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著2019年4月,中外合作伙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靠前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共同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靠前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绿色联盟旨在实现建设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绿色技术交流和转让平台的目标,促进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靠前共识、合作和行动。2019年12月,绿色联盟正式启动“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研究项目,探索编制“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指南,重点关注项目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明确项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项目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为利益相关方决策提供绿色指引。“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研究项目将从多角度构建“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实践指引,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为第一阶段基线研究报告,于2020年12月完成并发布。
-
城市行道树重金属富集效能研究邱尔发 等 著《城市行道树重金属富集效能研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景观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2011BAD38B03)”和“环境友好型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D07B06)”,根据近10年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城市行道树重金属富集效能研究》针对城市道路重金属净化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北京城市道路林净化土壤重金属的效能为目标,通过研究林带不同距离树木、不同配置模式的道路绿化植物、不同功能区常见乔木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富集,探索重金属元素在树木不同器官的分布规律与季节动态、树木体内重金属元素垂直梯度和时间梯度的分布特征、不同配置模式群落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效率、重金属元素在树木体内的分布形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旨在揭示城市树木富集重金属的影响因素与机理,为城市森林重金属高效富集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
-
异质性视角下农户参与流域生态治理行为研究史恒通本研究立足中国流域生态现状,运用选择实验法,对参与流域生态治理的农户的支付意愿进行测算,从而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利用调查数据,在异质性视角下阐释生态价值认知和社会资本多维度的特征,并在测度各维度指标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偏好进行异质性检验的基础上,探讨农户参与流域生态治理的意愿的影响机理;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农户参与流域生态治理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原则和保障性政策体系。本研究对于丰富流域生态治理理论基础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矿井水合理调配理论与模式研究柳长顺 等著《矿井水合理调配理论与模式研究》包括理论方法和模式案例两部分。理论方法部分,系统构建了区域矿井水(含选矿废水)合理调配的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包括全国矿井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矿井涌水量预测、矿区供需水预测技术、含矿井水的区域多水源多目标多用户多层次配置模型、矿井水利用的税费支持政策、矿井水主要利用模式及区域统一配置机制等。模式案例部分,以陕西榆林榆横矿区北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矿区与呼吉尔特矿区、山西朔州平朔矿区、江西赣州赣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单个矿产企业、企业集团、工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多个层级的矿井水综合利用及配置模式。
-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为主题。第一篇**进展,主要综述了2020—2021年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国际新动态、政策指引、学术支持、技术发展、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第二篇认识与思考,主要探讨以城市为主体的减碳策略.详细解读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能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三篇方法与技术,提出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第四篇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具体行动与成效,提出了8点围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政策建议。第五篇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选取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城市关键排放部门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研究优地指数各类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及发展潜力。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
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著为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提高污染源监测能力,规范污染源监测行为,夯实污染源监测工作基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编辑出版了《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第二版),这是对2018年出版的《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的增补和完善。《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第二版)》收录了污染源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重要文件和管理制度等,以便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更好地为环境监测服务,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蓬勃发展。
-
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曾郴林,刘情生 主编《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以多年电化学法处理废水实践案例为基础,总结概括出几种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的常用方法,希望对从事废水处理工程技术和相关教学的工作者有所启发。全书共分为8章,第1至7章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电化学法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电极材料、技术特点、相关试验研究等,为理解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第8章为实例部分,通过案例解读的形式,对各类废水水质特征、主要污染物及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为读者呈现了包括重金属废水、矿山废水、制药废水、垃圾渗滤液废水、化工废水、制膜废水及酵母废水等的处理技术及工程方案设计。《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主要作者从事水处理工作30余年,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多,处理的故障多,所精选的实例均由作者亲自设计或参与指导设计,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得到了实际实施,运行效果良好,突出了其创新性、实用性、成熟性和代表性。同时,书中还汇集了常用的废水处理系统、设备结构设计概算等专业数据、图表和专业设计规程、规范条文等资料,是有关水处理设计方面的实用书籍。《电化学法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适用于从事水处理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处理设备经营人员的参考资料。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张修玉等主编 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路径与实践》分为理论政策篇和路径实践篇。
-
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面向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21世纪以来,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学术层面的深入研究和社会层面的多路推进,我国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保障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较高,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也普遍存在行动上缺乏自觉、知行分离的现象。以此问题为导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相关同志申请“面向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研究”课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予以立项支持。课题组全面梳理生态文明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情况和概念内涵,总结分析生态文明教育的传统模式,并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提出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由重知离身向知、情、行结合的具身转向。在此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又结合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对基层林草机构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综合以上研究成果集成此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
电子废物协同回收处理技术与应用李金惠 著《电子废物协同回收处理技术与应用》总结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电子废弃物清洁化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废旧电子电器资源化过程污染控制及资源化产品环境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课题,以及科技部研发课题等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及物理回收、拆余物及资源化产品环境安全评估、机械活化回收技术研究、电子废物协同回收技术及装备、电子废物协同处理案例与示范工程五个方面,为协助解决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及污染控制提供了管理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