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规划学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刘永 著本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规划学的专业教材,是在《环境规划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在延续前两版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还融合了环境规划学理论、环境规划技术方法及环境规划对象的新进展。本书主要包括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要素环境规划、综合环境规划及生态规划等。全书共11章,分别是:绪论、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控制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及环境规划支持系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用。
-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丁林 等 著《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新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地质和矿产背景、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喜马拉雅山超高压变质岩、喜马拉雅山周边古地磁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喜马拉雅山周边地质环境记录与变化、喜马拉雅地热资源。
-
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周国梅 著“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秋季提出以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可。“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不仅能够向世界提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样物质上的公共产品,更能提供制度理念上的公共产品,这将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推动各国一道解决环境、气候、扶贫等全球问题。《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与协同增效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首期项目(2019年度)研究成果为基础编辑而成,“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及其合作伙伴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旨在分析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在贡献,识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总体原则、目标和实施路径。
-
输变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及典型案例李丽 等 著《输变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及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声学基础知识、噪声污染及其健康影响、噪声检测及评价方法、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配电房噪声污染控制、变电站噪声污染控制、换流站噪声污染控制、输电线路噪声污染控制。
-
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马英,薛达元 著生态移民既为贫困人口找到改善生计的机会,又能帮助生态脆弱地区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贫困的重要模式。《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在综述宁夏回族自治区过去10多年来实施生态移民项目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寺堡移民区不同来源移民的大量调研和定量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源整村迁移对当地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农业技术与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相关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标志生物产品等的保护与传承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生态移民和加强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和策略,为国家生态移民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可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保护、生态学、生物学、民族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自然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也可为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生态移民决策提供参考。
-
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薛文博 等 著《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利用WRF-CMAQ/CAMx空气质量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全国-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环境容量。
-
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郭洪旭 等 著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我国政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然而,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面向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本底特征、生态服务需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需求,以佛山市顺德区为案例,系统梳理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勘界定标技术方法和管理方法,以期为高度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与案例借鉴。
-
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罗军刚,张璇,解建仓 著《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河流动态纳污量和水质传递影响方面的理论、模型、方法及系统研究,内容包含动态纳污能力及水质传递影响计算模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参数确定及求解方法、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的设计水文条件、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负荷分配、河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考核管理、河流水质传递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水质传递影响模拟、跨界水环境补偿标准、河流动态纳污能力与水质传递影响仿真系统等。《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有思想体系和技术实现,也有实践应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
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林媛,杜立群 编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意识形态的学习。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本书收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七章。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
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全斌 等 著《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紧随时代的步伐,采用了较新的软件版本,即ArcGIS 10.8的英文版本。该书适合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旅游管理、城市规划、设计艺术、生态学、农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书中的数据仅供读者操作学习,不得用于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