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
-
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的人工智能技术彭彦昆 著《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农产品为检测对象,以其主要特征品质属性为检测指标,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多种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智能感知效果,并对它们在未来的深度结合提出了展望。《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的人工智能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现状,简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演变;科学严谨、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包括农产品机器视觉检测与人工智能,农产品可见/近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检测与人工智能,农产品拉曼光谱检测与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多种无损检测与人工智能等;提出了构建农产品智能感知机器人的方案,包括触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知能力,通过智能控制和专家系统,能更好地实现全面灵活的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
-
中国特种作物农业全产业链标准指南庞雪莉,孔凡玉 著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业出口创汇能力,提高经济及生态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完善特种作物及其产品的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非常有必要对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进行汇编整理,以了解掌握当前标准存在的问题,结合特种作物实际开发利用需求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老旧标准的系统性的修订计划及新标准的研究制定方向。因此,为更好开展中国特种作物资源利用研究和促进建立完善中国特种作物植物资源及其产品分级等相关标准体系提供借鉴参考,本书聚焦特种作物,依据用途,选取了特种蔬菜、特种水果、特种粮食、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药用作物、能源作物、牧草作物、芳香植物、嗜好性特种经济作物共十一大类383种代表性特种作物,对其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分等分级、储运保鲜、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分等分级等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了梳理汇编,汇编入册标准共计4312项,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创新和学习引导,为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编制规划,制修订相关标准、编制完善标准综合体以及开展实施应用和跟踪评价提供参考。
-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焦翔 著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有机农业发展动力涉及的有机农业、有机企业、有机认证等核心概念,梳理了相关重点基础理论,并围绕国内外学者对有机农业发展历程、有机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有机农业的市场与消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对国际与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国与几个有代表性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的差异之处,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动力的提出提供现实支持。在理论与文献综述、现状分析描述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构建了有机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基于这个框架,本研究从有机企业的角度开展实地调研,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对长江经济带6省市有机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重点调研企业基本情况、经营者基本情况、有机农业未来发展意愿、有机认证情况、产品销售和品牌情况、资本和效益情况、科技和创新情况、政策支持情况以及有机农业生产投入情况等9个方面的问题,获得了233份有效的调查数据,确保了实证分析的需要。
-
中国农田水利供给制度创新论马培衢 著本书在科学界定农田水利交易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具有中国风格的国家与社会交互建构的社会互构视角,围绕制度嵌合、基层制度能力等核心议题,以“交易特性-行为能力-合约匹配”为线索,探究农田水利供给绩效生成的制度逻辑,构建了农田水利供给绩效生成的TSCP理论分析框架;循着“理论探析-实证分析-实践应对”的逻辑思路,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实证考察农田水利供给绩效差异的制度根源和作用机理;系统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改善农田水利供给绩效的组织与制度条件,结合国内外农田水利供给制度创新实践经验,提出政府社会协同农田水利的制度创新路径与对策建议。
-
山地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装备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王永涛,刘坚,张和喜,李家春,蔡家斌 编水肥一体化是将施肥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是精确施肥与精确灌溉相结合的产物,在灌溉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介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及意义的基础上,对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调控模型、山地水肥一体化施肥机研制、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设计、水肥一体化计量装置、水肥条件下灌溉管网的优化、水肥精准调控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水肥精准调控信息系统实现与测试以及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种植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
北京家庭农场发展研究汪海燕 著2013年家庭农场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以其土地规模经营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的继承和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家庭农场做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在通州、房山等地先行试点,试点经验将为北京市全面实施家庭农场做基石,本书通过对北京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发展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北京发展规划和地形地貌特点,提出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区等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建议。
-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刘俊萍,郑珍,王新坤,袁寿其 编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正确认识节水灌溉的本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主要介绍节水灌溉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为全英文书,具体内容包括节水灌溉基本理论、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低压管灌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沟灌技术、水稻灌溉技术、灌溉设备CFD数值模拟技术、粒子图像等PIV测量技术与水力性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
2020全球玉米种业及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关村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北京种业协会 编《2020全球玉米种业及产业发展报告》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关村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和北京种业协会共同完成,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和中关村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多位业内高水平专家共同参与编写。报告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涵盖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玉米生产、种业、消费、价格与贸易、科技创新、加工和政策等产业链各环节内容,同时分析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五年全球及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进行展望,是近年来我国在玉米领域内容全面的一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分为引言、全球玉米种业及产业发展现状、中国玉米种业及产业发展现状、近期中国玉米种业及产业发展展望与建议(2021-2025年)四部分,共十七章。报告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等,以及中国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和农业部门市场监测数据,也包括相关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实地调研数据。
-
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试验研究刘小飞,孟兆江 著调亏灌溉是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灌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策略。其基本概念是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生理特性,在其生育期内的某一(些)阶段(时期)人为主动地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亏缺),调控地上和地下生长动态,促进生殖生长,控制营养生长,调节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从而提高经济产量,达到节水高效,高产优质和增加灌溉面积的目的。调亏灌溉方法关键在于从作物的生理角度出发,根据其需水特性进行主动地水分调亏处理,因而可以说调亏灌溉开辟了一条最佳调控水-土-植物-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新的灌水策略。因此,在黄淮海平原等水资源不足地区开展调亏灌溉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徐振兴本书用以为各地农机部门摸清底数、了解需求、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发展。全书分为“全国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和“各地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调查与分析”两个部分,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成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茶叶、中药材、热带作物等经济作物在全国和各主产省份的种植面积及分布情况、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和机具使用情况、关键生产环节机具需求情况和生产机械产品情况及研发方向。本书以凝练典型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融合农机农艺要求、便于农机专业人员使用为出发点,精心编写各部分内容,力争做到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