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
-
温泉镇城市化之路纪实温泉镇文史丛书第四辑编委会 编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海淀区温泉镇在融入北京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温泉镇城市化之路纪实》描写的就是在2010-2020年发展进程中,温泉镇在城市化建设道路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尝试。《温泉镇城市化之路纪实》从管理体制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战略转型、产业布局谋划、意识形态带领、社会民生写实、教育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保护利用等10个方面入手,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调研、深度采访等方式,将温泉镇城市化道路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动人故事一一呈现。为了让读者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温泉镇的发展脉络,该书还特别策划拍摄了系列视频,读者可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
-
灌区高效用水技术集成与示范李金山,孙秀路,贾艳辉 著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引黄灌区浑水低压管道防淤输送技术、引黄灌区高效地面灌技术、灌溉信息化监测技术、灌溉决策技术、节水灌溉适应性评价技术、高效地面灌技术在引黄灌区中的应用、地下水安全监测技术在三江平原上游水稻灌区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华北井灌区中的应用,为现代化灌区提供了技术支撑。本书基于多年的灌区高效用水技术研究成果,总结整理了目前适用的技术及应用案例,可供灌区用水方向的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
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徐振兴本书用以为各地农机部门摸清底数、了解需求、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发展。全书分为“全国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和“各地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两个部分,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成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等经济作物在全国和各主产省份的种植面积及分布情况、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和机具使用情况、关键生产环节机具需求情况和生产机械产品情况及研发方向。本书以凝练典型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融合农机农艺要求、便于农机专业人员使用为出发点,精心编写各部分内容,力争做到通俗易懂。
-
农业科技与农业国际化发展张天佐本书汇集了2013-2017年间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强化种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高效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加快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进程、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快海外农业投资以及“一带一路”视角下大力推动农业对外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
中国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刘勤 等 著《中国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从阐述我国地膜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入手,进行了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变化规律的历史时段再分析和未来20年预测,同时探明了我国地膜残留污染特征和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特点,针对目前地膜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提出了作物地膜覆盖减量技术、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和地膜残留农艺防治技术等农田地膜污染防治策略,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撑。
-
新编农业机械安全驾驶操作手册靳安平,李保海 编《新编农业机械安全驾驶操作手册》根据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各类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等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程的修订,重新编写而成,旨在提高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能常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保障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和农业安全生产。《新编农业机械安全驾驶操作手册》是面向广大农民和各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手册,内容分为拖拉机机械常识、农业机械、拖拉机安全驾驶、法律法规四个部分。《新编农业机械安全驾驶操作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农机驾驶操作及维修人员学习考试的必备工具书,也是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参考读本。
-
玛纳斯河流域规划与控制性工程研究周吉军 等著《玛纳斯河流域规划与控制性工程研究》是作者根据多年从事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开发治理和山区控制性枢纽工程研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写成的,是一部较全面系统介绍玛纳斯河流域开发建设历史和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论证过程的著作。重点介绍了流域自然状况;流域开发建设过程;客观记录了工程建设决策过程中关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详细介绍了工程规划论证、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重大问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内容丰富,资料可靠,对今后山溪性河流开发治理规划有一定借鉴作用;对强震区、软岩地质条件下的全断面砂砾石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玛纳斯河流域规划与控制性工程研究》可供从事内陆河流域开发治理规划、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教学人员参考。
-
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技术实用手册冯东河,郭同军,桑断疾 著本书从畜牧生产一线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的技术需求出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编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将目前较为成熟的棉副产品饲料化应用技术进行了编撰整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地介绍了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的意义、棉籽棉仁棉籽饼粕饲料化利用技术、棉籽壳和棉花机渣(采棉机渣和轧花机渣)饲料化利用技术、棉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模式和推荐配方。期望为广大基层技术人员、规模化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提供相关技术支持。随着人们对棉副产品认识的不断提高,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壁垒不断攻克,其作为动物饲料的应用前景也更加清晰明了。
-
国内外农产品标签标识法规与标准研究韩娟,李紫琪 著暂缺简介...
-
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与后续政策研究鲁绍伟,赵娜,李少宁,徐晓天 著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和农民就 业增收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于2000年开始试点,门头沟、延庆、昌平、平谷、 怀柔和密云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范围, 享受国家补助政策。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房山区参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实施市级退耕还林工程,享受市级补助。到2004年,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累 计完成造林1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5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50万亩, 涉及7个区、95个乡镇、1426个村(其中,低收入村有192个,占全市低收 入村的82.05%)、18.23万农户(其中,低收入户有2.56万户)。在退耕地 55万亩造林中,营造生态林48.0万亩、经济林7.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实施初期,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比较拥护 并积极响应。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块,国家给予农 户生活费补助和粮食补助。2000年第一轮退耕还生态林补助期为8年,还经 济林补助期为5年,每亩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2008年开始第 二轮补助,退耕还生态林补助期再延续8年,还经济林补助期再延续5年,每 亩每年补助原粮50公斤、现金20元。北京市根据国家政策执行,不足资金由 北京市财政承担。但到2019年年底,北京市退耕农户所享受的国家钱粮补助政策全部到期。2由于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与同类型地块相比政策落差大、退耕农户 增收渠道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压力大,造成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与 现实情况差距较大。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退耕地造林保存面积52.35万亩, 面积保存率为95.18%;流失面积2.65万亩,占退耕地面积的4.82%。退耕地 造林合格面积48.63万亩,林木保存不合格面积3.72万亩。退耕林木不合格原 因主要是退耕地立地条件差、无灌溉设施和受近几年干果市场因素的影响,退 耕户管理粗放甚至失管弃管,部分林木死亡,达不到验收标准。2.65万亩的流 失退耕地,主要是因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占地和旱涝自然灾害损毁造成。因 此,亟须开展北京市退耕还林典型调研,在全面总结北京市退耕还林工作的基 础上,摸清全市退耕还林管理和经营现状,评估退耕还林综合效益,为建立巩 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补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林业生态研究室采 用分层抽样法,于2018年对门头沟、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房山7 区35乡镇180村进行座谈、室内调研、野外调查等形式的典型调研,按照区域 类型、树种、规模化经营、经营主体等因素,分类统计退耕还林调查位置、面积、 退耕还林林分生长状况、土地权属、经营管护及效益情况等调研内容。此次北 京市退耕还林典型调研共调查退耕户900余户,涉及各区、乡镇、村相关工作 人员217人,收集7000份调查记录表,收回1092份调查问卷,其中区级领导 调查问卷14份,乡镇领导和林业站站长调查问卷116份,整理数据18万余份。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退耕还林典型调研结果显示:退耕林地均已郁闭, 成林率在60.25%以上;退耕林木生长状况和管护情况为中等水平;退耕地管 理人员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退耕户占82%;退耕林地果品收入1000元/ (亩·年)以下的占49.89%,无产值的占34.95%,1000元以上的占15.16%; 退耕户、低收入户、采摘园大户、林下种养大户和承包大户均认为前期实施的 退耕还林产业收益和退耕还林补助金额均较低。北京市主管退耕工作的区级领 导均同意退耕地流转,88%主管退耕工作的乡镇干部、76%的村干部和72% 的退耕户也同意退耕地流转,其中100%区级主管退耕工作的领导、52%同意 流转的乡镇干部和47%同意流转的村干部建议将流转费定为1000~1500元/ (亩·年)。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量为18.92亿元,是其年经济价值的17.85倍。退耕还林产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每年为5.58 万元/公顷,约为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6.75万元/公顷) 的82.67%。通过调研获知,现有退耕还林地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平均收益为685 元/(亩·年),收益较低。基于本次退耕还林典型调研,获取各区退耕还林经营、管护现状数据,掌 握退耕户对后续政策建议的真实意愿。本次调研以生态优先、农民自愿和精准 扶低为退耕还林发展对策的原则,根据北京市现存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 结果与现有退耕林地种植粮食、经济林的净收益值,参考造林恢复生态等补偿 标准,对退耕还林后续补偿政策补贴范围和土地流转费进行界定,提出了分类 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的立地条件、生态区位、退耕还林生长和经济收益状况、适 地适树情况及树种类型、规模经营情况的退耕还林后续补偿机制:第一类为处 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坡度大于25°、退耕户无继续经营意愿的过熟速生杨林地, 鼓励其流转并给予1000~1500元/(亩·年) 流转费;第二类为自主经营、 达到合格标准的生态经济林,给予500~700元/(亩·年) 生态补贴;第三 类为有栽植发展前景的退耕林,给予自主经营权及政策优惠。鼓励退耕户经营、 改造、提升失管弃管退耕林地,符合第二类条件的退耕地在验收合格后给予补 贴,符合第三类条件的退耕地享受政策优惠。同时,提出加强低效林分模式改 造和工程指导、将山区经济林纳入退耕还林体系及构建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监测 网络等建议。本次典型调查研究作为北京市政府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工作的重要内容 之一,通过个别座谈、集体座谈、现场勘查、问卷调查和文档资料搜集等方式, 从调研准备、调查实施到研究分析,形成北京市退耕还林典型调研报告,制定 上述有关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方案,均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纳,并整合制定形成 了《北京市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意见》(简称《意见》)(京政办发 〔2019〕25号)。《意见》中,退耕后续政策的落地涉及全市50余万亩退耕地, 惠及北京市7个区、95个乡镇、1426个村、18.23万农户,为市政府决策和指 导退耕还林后续工作及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补偿机制提供了真实信息和 准确依据,对发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退耕农民增收 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系统完整,可供森林生态、水土保持、园林绿化和环境科学相关方面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及广大师生参考使用。作者殷 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有关人士对该领域的大力关注和支持,并希望本书 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师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