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
-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研究张洁瑕本书主要由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在总结前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就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演替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以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为例,在定性描述的同时,着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即能值分析法,从系统的角度剖析系统演替的实质,借以揭示系统演替机制,在丰富生态系统演替理论的基础上,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
鱼桑文化研学课程新释王似锋本书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研学教材,全书共35个课程,分别设置了课程资源、知识导航、课程目标、活动导航、思考题等;既有观光游历、参观走访,又有亲历动手,探索检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思维开创性,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更是一本湖州桑基鱼塘的科普读物,立足桑基鱼塘,以鱼桑为主题梳理出10方面的内容,涉及地理类、生态类、历史类、农科类、人文类、文创类等课程。其内容丰富、阐释科学、编排精巧、图片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
海河流域农田增效减负与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张爱平,张晴雯,潘英华本书主要针对海河流域粮食增产稳产需求压力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围绕海河南系平原河网区典型农田开展增效减负与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本书在分析海河南系典型农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氮磷迁移转化特征和典型作物需肥规律的基础上,以精减肥料用量、丰富肥料类型、优化肥料结构及改进施肥方法为核心,对传统施肥模式进行改进;同时,以土壤碳氮关系为理论依据,以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促进农田地力提升以及微生物氮磷活化为技术核心,通过秸秆还田,添加生物炭、有机肥以及微生物菌剂,扩大土壤库容,提升土壤缓冲性能,实现以碳调氮、培肥土壤、用养地相结合的目的;另外,综合考虑海河南系平原河网区土地盐碱化的地域特征,选择灌溉水源、灌溉方式,同时结合肥料运筹技术和土壤调理剂,辅以物理手段,实现水肥盐协同增效,节水保墒、抑盐增肥,促进农田提质增效,形成了基于氮磷盈余基准的肥料运筹技术、以碳调氮为核心的土壤库容扩增技术,以及水肥盐协同高效的农田增效减负技术等关键技术。本书适合从事农田水利灌溉、农作物研究、农业工程领域的管理、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王敬丽,李吉民,刘辉,俞刚本书从建立股权配置机制、流转交易机制、市场运营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资产监管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各地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及改革效果,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现实意义。
-
都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于战平,李春杰本书立足于近20年来承担和参与的天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报告、从事困难村帮扶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参与的各种调研和服务项目,对10多项研究报告创新点的论证与理论探索,从事农业农村发展实践以及咨询服务、调研观察到的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等进行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学习和政府决策、实践等提供参考。本书具体分为都市农业发展20年回顾与反思、天津都市农业经营体系与发展模式研究等数章内容。
-
一带一路之中国周建南,宋红艳,位明明本书记录了热科院橡胶所执行国家“一带一路”项目过程中,与柬埔寨科研单位和国内“走出去”企业开展天然橡胶科技合作背景、内容、方式和成果,并对中国-柬埔寨天然橡胶科技合作的意义和未来合作领域进行了展望。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国一束埔寨天然橡胶科技合作背景,第二章着重描述了中国-柬埔寨天然橡胶科技合作内容和方式,第三章介绍了橡胶树育种基地建设和成果,第四章介绍了柬埔寨不同试验区橡胶树主栽品种表现,第五章介绍了束埔寨橡胶园土壤与叶片诊断联合实验室建设和成果,第六章介绍了柬埔寨橡胶树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成果,第七章提出了中国-柬埔寨天然橡胶科技合作展望。另外,附录对橡胶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类型,以及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进行了详细介绍。
-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何永福 等《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编著得益于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在贵州省科技厅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黔科合服企[2015]4012号、黔科合服企[2018]4004号、黔科合服企[2020]4007号)、科技支撑、省基金、联合基金、成果转化项目,农业农村厅合作项目省农业科学院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植保所人才团队建设、硬件平台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获得与转化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通过这些项目的支持,在植保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发了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重要粮食作物等特色农业产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在产业发展中进行示范推广。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科研人员不能到实验室开展研究,不能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等实际情况,在院分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所班子成员组织全所科研人员,将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汇集成册,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支撑,减轻病虫害的危害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部分特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对病虫害的研究不够深入;部分病虫害为新发/突发病虫害,涉足研究较浅。因此,《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资料主要来源于植保所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借鉴了国内、省内同行相关研究资料,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
全球变化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循环的影响康晓明 等泥炭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碳库的重要组分,它以仅覆盖陆地总面积3%的比重,贮藏了全球土壤碳库的15-30%,长期以来扮演着“气候冷却”的角色,在调控地球气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积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分布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干化、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和大规模挖沟排水的多重作用,导致若尔盖泥炭地逐渐萎缩、退化,并引起泥炭地厌氧好氧条件的改变,由此对泥炭地碳收支动态产生影响,使其碳源汇功能的转换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已有研究工作也很难为提出切实有效的减源增汇措施提供足够的科学理论支撑。基于此,本书选择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从大气-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综合研究全球变化对高原泥炭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并进行模型模拟,能够为高原泥炭地的碳库保育、碳分配的准确估算、碳汇功能管理及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高原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及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刘琨,王红梅在充分理解前述研究难度的前提下,《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研究——以中国为田野(1898-1949)》作者结合自身学术条件开展研究,旨在搜集整理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相关史料,时机成熟时结集出版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美国农业研究史料集,以丰富国内农史研究者的参考文献。从专门史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为美国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把中国数千年驯化的作物品种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这种经济掠夺行为却给近代中国带来灾难性影响,例如,中国的茶叶、大豆等经济作物被采集引种到美国,使中国丧失了国际贸易中此类商品的优势地位;中国政府和商人无力抵抗西方农产品的大量倾销,近代中国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选择空间,促进了美国植物分类学、生物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也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学科建立和发展。研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背景和主体、作物采集过程、代表性采集成果等,对于制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具有较高借鉴价值。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对于完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证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成果,归纳整理采集作物的具体性状信息,对研究中国纯种作物种植史、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均具有重要学术借鉴价值。
-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尹亚丽,李世雄,马玉寿,王玉琴,杨晓霞本书根据青海省生态立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点,针对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草畜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学、生态学、草业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系统理论,采用常规植被调查和生态化学计量等方法,结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高寒草句退化演替机理与恢复治理生态效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依托团队近20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对黄河源区高寒草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待本书能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