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多维成本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马国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多维成本效应评估技术研究》从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和大气重污染应急管理两方面,建立污染物、污染源、控制技术和企业规模多维度的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费效分析评估技术体系。基于大数据样本和公众、企业调查,构建大气复合污染脱硫和除尘成本函数,脱硝与VOCs去除成本矩阵、重污染应急成本矩阵;利用Meta分析方法,构建长期和短期的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剂量一反应关系;通过支付意愿调查,进行环境健康效益关键参数统计生命价值计算;以成渝地区为技术应用示范区,利用构建的成本效益方法,进行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的成本效益评估;并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和成渝地区网格化的排放清单,建立“措施-费用-排放-质量-效益”模型,模拟成渝地区在不同减排情景下《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蓝天保卫战”)目标实现的成本和效益。
-
矿井水合理调配理论与模式研究柳长顺 等著《矿井水合理调配理论与模式研究》包括理论方法和模式案例两部分。理论方法部分,系统构建了区域矿井水(含选矿废水)合理调配的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包括全国矿井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矿井涌水量预测、矿区供需水预测技术、含矿井水的区域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多层次配置模型、矿井水利用的税费支持政策、矿井水主要利用模式及区域统一配置机制等。模式案例部分,以陕西榆林榆横矿区北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矿区与呼吉尔特矿区、山西朔州平朔矿区、江西赣州赣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单个矿产企业、企业集团、工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多个层级的矿井水综合利用及配置模式。
-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为主题。第一篇**进展,主要综述了2020—2021年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国际新动态、政策指引、学术支持、技术发展、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第二篇认识与思考,主要探讨以城市为主体的减碳策略.详细解读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能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三篇方法与技术,提出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第四篇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具体行动与成效,提出了8点围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政策建议。第五篇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选取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城市关键排放部门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研究优地指数各类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及发展潜力。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
全国典型流域水环境信息图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著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维系生命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随着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水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承德市境内河流密集,水系复杂。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自然变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河流水系之间、同一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断面之间的关系及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地表水基础信息已经不能反映承德市水系河流及其资源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也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工作需求。只有获取新、全的水系河流基础信息,设置优的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准确反映承德市地表水全流域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承德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落实和厘清地方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积极作用,使得地表水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相一致。随着计算机、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的研究方向多侧重于水环境要素或生态系统的单方面研究,缺乏系统、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时空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而作为流域时空信息的直观的表现手段,图集在生态环境领域却鲜有应用。因此本次水系河流基础性图集的制作,也是一次对环境科技应用领域的探索,它具有结构系统化、表现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
-
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发展概论傅泽强 著《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发展概论》以产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取“全面调查、重点剖析”的技术思路,初步建立了我国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框架。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2章,其中上篇为基本理论与方法,共8章;下篇为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方案,共4章。第1章初步界定、辨析了能源化工基地的基本概念、属性和特征,从空间分布、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链条、主导产品等方面对***煤基产业集中发展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第2章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法国洛林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和日本九州工业区为例,分析了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转型改造措施、成效;第3章依据相关产业规划,阐述了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生态风险和环境污染问题;第4章在界定生态产业链基本概念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产业关联机制、生态产业链类型和稳定性,构建了煤基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框架,提出了生态产业链优化的技术途径和对策;第5章综述了物质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从企业、产业链和产业系统三个层次构建了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建立了能源化工基地物质流分析框架,分析了主要主导产业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代谢特征,编制了工业废水再生、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技术清单,提出了主导产业物质流管理对策;第6章述评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能源化工基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了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第7章阐述了环境准入管理研究现状和我国环境准入管理实践,从总体要求、生产布局、产业集群、工艺技术和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防治6个方面提出了能源化工基地环境准入管理要点,提出了强化环境准入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第8章梳理了我国煤炭、电力、煤化工、建材产业政策,从经济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三个维度评估了各类政策绩效,提出了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第9~12章研究编制了我国典型能源化工基地一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方案。
-
公众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为机理研究王瑜玲 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生态文明思想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梦想。《公众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为机理研究》以公众行为分析为切入点,从广义的公众范畴探讨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为机理,根据研究结论剖析当下公众不愿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公众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为机理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可为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工程人员等提供借鉴,也可作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知识拓展参考书。《公众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为机理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中公众参与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20YJCZH173)的研究成果。
-
湖沼学研究导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著《湖沼学研究导论》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湖沼的构造和功能进行解说,可称为“湖沼学原理”;后半部分则是具体介绍了湖沼调查方法。当然,这两部分内容是有机结合的。也就是说,《湖沼学研究导论》具体阐述了开展湖沼研究时,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去揭示其规律,为此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去调查研究。《湖沼学研究导论》内容涉及湖沼学整体,但并非只从单一学科的角度,而是结合了多领域学科,从“综合湖沼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其中又以湖沼生态系统为中心,以与水生生物的活动有关的物质动态(即“物质循环”)为中心著述。
-
湖北省生态环境经济形势分析技术方法研究魏珊、张晓晴、周玉容 著本书立足于湖北省省域范围内,通过构造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大数据采集系统,并设计出社会经济形势运行的仿真系统,形成大数据背景之下湖北省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形势的技术分析方法集,包括三个方面:,构造出湖北省省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大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大数据采集工作为进行监测提供依据。第二,构造出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运行状态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状态进行实时跟踪。第三,对社会经济运行结果的评估方法集合,包括对于生态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省内的分类聚类、政策评估、空间效应、参数拐点分析、环境效率影响、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研究等技术方法的运用和示例。通过上述方法终完成对湖北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形势之间的综合判断,并采取措施使得社会—生态—经济之间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技术规定陈威,孟庆庆 著《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内容分为11章,分别为实验室必备及相关要求、前处理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容量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分光光度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量保证技术规定、气相色谱及质谱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液相色谱及质谱法质量保证技术规定、质量控制基础知识、数值和修约。
-
中国碳中和愿景下交通部门能源碳排放研究欧训民,袁志逸,欧阳丹华 等 著《中国碳中和愿景下交通部门能源碳排放研究》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欧训民课题组在交通能源技术评价和战略政策分析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内容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全书构建了包含交通服务需求、交通运输结构和低碳交通技术等分析模块的中国交通能源碳排放分析模型,重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电动汽车用户的总拥有成本变化、中国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和中国民航运输近零排放路径这三个专题,并综合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运输和水路运输的系统分析,提出中国交通部门实现2060年近零排放的发展路径。《中国碳中和愿景下交通部门能源碳排放研究》可以作为从事交通能源和环境管理相关技术评价和战略研究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和工作手册,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汽车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和能源管理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