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刘孝富,刘柏音,孙启宏,罗镭 等 著《基于物联网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之课题“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工具包研发”(2016YFC0208206),设计研发了一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各级环境监督执法部门在涉气固定源日常执法中工具缺失以至取证难、监测难、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交互等问题。该系统针对不同污染源大气监督执法需求,创新性地采用物联网理念,通过接入机载、车载、便携式检测设备,采集和汇集多源异构数据,通过系统平台的数据自动分析计算,实现大气排放异常区识别、现场大气污染物浓度执法取证、暗查式执法取证、监测结果实时传输分析与超标情况判定、远程执法指挥等信息化智能执法功能,为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
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孙启宏,刘孝富,王莹 等 著《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执法监管体系研究》主要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执法监管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2016YFC0208200)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全面调研我国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监管现状和垂直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场执法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执法监管的体系构建需求、监测技术需求、技术规程需求,集成多种监测手段,构建了天地一体的大气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技术流程,为工业固定源大气污染现场执法提供了一套准确、高效、可操作的执法监管技术规程,以期为提高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场监管执法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温宗国,王毅,王学军 等著,钱易 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示范》共分8章。第1章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取得的成效。第2章至第7章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重点,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以系统工程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不同领域落实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成果和典型的制度创新成果的成效,通过调研、凝练部分地区在解决该领域问题时的主要做法和建设成效,提出了推广该领域优秀实践案例的若干建议。第8章在广泛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4项主要挑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建议。
-
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蒋洪强,张静,蒋春来,汪劲,杜蕴慧 等著《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与支撑技术研究》共分为8章。第1章梳理了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排污许可制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同时,总结了我国开展排污许可证实践的经验。第2章提出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政策顶层方案设计的优化框架,梳理了排污许可制度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关系,提出了我国“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证实施的路线图。第3章对在排污许可立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排污许可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具体内容、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4章深入研究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许可排放量核定的技术方法,利用BAT数据库等手段,建立不同要素与许可排放量核定之间的关联技术,分行业、分污染物建立许可排放量核定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体系。第5章将河北省唐山市作为试点区域,以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企业为重点,将各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量等分配落实到具体企业,对113家“一证式”企业进行了试点发放、应用示范及效果评估。第6章选取钢铁、水泥、火电等行业作为重点大气污染物控制试点行业,制定试点行业实施方案及实施路线,并进行了试点评估。第7章针对***排污许可数据共享、数据应用及各地建设排污许可管理应用系统的需求,着重分析了国家大气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建设思路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第8章提出对排污许可证实施监管的基础前提、原则和三个阶段,对各类责任主体的职责定位和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框架,对持证单位自证守法、面向企业的排污许可证监督管理、上下级政府间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监督管理、排污许可制度的公众参与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了研究。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大自然保护协会 编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成立于1951年,是非常大的国际非营利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组织之一,一直致力于联合各界力量保护万物赖以为生的陆地和水域。TNC以科学为基础,研发创新实际方案,解决地球非常严峻的挑战,维护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福祉。我们以全球视角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保护土地、河流及海洋,帮助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TNC目前在全球79个国家及地区开展工作,涉及全球超过50万km2的1600多个自然保护区,8000km长的河流以及100多个海洋生态区。1998年,TNC受邀进入中国,在陆地、淡水、气候变化、海洋、城市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项目,并取得成效。
-
中观自然王伟,罗建武,刘方正 等 著《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组织编写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系列图书”,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向世界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成果。
-
辽河保护区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现状评价陈苏 著河岸带自然生境既是河流功能的关键要素,也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任由自然和人为破坏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河岸带,那么河岸带生境所具有的功能就会逐渐退化并失去稳定性,甚至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与河岸带生态系统均失去平衡。辽河是辽宁省非常重要的河流之一,通过利用“十二五”辽河保护区河道整治综合修复技术、自然封育技术、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善。但由于地域特征及其他自然因素、人为破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辽河保护区河岸带在自然生境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或影响因素,使河岸带自然生境持续良性恢复受到了阻碍。因此,为明确当前辽河保护区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状态以及了解阻碍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进程的关键因素,《辽河保护区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现状评价》通过构建河岸带自然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辽河干流河岸带自然生境进行现场调研,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辽河保护区河岸带自然生境现状及历史状态进行评价。期望《辽河保护区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现状评价》的研究成果能为河岸带自然生境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钱洪伟 著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发展、人民利益保障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作为对生态安全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工业来说,生态环境治理更是重中之重。过程工业涉及许多行业,例如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核能工业以及石油工业等,它包含了大部分重工业,这类工业对资源、环境及生态的破坏力极大。在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条件下,其污染治理任务越来越重。而解决问题的源头在于从行业(部门)决策起点及全过程视角对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将环境因素纳入综合决策中,实现过程工业行业(部门)开发战略决策一体化。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凸显出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践》以过程工业战略环境评价为对象,同时以我国特色化工(矿产)资源硼的过程工业开发战略为背景,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目的在于为行业开发综合管理提供一种环境管理维度的技术支撑,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
纪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四十周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著2010年,总站出版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三十年》一书,对总站前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前三十年总结为艰难起步、奋进成长及转型发展3个阶段。而2010年之后的十年,总站进入接续奋进的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总站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挥“国家队”作用、守住数据质量“生命线”等方面狠下功夫,支撑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水平大幅跃升,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时代。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组建成立了新的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得到全面加强。2018年5月18-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战略部署。同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这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也对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站在此之际编纂《纪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四十周年——改革提升新十年》,旨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品研这部文集,一幅总站发展的美好蓝图不觉已呈现在眼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正发生着历史性深刻变革,总站必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事劲头,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主力军和生态环境保护先锋队的重要责任,为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新技术刘汉桥,魏国侠 著前国内有关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参考书较多,但仅就垃圾焚烧飞灰进行论述的著作较少,作者总结了15年来对焚烧飞灰处理技术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这本垃圾焚烧飞灰处理技术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9章,以焚烧飞灰处理技术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焚烧飞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新工艺与新方法,充分体现了当今国内外焚烧飞灰处理领域的*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