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规划学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刘永 著本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规划学的专业教材,是在《环境规划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在延续前两版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还融合了环境规划学理论、环境规划技术方法及环境规划对象的新进展。本书主要包括环境规划概述、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要素环境规划、综合环境规划及生态规划等。全书共11章,分别是:绪论、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控制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及环境规划支持系统。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用。
-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丁林 等 著《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新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地质和矿产背景、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喜马拉雅山超高压变质岩、喜马拉雅山周边古地磁研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历史、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喜马拉雅山周边地质环境记录与变化、喜马拉雅地热资源。
-
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周国梅 著“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秋季提出以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可。“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不仅能够向世界提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样物质上的公共产品,更能提供制度理念上的公共产品,这将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推动各国一道解决环境、气候、扶贫等全球问题。《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与协同增效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首期项目(2019年度)研究成果为基础编辑而成,“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及其合作伙伴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旨在分析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在贡献,识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总体原则、目标和实施路径。
-
输变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及典型案例李丽 等 著《输变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及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声学基础知识、噪声污染及其健康影响、噪声检测及评价方法、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配电房噪声污染控制、变电站噪声污染控制、换流站噪声污染控制、输电线路噪声污染控制。
-
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马英,薛达元 著生态移民既为贫困人口找到改善生计的机会,又能帮助生态脆弱地区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贫困的重要模式。《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在综述宁夏回族自治区过去10多年来实施生态移民项目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寺堡移民区不同来源移民的大量调研和定量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源整村迁移对当地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农业技术与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相关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标志生物产品等的保护与传承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生态移民和加强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和策略,为国家生态移民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宁夏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可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保护、生态学、生物学、民族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自然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也可为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生态移民决策提供参考。
-
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薛文博 等 著《空气质量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利用WRF-CMAQ/CAMx空气质量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全国-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环境容量。
-
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全斌 等 著《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紧随时代的步伐,采用了较新的软件版本,即ArcGIS 10.8的英文版本。该书适合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旅游管理、城市规划、设计艺术、生态学、农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书中的数据仅供读者操作学习,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展评估报告蒋洪强 等 著《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展评估报告》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经验,评估了主要协同治理政策的效果,提出未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建议。报告共分为6章,第1章从自然本底、产业、空间、能源、交通、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系统、体制机制等10个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挑战;第2章从顶层设计实施、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督察执法、能力建设、体制机制、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10个方面总结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第3章到第5章为专题研究,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进行了政策量化评估、费效分析,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本与投入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第6章提出了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政治责任,谋划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战略思路,绘制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综合调控路线图,落实“三线一单”的管控制度要求,推进产业结构和交通结构调整,细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创新等建议。本报告的出版得到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2018-ZD06)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和管理技术体系研究”(2018YFC0213601)的经费支持。
-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及管理赵新全 等 著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为保护该地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体制机制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供示范样板。《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及管理》展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其毗邻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植被特征的遥感监测及变化解析、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及野生动物及栖息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及其空间差异、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补偿、生态承载力与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适应性管理模式及实践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
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康世昌 等 著《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新成果之一,内容涵盖青藏高原大气环境本底状况、大气污染物的历史变化、跨境传输过程与机制,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