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石辉 主编本书以城市环境为主线,介绍了五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在第一篇中主要介绍了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包括全球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人居环境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水环境,包括水的利用和有效性、水质参数、安全饮水、饮用水净化、供水系统、水污染、废水的特征、废水处理技术、废水中固体和生物固体的处理、废水的回用等内容;第三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空气环境,包括空气污染的类型和污染源、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控制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篇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固体废物处理以及声环境的保护,包括城市固体废物的特征、固体废物的产生、有害废物的贮存和处理,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噪声的控制;第五篇以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主,主要介绍了城市树木绿地的环境效益、绿地减缓大气颗粒物污染、屋顶绿化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城市建设。为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还有一部分阅读材料对课程的内容做一补充,以便于根据课时选择使用。为了使该教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材中增加四个附录,一是为如何进行科学写作,二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三是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四是与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网站,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卷·甘肃民勤站孙鸿烈 主编民勤站长期生态系统观测数据集90多个,主要包括水分、土壤、气象、生物和特色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甘肃民勤站1961-2006)》出版46年气象统计数据,主要内容为民勤站基本情况、拥有的数据集资源目录、观测场及采样地概述、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分析等。
-
环境友好型公民新探陈彩棉 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公民事业”,它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因缺乏群众基础而难以有效地实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群众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力军,而公民参与制度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
环境生物化学郭雅妮,同帜 主编《环境生物化学》内容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是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物处理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原理;实验部分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附录收集了实验中的常用数据,便于随时查阅。《环境生物化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环境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
环境科学概论仝川 主编《环境科学概论》首先介绍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水和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与规律,介绍了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以及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其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最新管理手段,介绍了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最后,探讨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以及人类应对环境问题挑战所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与思考。《环境科学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师范类地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生态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参考。
-
电磁环境基础刘培国 主编《电磁环境基础》是为普及电磁环境基础知识而编写的,共分为五章:第1章电磁环境的内涵及其影响,介绍电磁环境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以及主要特征及其表征等,并分析了电磁环境对电子系统以及作战的影响;第2章电磁环境的电磁基础,介绍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磁波的产生、辐射与接收以及传播;第3章电磁兼容与电磁频谱管理,介绍电磁兼容和电磁频谱管理的概念、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电磁兼容措施,分析电磁兼容性能与电磁环境的关系以及对武器装备效能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影响,讨论战场频谱管理的实施,分析美军频谱管理的特点以及如何做好频谱管理以应对电磁环境的影响;第4章电子对抗与复杂电磁环境,分析电子侦察、电子攻击和电子防御对电磁环境的影响,如何利用电子对抗来应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对抗问题;第5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模拟训练,讨论构建逼真的模拟战场电磁环境问题。《电磁环境基础》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沈渭寿 等著《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然后以几个实例为研究对象,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考虑自然条件对放牧强度的限制性,同时以避免草地生态破坏和满足草地生态需要的牧草生物量为约束条件,确定了生态脆弱区草地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最大可利用草场面积、最大允许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为衡量指标,确定了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以水资源供给及需求过程和水污染排放/净化过程为主线,以生态系统稳定、水资源供需平衡、水污染排放及净化平衡为主要约束条件,建立了重要水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模型。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以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弹性力指数为目标层,建立了经济区生态承载指数评价方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基本稳定,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不降低”为前提条件,建立了海西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以废黄河三角洲重要农业区为例,用区域层面和农业层面均达到可持续状态所对应的经济、社会规模为衡量指标,建立了农业区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下篇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首先阐述了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和预警模型。然后以几个实例为研究对象,以黑河中游——张掖地区为例,根据PSR框架模型构建了防风固沙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根据生态系统管理框架模型构建了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雅江源区为例,根据生态环境要素框架构建了江河源头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是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和领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阅读。
-
水环境容量计算理论及应用逄勇,陆桂华 著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与方法”篇,包括5章,分别介绍了水环境容量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水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及其求解,设计水文条件确定,污染物迁移转换机理及参数求取;系统阐述了水环境容量计算体系,并针对不同类型水体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同时对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如水环境现状评价、水环境数学模型、污染物降解及水文参数等进行了系统介绍。下篇为“实践与应用”篇,包括4章,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要特色,基于上篇论述的理论与方法,分别对太湖流域(江苏)河网区、长江江苏段、太湖湖体、近岸海域四大研究区域进行了水环境容量的定量计算。该部分内容是将基础理论用于实践的典型范例,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运用。本书可供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蔡榕硕 等编著《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东亚海一气系统的年代际变异对中国近海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采用了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与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评估了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提出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措施。
-
环境工程制图与CAD马英,王存海 主编《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内容针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从业的需要,以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环境工程实际案例,严格遵照国家技术制图标准和相关规定,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环境工程制图与CAD》共分8章,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基础、组合体、物体的表达方法、建筑施工图、管道工程图、机械图样简介、计算机绘图等。全书章节编排合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配套习题和实训项目数量适中,难简相宜,便于教学中取舍。本教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供环境保护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机械制图、环境工程设计和管理岗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