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张浪 著《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以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为主题,涵盖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理论研究、编制方法、支撑技术、实践案例等。《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厘清城市生态网络内涵,提炼其本体时空进化特征及规律;从规划衔接与规划编制、构建方法和构建技术方面,阐述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原理机制;总结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并梳理国内外典型生态网络规划案例;探索形成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以期指导城市生态空间系统规划、保护建设及管理。
-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周琼 著《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通过恢复、重建中国赈灾机制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通过救济灾民的种种措施获取了民心和统治中国的政权合法性。 此外,《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还在对清前期灾赈制度的建设及其程序、灾赈人员、机构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从赈前预警机制及报灾、勘灾机制的重建开始,对清政府灾赈中的审户、勘不成灾、粥赈、以工代赈、灾赈物资、民间赈济,以及赈后的蠲免、缓征及借贷等进行分析、论证,凸显出清前期救灾机制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应,强调清王朝在灾赈中通过底层认可的方式实现天下同治。
-
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陈艳梅 等 著《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索。第一,明确生态区域、风域、生态介质等新概念,阐述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三位一体理论、地-地与人-地双耦合理论的新内涵,构建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法体系。第二,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测评生态服务供需价值量盈亏格局,识别生态服务主要供体区与受体区。第三,从流域和风域视角分析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供体区与受体区生态联系。第四,从生态服务供需关系与区域整体性角度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建议。《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可为京津冀区域尺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和生态环境协同共建提供理论方法与科学依据。
-
污染气象学廿一讲蔡旭晖,宋宇 著本书介绍了大气中与污染扩散有关的不同尺度气象学内容。本书从气象学基础出发,综合边界层气象学、微气象学、大气湍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和沉积等过程与规律,大气扩散理论以及大气扩散的定量化描述方法。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编排体例方面有两点特色,一是正文中夹有一些线框,以标记课堂中顺便提出的问题、注意点、或是附加扩展的内容;二是页眉标记了书名所称“廿一讲”的各讲位置。本书可供大气环境和应用气象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考。
-
大灾变露西•琼斯 著,高天羽 译地震、洪水、海啸、飓风和火山,这些灾难都来自赋予我们星球生命的力量。地震给予我们自然的泉水,火山造就肥沃的土地。只有当这些力量超过我们的承受限度时,它们才成为灾难。总体来看,这些自然事件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并影响了我们思考、感受、斗争和团结的方式。一部自然灾害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自身的历史。 在书中,露西·琼斯博士对于一些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看法,这些灾难的“余波”直至今天我们仍在感受。琼斯探讨了公元 1世纪庞贝的火山喷发,回顾了 1862 年的加州洪水,考察了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及2017年的美国飓风等,由此揭示了全球化在发扬人性、治愈伤痛方面的潜能。 当危险地区的人口增长、整个世界的温度上升,自然灾害的冲击将变得前所未有。《大灾变》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对行动的号召。天灾注定发生,但人祸可以避免。在这本活力充沛、研究详尽的著作里,琼斯博士献上了对我们过去的观察,并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的大灾难。
-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典型事故及异常案例汇编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著暂缺简介...
-
城市群空气污染的扩散与协调治理曾德珩 著《城市群空气污染的扩散与协调治理——以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为例》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成渝城市群为案例,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六种空气污染物进行健康诊断;其次,运用P-S-R理论搭建城市群与其空气环境关系的理论框架及作用机理,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人文-自然”综合影响因子体系;再次,从城市群空间视角出发,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成渝城市群空气污染内外两方面的影响机制;*后,根据其影响机制提出精准的区域联防联控策略,为城市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中观自然王伟,罗建武,刘方正 等 著《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编写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系列图书”,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成果。
-
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王志轩,张建宇,潘荔 等 著《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与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连续出版的第14本年度报告。按以往惯例,《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反映新的中国电力发展概况及绿色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低碳政策”为主题,在系统、全面梳理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对“十四五”低碳电力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进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
-
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汪云甲 等 著《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为作者及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4080、51174287、51574221、41874044)、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120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B01B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109)等资助的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共8章,分别为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概述、井工开采对植被-土壤生物量及碳汇扰动监测与评价、开采塌陷地土壤全氮高光谱估测与评价、煤矿区矸石山自燃监测与评价、地下煤火多源遥感监测与评价、煤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与评价、石油和地下水开采地表形变监测与评价、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扰动与修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