炼过程清洁生产、污染控制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冶金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清洁生产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牛启桂本书分为三编共14章,涵盖了清洁生产的原理、实施清洁生产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清洁生产案例,另附相关编写规范,前两编每章后有相应思考题。编者根据清洁生产的思路,以解决污染问题的五个层次入手,将实施清洁生产的七个工具—清洁生产审核、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ISO14000、绿色包装及环境会计展开论述并附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方法及实施案例中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本书包含了绿色大学、清洁生产实验、清洁生产信息获取渠道及近十年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技术
-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管理方法研究鲁仕宝,魏明华,赵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关键。通过明确流域内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资金供求矛盾。《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管理方法研究》研究流域水污染补偿总量的确定方法,针对不同的区域范围建立域间水污染经济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式,构建流域水污染经济补偿实现体系,提出补偿方法与构建流域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管理方法研究》综合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比较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从流域水生态补偿理论介绍出发,引出具体的生态补偿标准及模式阐述,通过归纳现有生态补偿的方式及途径可找到目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尚未构建起统一、完善、成熟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地方政府开展生态补偿的内在动力不足,外在制度保障不充分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管理方法研究》在实证分析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新安江、辽河流域、太湖等地区进行流域水污染损失赔偿计算,针对不同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进而比较国内外水污染补偿的特点和工作重点,总结并提出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
环境微塑料概论曾永平等 著《环境微塑料概论》综合了微塑料研究领域近年来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从环境微塑料的来源解析、分析方法、时空分布、河流输运、海洋污染,到环境微塑料与污染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效应、污染治理与管控举措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微塑料的环境赋存状态、生物累积和转化过程,以及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提出了微塑料的源头控制、末端处理等管控措施。
-
沿江型城市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研究陈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丰富、航运交通便利,产业结构较完整,经济相对发达,但也存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沿江型城市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研究》基于系统耦合视角,运用“机理(mechanism)-测度(measurement)-效果(effect)-优化(optimization)”(MMEO)的范式,对沿江型城市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提出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关系的优化路径。《沿江型城市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研究》可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也可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环境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沿江型城市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研究》可供管理科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
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刘孝富,刘柏音,孙启宏,罗镭 等 著《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之课题“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工具包研发”(2016YFC0208206),设计研发了一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各级环境监督执法部门在涉气固定源日常执法中工具缺失以至取证难、监测难、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交互等问题。该系统针对不同污染源大气监督执法需求,创新性地采用物联网理念,通过接入机载、车载、便携式检测设备,采集和汇集多源异构数据,通过系统平台的数据自动分析计算,实现大气排放异常区识别、现场大气污染物浓度执法取证、暗查式执法取证、监测结果实时传输分析与超标情况判定、远程执法指挥等信息化智能执法功能,为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
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孙启宏,刘孝富,王莹 等 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主要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2016YFC0208200)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全面调研我国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监管现状和垂直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场执法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执法监管的体系构建需求、监测技术需求、技术规程需求,集成多种监测手段,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技术流程,为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提供了一套准确、高效、可操作的执法监管技术规程,以期为提高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监管执法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
城市化过程与CO2排放的作用机理及效应研究王少剑 编针对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背景,本书对城市化过程与CO2排放作用机理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完成城市化过程与CO2排放作用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以期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蒋洪强,张静,蒋春来,汪劲,杜蕴慧 等著《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共分为8章。第1章梳理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排污许可制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同时,总结了我国开展排污许可证实践的经验。第2章提出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顶层方案设计的优化框架,梳理了排污许可制度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关系,提出了我国“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路线图。第3章对在排污许可立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排污许可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具体内容、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4章深入研究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许可排放量核定的技术方法,利用BAT数据库等手段,建立不同要素与许可排放量核定之间的关联技术,分行业、分污染物建立许可排放量核定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体系。第5章将河北省唐山市作为试点区域,以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企业为重点,将各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量等分配落实到具体企业,对113家“一证式”企业进行了试点发放、应用示范及效果评估。第6章选取钢铁、水泥、火电等行业作为重点大气污染物控制试点行业,制定试点行业实施方案及实施路线,并进行了试点评估。第7章针对***排污许可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及各地建设排污许可管理应用系统的需求,着重分析了国家大气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建设思路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第8章提出对排污许可证实施监管的基础前提、原则和三个阶段,对各类责任主体的职责定位和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框架,对持证单位自证守法、面向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监督管理、上下级政府间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监督管理、排污许可制度的公众参与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了研究。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胡保卫,王祥科,邱木清,王海,陶瑞 等《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精)》围绕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治理技术中的微观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分12章介绍了土壤中典型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及成因,污染物在土壤界面的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和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联合修复四类修复技术的特点、原理、方法及工程实例,分析技术在土壤修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