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
中国野生大豆图志董英山,刘晓冬,杨光宇,齐广勋 主编一年生野生大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植物。我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海南省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近20年来,由于道路修筑、矿山开采、荒地开垦等,野生大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分布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重新确定我国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围绕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优异基因的发掘利用,2006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的资助下,对北至漠河的黑龙江边、东北至黑龙江省的黑瞎子岛、西北至甘肃省的景泰县、西南至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州县、东南至浙江省的舟山群岛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野生大豆考察与搜集,跋山涉水,历时13年,明确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界限和野生大豆分布状况。首次在海拔-3.4米和2743米的地方发现了野生大豆群落,南边界和东北边界分别延伸了11.5千米和16.1千米。考察中拍摄了数万张图片。结合在吉林省公主岭野生大豆资源异位保存试验圃拍摄的野生大豆形态性状、抗性鉴定及利用研究等照片,选取了600余幅,编撰成《中国野生大豆图志》一书。全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野生大豆资源,全面介绍了我国野生大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特殊类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形态以及野生大豆的保护和评价利用等,可供有关管理和科技部门研究野生大豆资源保护策略及立项、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对普及野生大豆知识、提高保护意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刘江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天然产物化学的专业背景,利用研究团队在复合种植研究中的特色优势续资助下,重点围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作物化学生态学研究工作。为增强对作物化学生态学的认识,促进化学生态学在复合种植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作者将近年来有关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工作进展及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专著
-
圣诞红与浆果之星草莓种植手册(韩)郑钟道本书主要介绍了草莓的基本知识,韩国草莓生产概况,圣诞红和浆果之星两个草莓品种的主要特性和各时期的管理要点、病虫害防治,以及韩国培育的新品种及特性、育苗技术等内容,同时也介绍了韩国草莓生产上登记的农药种类及防病杀虫机制。
-
农机合作社运营效率与治理机制研究张梅暂缺简介...
-
草木南粤吴健梅 编《草木南粤(园林篇)》精选出200多种广东省内常见园林栽培植物(含栽培变种),汇集全株、花、叶、果、种子或其他特征图片,穿插在植物小档案间的轻灵的文字,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
全国新一轮退耕地还林2018国家级检查验收工作报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 编本书全面评价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提高了人们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程度,为已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国家公园科研与监测能力建设研究唐小平,马炜,刘增力,王志臣 著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公园建立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公园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研究价值,在保护基础上进行科研与监测,也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充分发挥国家公园重要的科研平台作用,支撑和提升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开展了“国家公园科研与监测能力建设研究”。本研究论述了我国国家公园科研的类型、对象和特点,提出包括本底调查,涉及自然和人文社会的科学研究,针对环境因子、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及生境、生态系统功能、外来物种和人类活动等的科学监测,以及信息系统的科研监测体系,探讨了科研监测项目管理、管理计划以及评估。同时,对国家公园科研监测提出了法律法规依据、基本策略机制、机构人员保障和规划建设保障等政策建议和能力建设方向。此外,以大熊猫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描述了针对大熊猫的资源调查、动态监测以及保护成效评估,以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体系。最后,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公园科研监测的项目管理及成效评估,尝试编制了与科研监测体系相配套的《国家公园科研管理办法》和《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与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总之,本研究在充分剖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以及科研监测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国家公园科研监测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尝试提出了适合当前国情、符合学科前沿发展的国家公园科研监测理论、方法和管理制度体系,以推进我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的发展。
-
菜用黄麻栽培及利用技术暂缺作者菜用黄麻属于黄麻(Corchorusolitorius L.)作物中可食用的品种类型。菜用黄麻主食部分富含膳食纤维、钙、硒、维生素、氨基酸、黄酮、茶多酚、总皂苷等营养成分,成为具有保健价值的时新绿色蔬菜,被列为科技奥运运动员指定名特优蔬菜。《菜用黄麻栽培及利用技术》较全面地阐述了菜用黄麻的发展概况、生物学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重点介绍了菜用黄麻育苗技术、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书中附有彩图,可帮助读者比较直观理解书中的内容。《菜用黄麻栽培及利用技术》撰写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论著及文献,同时吸取了种植户及企业的生产实践经验,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实践经验切合生产实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菜用黄麻栽培及利用技术》可供广大蔬菜生产专业户和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
中国灵芝张北壮本书共分八部分:一至四部分简述灵芝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灵芝菌种分离、培养和人工栽培基质及接种。第五部分为灵芝人工智能培育及环境条件。第六至八部分为灵芝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同时,还介绍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灵芝现代研究的文献资料。
-
河南森林碳汇与碳汇造林田耀武,刘谊锋,刘杨,田萌琪,耿婉璐 等 著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大量增加而加剧全球气温持续升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对气候变化的结论是:人类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人们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发全球变暖。这种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农林业、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都将产生广泛、深远和复杂的影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有二:一是提高自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减少大气温室气体的累积,这一方面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另一方面是增加对大气温室气体吸收(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主要有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换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等: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与经营管理以及碳封存技术等。碳封存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大规模地实践利用。森林是陆地上大的储碳库和经济的吸碳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共储存了约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就是碳汇。林木每增加1m3蓄积,平均要吸收1.83t二氧化碳,放出1.62t氧气。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森林碳汇功能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具有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同时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提供森林游憩与林产品等多重效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发展。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论断;2011年,中国也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2014年1月15日广东省也出台了《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2017年起中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并提出通过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场,鼓励企业自愿参与碳减排交易,中国超过欧盟成为了全球大的碳市场。河南地处北亚热带与北温带过渡区域,水热光照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样、林层结构复杂、单位面积生物量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森林碳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森林碳汇与碳汇造林》一书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森林碳汇建设以及林业碳汇的计量、交易等发展趋势,详细论述了河南森林碳汇建设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基础与条件,厘清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原理、详述了河南省森林碳汇建设思路、类型和发展目标,科学总结出适合河南各林区立地类型的126种典型造林模式,这对于提高河南森林碳汇工程质量、促进林业碳汇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该书实为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实用价值较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