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特征及其防治郑粉莉等 著《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特征及其防治》基于野外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资料,结合核素和 REE 示踪、立体摄影测量和高速离子成像等技术,以复合土壤侵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以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防治复合侵蚀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为抓手,创新性地讨论了冻融、风力、水力多营力相互作用和叠加作用下的坡面复合土壤侵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揭示了水土保持措施阻控复合侵蚀的机理,评估了水土保持措施防治复合侵蚀的有效性,首次将能值分析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确定了东北黑土区复合侵蚀强度分级。
-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王世金 著《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最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的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战略。
-
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模型论坛·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编《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模型方法及应用》汇集了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第二主题研究(CEMF02)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综合了国内主要模型团队在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模型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模型方法及应用》共分为13章。
-
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党志等 著《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边生产边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是一部关于利用经济作物玉米实现重金属和石油烃污染农田土壤边生产边修复的研究成果专著。在简要介绍了农田污染特征和相关修复技术的基础上,《污染农田土壤植物修复——边生产边修复的理念与实践》系统总结了作者及其团队针对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开展的修复用大生物量作物筛选、重金属/石油烃单一及复合污染修复机理、土壤中污染物的活化与增效修复技术、基于玉米的边生产边修复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高温作业那些事唱斗 著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作为“服务职工的重要平台载体”,不仅能够解决户外劳动者“休息难、就餐难、如厕难”等难题,更可以成为户外劳动者工作时的精神港湾。“户外劳动关爱丛书”针对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式,旨在为广大户外劳动者提供有关工作、生活、身心健康等方方面面的贴心指南,让其在服务站点休息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多的实用小知识。 本书作为此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针对户外劳动者的高温作业的工作环境,对其进行高温天气作业下的防护知识普及。户外劳动者以农民工为主体,包括快递员、环卫工、送餐员、协管人员、出租车司机、卡车司机等。本书针对户外劳动者群体的职业特征,从高温天气防护基础知识、高温天气作业防护、中暑的辨识与急救、防暑降温常识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知识普及,具有较强的实操性。该书属于“户外劳动者关爱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为各级工会建设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打造,图文结合,语言平实易懂,便于户外劳动者进入站点后阅读和学习。
-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杨晓华,孙波扬 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模型构建、理论和应用研究。从水量、水质、水生态空间和水流更新等方面, 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的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从载荷均衡出发, 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人口-负荷-能力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系统动力学预测与调控模型;建立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复杂指标集和多层次熵权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结合投入产出平衡原理及水资源系统理论构建了区域水资源调控模型。并将所建立的理论和模型,应用于北京市、吉林省、河北省等地区,并为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
历史时期关中的土壤环境与永续农耕杜娟 著,王利华 编《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
淀粉工业排污许可监督管理李敏,王海燕,李兴 等 著暂缺简介...
-
环境经济学李克国,魏国印,刘小丹,王国虹,于翔 等 编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拓展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视野。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分为环境经济学概述、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制度体系3篇,共12章。《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环境经济学(第四版)》是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专业的环境经济学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人员阅读。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进展,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经济政策也得到快速发展。《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分为“环境经济学概述”“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制度体系”三篇,共12章。《环境经济学(第四版)》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环境经济学(第四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原则,力求学术性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环境经济学(第四版)》是高等学校环境保护专业的环境经济学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人员阅读。
-
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周国梅,王语懿,李菲 等 著为深化中俄生态环保合作,为各相关方提供有益信息,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组织编写完成《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分为“俄罗斯生态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和“俄罗斯生态环境专题研究”两部分。上篇主要梳理了俄罗斯国家生态环境战略、政策与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经验等,以期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下篇聚焦生态环境领域专题,系统研究了俄罗斯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进展,以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地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并为推动中俄生态环保合作提供建议和参考。《俄罗斯环境管理研究》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研究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经验借鉴与比较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在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的指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