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陈迎,巢清尘 等 著《碳达峰、碳中和100问》采用问答形式,是一部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及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读物,旨在提高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更好推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认识高度切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之后沿着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怎么做的逻辑展开。第二章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和科学基础。读者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理解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第三章介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行动,强调需要社会经济全面转型,探讨各领域各部门如何转型,这种转型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第四章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长效机制建设李颖,袁阿娟,孙治中 著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围城”现象触目惊心,垃圾分类备受关注。如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社会环境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然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工作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各种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可见,垃圾分类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设迫在眉睫。只有高效、无缝衔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清运、分类处理等各环节,垃圾分类制度才能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本书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与法律制度、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奖惩制度与法律责任、收费制度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以便为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走访、追踪和分析北京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餐饮单位等垃圾组分、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等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考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机制,以期为我国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本书内容对党和国家与政府相关文件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长期从事垃圾分类管理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环境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广大读者朋友具有高度的研究与学习价值。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不足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与应用张修宇,陶洁本书系统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一般计算模型和考虑气候变化的动态计算模型,以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应用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建模求解过程、模型关键问题和处理方法。
-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王式功本书面向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和污染防控需求,就开展空气污染预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8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物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各种经典和新研发污染气象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然后基于作者团队30多年来将天气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问题的成果积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重点推介复杂地形区域的污染天气分型、静稳型和沙尘型污染的差异以及冬季干西南涡对四川盆地形成重污染的“锅盖效应”;接着论述了冷锋和沙尘天气过境对途经之地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应及其影响机理;最后对大气环境容量、空气污染统计预报和污染数值预报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各自在空气污染预报和防控中的作用、优势和不足。本书可供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大气环境与健康李林 著《大气环境与健康》通俗易懂,共分五章。在回顾大气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气环境与健康》以大气的概述—大气污染—环境健康学的研究方法—健康危害—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大气污染防治为知识脉络主线,主要阐述大气的结构及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大气污染对健康存在的各种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以及大气污染的监控管理。在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色:一是将大气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问题以实例形式有机结合;二是从大气环境健康学的角度,详细阐述环境流行病学及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三是对医学及环境科学的一些专业术语给出详细的解释,以期加深读者对此方面内容的理解。《大气环境与健康》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每章都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大气环境与健康》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大气环境与健康》既可以作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
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明新,陈影,崔江慧 著针对环渤海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态势,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条件,从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出发,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进行调查、分类、分析,掌握该土地生态基本条件,继而对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格局优化,为环渤海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生态格局优化、土地生态整治、生态修复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环渤海土地多功能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书以土地功能界定与分类为切入点对土地进行多功能评价,进而开展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为环渤海地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对滨海盐碱土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土地功能重建极具参考价值。
-
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原理与系统设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本书探讨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构成、基本特征与主要应用情况,汇总梳理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当前湖沼演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参数化表达方法,阐述了在大型水库构建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径。结合当前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三峡水库开展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介绍了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和各子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系统的组织运行方式与长效运行机制。
-
环境经济学李克国,魏国印,刘小丹,王国虹,于翔 等 编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视野。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分为环境经济学概述、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制度体系3篇,共12章。《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环境经济学(第四版)》是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专业的环境经济学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人员阅读。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进展,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经济政策也得到快速发展。《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分为“环境经济学概述”“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制度体系”三篇,共12章。《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环境经济学(第四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原则,力求学术性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环境经济学(第四版)》是高等学校环境保护专业的环境经济学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人员阅读。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郭付友 著《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以系统分析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过程-格局-机理”为核心,以探究符合研究区域实情、能够破解关键障碍因素的调控模式与措施为目标,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适应性分析范式与“过程-格局-机理”地理学经典分析方法,在对流域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特征与现状格局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标与适应性效率定量评价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力,并从多个视角揭示了其适应性驱动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后提出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控模式与调控措施。研究成果扩展了人文地理学之人地关系研究的新内涵,为流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路径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全面认识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郭兆晖 著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科研成果。本书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阐释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内涵,以及四中全会《决定》中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是深入阐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优秀作品。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具体制度及其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对生态文明各项重要制度从中央的部署、制度的设计、理论的背景、实践的做法、未来的展望及领导干部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具体从制度体系的四大领域做了深入论述:从管大局、管整体的制度体系来谋划的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资源领域的制度体系来谋划的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是;从生态领域的制度体系来谋划的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从环境领域的制度体系来谋划的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综合了作者参与一些制度设计、制定的第一手经验及多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省部班教学的经验。本书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其思想精髓;填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系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