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
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典型案例评析于界芬,于晓文,周洪,李媛辉,周训芳 编本书典型案例以林业和草原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主要涉及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种子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15部法律、条例,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类型规定》进行体例编排,充分体现了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职能的融合。典型案例内容以行政处罚案例为主,个别案例涉及行政强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林草行政执法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精心选取实际发生且已由地方林草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办结的130多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案例尊重并真实反映了行政执法实际,紧扣林业和草原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具体条款。每个案例由基本案情、处理意见、案件评析、观点概括四部分组成,侧重一个知识点展开论述,介绍了案件处理的不同意见与结果,分析了案件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违法行为的基本特点和构成。本书既有普通案件,也有疑难案件和特色案件,兼顾知识性、规范性、导向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案件统计分析工作具有规范指导意义。同时,对基层行政执法和普及林草法律常识也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
上海园林绿化改革发展概况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著本书是基于上海市第二轮地方志《上海市志·绿化市容分志(1978—2010)》编纂内容整理汇编而成。全书从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管理、老公园改造、群众绿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文化、规划与法规、科技与信息化、宣传与教育、队伍与装备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记述了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上海园林绿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到坚持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有机结合,再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改造老公园迎接世博会,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科技引领、绿文结合、社会参与”并具有上海特色的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次生木质部发育阔叶树Ⅱ尹思慈,赵成功,龚士淦 著本《次生木质部发育(Ⅱ)阔叶树》利用单株树木内固着的静态木材差异研究次生木质部生命构建中的动态变化。这是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是木材生成机理中尚未知的重要部分。 《次生木质部发育(Ⅱ)阔叶树》是探索自然现象原始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首次以实验结果证明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变化受遗传控制,并在理论上确定其性质是发育。 《次生木质部发育(Ⅱ)阔叶树》是《次生木质部发育(I)针叶树——木材生成机理重要部分》的续本。本《次生木质部发育(Ⅱ)阔叶树》扩大了实验树种数,采用符合阔叶树木材结构特点的方法,观察它们单株样树变化的有序过渡规律。测定的 12 个阔叶树树种分属三个木材结构类型(环孔、散孔和半散孔)。采集地均为阔叶树树种分布较多的我国南部人工林。 本《次生木质部发育(Ⅱ)阔叶树》研究样树的树种分类科别处于进化树不同位置。对它们的细胞形态因子进行了演化分析。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与供木材加工技术作依据为主要目的的木材研究在理念和实验方法上都有区别。
-
中国科技之路·林草卷·绿水青山张守攻,郝育军 编《中国科技之路·林草卷·绿水青山》集中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林草科技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蓝图。《中国科技之路·林草卷·绿水青山》中同时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林草领域涌现的一大批科学家,他们是中国林草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形成了中国林草科学家精神谱系,闪耀在新中国发展的壮丽史册中。《中国科技之路·林草卷·绿水青山》共分三篇内容,首篇简要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林草科技的发展历程;第二篇重点介绍了林草科技重大成果;第三篇分析了林草科技面临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今后工作措施和攻关方向,描绘了未来科技发展蓝图。
-
典型草原天然牧草收获关键技术研究王伟,周天荣,乌仁其其格,贾玉山,格根图 等 著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恶劣、立地条件较差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由于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天然草地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在300mm以下,由于时空和年际的异质性,天然草地有着“十年九旱”之称;天然草地本身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近年来人为因素干扰天然草地较为严重,天然草地植被多样性破坏严重,恢复难度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草牧业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影响草牧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只能通过不断透支天然草地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家畜数量,这就造成家畜平均利用草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不断变化的全球气候,降水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减少,品质降低,造成天然草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恢复能力降低,天然草地利用率严重降低。因此,如何恢复天然草地环境的生态功能就变得更加重要,草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草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还以发展传统畜牧业为主,如何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草牧业方向转变,建设保质量、保生态、保增收、保供给的“四保”草牧业体系,将是未来我们关心的主要方向。
-
活立木生理干燥基础理论与技术陈惠 著《活立木生理干燥基础理论与技术》通过对新疆杨进行边材切断处理,切断其自根部的水分来源,同时对其进行保留树冠、移除树冠、垂直放置、倾斜45。放置和平躺放置等几种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后新疆杨的含水率、树叶蒸腾特性变化情况,水分横向弛豫时间特性、水分存在状态及变化以及水相关孔隙结构及变化情况,分析了树干边材水分散失的主要动力,影响水分散失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生理干燥过程中水分状态及水相关孔隙结构变化情况,探讨了水分迁移规律,最后提出了杨树活立木生理干燥过程中水分传输和散失的机理。《活立木生理干燥基础理论与技术》利用树木蒸腾作用这一生理特性,提出的基于蒸腾作用降低木材水分的预干燥技术——生理干燥,对降低干燥能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于晓文,于界芬 著《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总结了国内外空间信息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应用,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3S”技术等,以完整的案例形式,通过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平台建设,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应用。《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共分十一章,首章主要介绍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研究背景;第二章对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是研究采用的设计依据:第四章详细介绍了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第五章对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六章主要阐述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第七章介绍了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第八章是系统部署方案;第九章对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十章介绍了外业数据采集终端的需求及使用方法:第十一章分析了生态公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与展望。《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完整的案例建设过程,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行研究,系统实用性强;二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发,系统可扩充性强;三是从用户易用性出发研究开发,界面友好、便捷易用,系统可操作性强。
-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绩效与政策优化路径研究刘滨,康小兰,叶咏梅,雷显凯,刘小红 等本书将基于林农角度,以林农营林行为为研究内容,分析林农响应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营林行为。本书所指的林农营林行为是指林农退“商”还“公”行为和管育行为,通过设计林农响应营林行为的行为指标,建立响应行为的行为模型,重点考察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林农营林行为的影响。
-
森林城市发展规划研究李顺,薛瑞琦 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贵州省林业局组织编制《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对今后一个时期贵州森林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以及保障措施进行规划。《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机遇,以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出发点,立足贵州岩溶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以解决贵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总目标,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营造城市良好宜居环境为总抓手,构建功能体系更加完善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和多彩贵州公园省奠定重要的生态基础。《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城,通过全面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与森林城市群、全面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全面建设森林乡镇、全面建设森林村寨、全面建设森林人家(五个全面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结构完备、功能完善、健康稳定的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功能体系更加完善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扩大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增加生态福祉,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贵州做出应有的贡献。到2025年,森林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符合省情、特色鲜明、分布合理的贵州森林城市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以森林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和森林人家为主的贵州森林城市建设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生态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森林城市生态资产及服务价值不断提高。《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贵州自然地理条件、森林资源现状等为基础,借鉴贵州地理分区、主体功能区划、城镇体系规划、林业发展区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布局,以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为重点,以黔中城市群、乌江经济走廊、贵广高铁经济带等发展格局为依托,综合考察森林资源条件、城市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规模,对贵州山水林田湖草城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和系统建设,让森林融人到城市的每一个组成单元,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努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贵州森林城市发展格局。《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统筹森林城市建设与国土绿化、山水林田湖草城综合治理、林业现代化建设、森林惠民项目建设、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森林城市群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森林乡镇建设、森林村寨建设、森林人家建设的具体任务与要求,指出了重点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提高森林风景质量、重点恢复喀斯特森林系统、重点提升弘扬生态文化、重点满足群众生态需求。《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制度保障、提高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绿化用地保障、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国际交流合作、强化职责和考核等保障措施。为了提高《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科学性,《森林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贵州省为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本底调查与专题研究,现将专题研究的成果和《贵州省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整理出版,以图科学的指导贵州省森林城市建设和给同类型规划以及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
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郭辉军,施本植,华朝朗《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以云南省56个***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机会成本核算和生态足迹评估为基础,融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借鉴国际国内生态补偿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生态补偿的概念,提出了生态服务空间流动规律、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法规机制、财税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市场机制、协商机制、特许经营机制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政策、技术和方法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