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谢启姣 著《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要素、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
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丛书 绿色家园3 水篇隋晓红 等著为满足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我们按照“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逻辑思路编写了《绿色家园》系列图书。以水、空气、土壤、生物四大生态系统以及能源、垃圾、气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危机问题作为切入点,以从地球生态的原始形态到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到今天注重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为线索,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青少年从小学会欣赏自然、关爱自然,关注家庭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关注社区、农村、城市的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生态平衡,理解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力求《绿色家园》系列图书能从小培育青少年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意识,建立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养成自觉维系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道德习惯,以此引导青少年理解以“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为要义的绿色发展理念,确保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逐步达到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
-
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丛书 绿色家园1 家园篇隋晓红 等著本书以主题形式介绍各生态要素的自然存在、现状危机、保护措施等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四个领域。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为青少年读者介绍了空气、水的形态变化,以及土壤和常见的动植物的常识性知识。
-
流溪河流域水环境与浮游生物调查研究王赛,杨扬,胡丹心《流溪河流域水环境与浮游生物调查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流溪河流域环境概况,介绍了流溪河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和环境区划;第二章为流溪河流域水质状况,介绍了近年来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流溪河流域所设监测位点的水质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水质评价指标;第三章为流溪河流域浮游生物调查,介绍了野外调查的内容、地点和方法,以及浮游动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为流溪河的浮游植物图谱和浮游动物图谱,介绍了流域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分类单元及常见种(属)的特征描述,并附原色图片。需要说明的是,图谱中收录的物种图片数量少于野外采集到的物种总数,主要原因为:①图谱收录了流溪河流域常见的浮游生物,一些稀有物种,特别是只出现过1~2次且数量极少的物种,因个体表征已经不完整,有腐烂、破损现象,无法作为模板照片;②有的浮游生物个体十分微小,在拍摄的照片中个体特征并不清晰,无法作为原色照片。
-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陈迎,巢清尘 等 著《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采用问答形式,是一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及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读物,旨在提高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更好推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认识高度切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之后沿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怎么做的逻辑展开。第二章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和科学基础。读者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理解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第三章介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行动,强调需要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探讨各领域各部门如何转型,这种转型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第四章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长效机制建设李颖,袁阿娟,孙治中 著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围城”现象触目惊心,垃圾分类备受关注。如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社会环境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工作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可见,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只有高效、无缝衔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等各环节,垃圾分类制度才能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本书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与法律制度、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奖惩制度与法律责任、收费制度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以便为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走访、追踪和分析北京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餐饮单位等垃圾组分、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考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内容对党和国家与政府相关文件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长期从事垃圾分类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环境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广大读者朋友具有高度的研究与学习价值。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足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与应用张修宇,陶洁本书系统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一般计算模型和考虑气候变化的动态计算模型,以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建模求解过程、模型关键问题和处理方法。
-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王式功本书面向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和污染防控需求,就开展空气污染预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8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各种经典和新研发污染气象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然后基于作者团队30多年来将天气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问题的成果积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推介复杂地形区域的污染天气分型、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的差异以及冬季干西南涡对四川盆地形成重污染的“锅盖效应”;接着论述了冷锋和沙尘天气过境对途经之地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应及其影响机理;最后对大气环境容量、空气污染统计预报和污染数值预报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各自在空气污染预报和防控中的作用、优势和不足。本书可供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大气环境与健康李林 著《大气环境与健康》通俗易懂,共分五章。在回顾大气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气环境与健康》以大气的概述—大气污染—环境健康学的研究方法—健康危害—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大气污染防治为知识脉络主线,主要阐述大气的结构及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大气污染对健康存在的各种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以及大气污染的监控管理。在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色:一是将大气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问题以实例形式有机结合;二是从大气环境健康学的角度,详细阐述环境流行病学及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三是对医学及环境科学的一些专业术语给出详细的解释,以期加深读者对此方面内容的理解。《大气环境与健康》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每章都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大气环境与健康》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大气环境与健康》既可以作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
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明新,陈影,崔江慧 著针对环渤海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条件,从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出发,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进行调查、分类、分析,掌握该土地生态基本条件,继而对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格局优化,为环渤海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生态格局优化、土地生态整治、生态修复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书以土地功能界定与分类为切入点对土地进行多功能评价,进而开展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为环渤海地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对滨海盐碱土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土地功能重建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