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饮用水强化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刘宏远,张燕简介 本书以饮用水处理工艺为主线,全面论述了饮用水强化处理技术。全书共分8章,首先对水资源的概况,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指出了由于水源水污染日益严重而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之后,针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现状,详细地对饮用水的强化处理工艺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技术、微污染地表水有机物的去除,地下水中日趋常见的污染物铁锰离子、硝酸盐等去除工艺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等内容。本书既可作为从事给水处理的科研、设计与运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籍。 目录目录 1概述1 11水资源1 12水资源污染的普遍性3 13水质污染的危害4 131水资源环境微污染对常规净水工艺系统及水质的影响4 132饮用水源污染与健康5 14水污染与饮用水水质标准5 15饮用水强化处理主要技术概述6 151强化传统工艺7 152吸附工艺7 153化学氧化技术7 154生物处理技术8 155生物修复技术8 156海水淡化技术92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原理与技术10 21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去除对象10 22胶体的稳定性11 23混凝的机理13 24混凝药剂和混凝设备15 241混凝剂16 242助凝剂19 243混凝的常用设备20 25沉淀24 251沉淀的理论24 252沉淀池内水流稳定性的判定27 253沉淀设备或构筑物形式27 26澄清池30 27过滤31 271过滤的基本理论31 272过滤设备和构筑物32 28消毒36 281氯消毒原理37 282氯胺、漂白粉和次氯酸钠消毒原理383常规工艺强化39 31混凝的强化39 311混凝动力学的研究进展39 312混凝技术的进展43 313混凝剂和助凝剂的发展46 314自动投药技术的研究进展51 32沉淀的强化59 321沉淀理论的研究60 322斜板、斜管沉淀池的发展61 33过滤的强化64 331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64 332过滤的方式74 333慢滤池的应用76 334生物活性过滤77 335磁滤技术83 336膜过滤设施84 34消毒的强化84 341ClO2消毒85 342臭氧(O3)消毒87 343紫外线消毒884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90 41地表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危害90 411微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90 412微污染水源水的主要危害92 42微污染水体的预处理技术96 421水库贮存96 422吸附预处理技术97 423空气吹脱法98 424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99 425生物预处理技术101 43微污染水体的深度处理技术114 431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114 432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联用深度处理技术117 433膜法深度处理技术122 44微污染水体的处理新技术124 441光氧化124 442大梯度磁滤技术127 443原位修复技术130 444生物活性滤池130 45小结1315微污染地下水主要去除技术133 51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途径133 511地下水资源利用概况133 512地下水污染现状137 5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138 52地下水污染的防治141 53原位修复技术142 531原位修复技术概述142 532原位修复技术方法143 533原位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146 54除铁除锰技术147 541地下水中铁、锰的污染及其危害148 542除铁理论与工艺149 543除锰理论与工艺154 544生物除铁除锰158 545存在的问题及发展163 546生物除铁除锰实例164 55硝酸盐去除技术166 551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166 552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167 553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来源168 554地下水中硝酸盐主要去除技术171 56有机物去除技术191 561抽出处理系统193 562水力隔离系统194 563地下水曝气技术194 564渗透反应格栅法1986低温低浊度水处理理论与技术203 61低温低浊度水的特点203 62低温低浊度水处理的难点205 621低温对絮凝的影响205 622低温对混凝剂水解速率的影响205 623低温对沉淀效果的影响205 624低温对过滤的影响206 625低浊度对混凝的影响206 626有机物的影响206 63低温低浊度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207 631混凝剂与助凝剂的研究207 632提高混凝效果的理论探讨209 633提高处理效果的技术2117海水淡化技术217 71海水淡化概述217 711海水淡化的意义217 712海水淡化的可行性219 72海水淡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219 721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219 722海水淡化技术的概述221 73蒸馏法223 731多效蒸发法224 732多级闪蒸法225 733压气蒸馏法226 74电渗析技术227 75反渗透法230 751反渗透法的原理230 752反渗透膜组件231 753反渗透法的应用233 76膜蒸馏技术234 77太阳能海水淡化236 78海水淡化的其他技术238 781海水淡化的其他技术238 782海水综合利用的资源和节能集成系统开发238 783将发电、淡化、制盐和其他产品回收相结合的新工艺239 79海水淡化预处理技术240 791预处理技术241 792预处理技术选用243 710海水淡化的理论耗能量2458工程实例247 81石臼漾水厂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艺247 811工程概况247 812预处理池设计参数及主要设备247 813运行效果248 82吉林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扩建工程设计249 821工程概况249 822工艺简介249 823运行状况250 83涡旋混凝低脉动沉淀给水处理技术处理低温低浊高碱水250 831低温低浊高碱水的水质特点250 832技术改造251 833运行情况251 84气浮技术在水库水处理中的应用251 841工程概况251 842卧虎山水库的水质特点251 843工艺设计252 844气浮池的运行情况252 85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工艺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253 851概况253 852改造后生产工艺流程254 853运行情况254 86嵊山500m3/d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255 861项目概述255 862总体设计及设备研制256 863运行情况258 864成本与效益分析258 参考文献260
-
环境产权经济学蓝虹著在环境经济学界,许多学者认为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效用,这种外部效用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然而,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严重偏离造成的。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优化环境资源产权结构,纠正价格扭曲。本书的创新之处是提出了如何通过明晰产权,以市场化方式解决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并全面建构了环境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环境产权经济学的著作,是对传统环境经济学的拓展。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政策丛书”之一,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给政府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既适用于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和参考用书,又适用于政府和企业环境管理人员作为在制定、设计和实施环境政策时的参考文献。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郑平编《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是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材,供高校开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选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由11部分组成,内容包括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形态和结构观察,微生物大小和数量测定,无细菌操作、接种技术和培养方法,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与物质转化,微生物与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微生物与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生命科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
生态科学进展段昌群主编本书从分子生态学、个体与生理生态学、种群与进化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污染与恢复生态学等各个层面,收集了国内在生态科学领域研究一线工作者专题评述论文23篇,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是从事生态学工作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及时了解生态科学发展24动态的重要资料。本卷为2004年卷,以后每年出版一卷。
-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王兵等著本书在综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典型自然保护区的实际需求和条件,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物种保护等关键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典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模式和目标物种的成套保护技术,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先进、可行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可供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农业和林业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者及理论、技术研究者,保护区规划、开发人员和高层机构的立法与决策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内蒙古西部沙区荒漠灌丛植被及沙区生态建设徐恒刚本书是在编者近几年承担国家重大公益性项目和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项目期间,对内蒙古西部沙区沙漠、沙生植被深入考察,对西部沙区生态治理常用植物种,部分有驯化、种植前途的植物种及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种深入研究,同时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五章。前半部分阐述了内蒙古西部沙区的分布、地貌、气侯、水文及植被特点。对西部沙区植被区域特征、沙生植物特性、沙区植被类型划分及37种主要灌丛植被的分布范围、群系特征、建群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群系植物组成及群薄类型进行了描述。后半部分对沙区生态治理的严重性、紧迫性及过去治沙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沙化治理的经验方法,特别是对35种生态治理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罗勇著《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内容: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尝试在新一轮的区域形成和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力求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政策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合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政府管理决策人员、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樊胜岳、周立华、赵成章本书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与技术模式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了荒漠化治理的制度演化、效果,提出了制度创新途径,探讨了荒漠化这一特定的退化生态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经济理论模式。本书从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荒漠化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特别是模式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以荒漠化地区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以荒漠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沙漠生态恢复,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产业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从制度分析人手,分析了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制度安排。同时,提出了由作者首次开发研制成功的毒草型荒漠化治理技术。本书是荒漠化生态经济研究的新成果,对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荒漠化防治研究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可供从事生态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和荒漠化治理的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
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高登义著《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我国高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气象观测站中得不到的资料,研究了喜马拉雅山脉、天山脉和横断山脉地区的山地对于局载大气、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动力作用、热力作用以及两者的综合作用,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这在本书的第一篇中反映了出来。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开创了研究山地、大气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在本书的第二篇中,揭示了大气环流变化对于山地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指南了山地对于天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等等。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本书第三篇研究了人类对于山地环境气象条件的适应问题,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果我们逐渐把人类适应全球环境气象条件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人类与自然就可以逐渐和谐相处了。这应该是每一位气象学努力的方向。
-
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张清敏主编;马宝玲[等]编写简介 本书共分6章。第1章是实验技术课程的主旨和要求;第2章是基础实验技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第3章是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第4~6章是专业性实验技术,分别为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环境生态学实验技术和生物有效性实验技术。本书涵盖了环境生物学所有实验技术,是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学生的必备实验教材,它可为攻读不同学位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实验技术基础,也是从事环境科学实验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目录目录第1章实验技术课程的主旨和要求1 11实验技术的主旨1 12实验技术课的基本要求1 13实验工作记录3 14课题研究6 15实验报告与论文写作7 第2章基础实验技术10 21液体的量取10 22溶液的配制14 23天平的使用17 24水、pH值和缓冲溶液17 25溶解氧的测定22 26电导率的测定25 27透明度的测定26 28吸光值的测定26 29样本和取样27 210实验设计32 第3章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37 31细胞培养技术37 32动植物组织和细胞研究41 33基因工程技术46 34免疫技术51 35离心技术59 第4章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64 41培养基的制备64 42消毒和灭菌67 43微生物的接种技术70 44微生物形态观察73 45细菌染色法及观察75 46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80 47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82 48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87 49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90 410光合细菌的培养及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净化作用92 411酚降解菌的分离及其性能的测定94 41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及微型动物的计数96 413活性污泥耗氧速率、废水可生化性及毒性的测定98 414表面活性剂降解菌的分离101 第5章环境生态学实验技术104 51生命表及生殖力表的编制方法104 5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Logistic增长106 53温度对鱼类呼吸速率的影响108 54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测定110 55次级生产力的测定112 56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113 57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种面积曲线的绘制)116 第6章生物有效性实验技术120 61种子发芽毒性实验120 62蚕豆根尖微核实验121 63藻类急性毒性实验124 64枝角类急性毒性实验127 65脱氢酶活性测定130 66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测定132 67污染物对细胞色素C的影响133 68污染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135 69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测定136 610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实验——发光菌的发光光度法138 611Ames致突变实验140 附录1SI单位及其应用147 附录2实验误差与提高实验准确度的方法151 附录3易变质及需要特殊方法保存的试剂156 附录4常用化学消毒灭菌药剂157 附录5生物学中常用染色剂及其特性159 参考文献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