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科学
-
黍粟的故事何红中 著粮食,不仅是中国人餐盘中的主食,更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每一次粮食作物的驯化、传入和推广,都在改变历史,重塑文明,对于强调“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而言,这种体会尤为深刻。本书以黍粟的驯化或传入、推广作为切入点,全景展示黍粟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深远影响,分析粮食作物背后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让读者从黍粟的发展历程中,了解粮食作物是如何一步一步影响到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领会粮食对不同区域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兴衰的影响,进而勾勒粮食与文明的关系,从粮食作物之中了解中华文明的进程。
-
根植沃土 情系农安文典,刘香香 著此书为王富华老师40年工作与教书育人生涯的一次小结。王富华研究员从事农业检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40年,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6人。本书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王富华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代表性科技论文、综述的汇编,涵盖农产品品质溯源、污染物检测新技术、污染物吸收降解规律、重金属调查与分级利用、重金属安全阈值、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生物毒素分析评价等内容;二是王老师培养的学生在长期工作中关于农业农村、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工作等方面的思考;三是围绕“根植沃土 情系农安”主题创作的诗歌汇编。
-
中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变迁与创新研究刘明娟 著本书从理论渊源和研究文献中获得对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的基础认知,在历史变迁中探寻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的规律特征,对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的界定、发展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理论基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行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分析、中外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模式比较、创新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必然性、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的前提条件、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的实现、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
奶牛养殖减抗技术指南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 著《奶牛养殖减抗技术指南》围绕奶牛场减抗养殖的核心主题,全结《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实施以来的丰富经验,综合阐述奶牛场在提升饲养条件、管理、诊疗条件,以及严格生物防疫措施、精准诊断疾病并合理用药等各环节的技术方案,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减抗养殖技术指南,以期为保障奶业生产、食品、公共卫生和生态,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
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主编为好地展现2021年以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成果,交流建设经验,破解建设难题,在全面梳理总结分析2021年我国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2)》,同时选取摘编有关省市、行业品牌建设经验,旨在为推动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
辣椒绿色生产技术与优良品种陈燕羽 罗劲梅 刘子记 主编本书基于辣椒的生长规律和栽培特点,紧密结合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特点,重在调控辣椒田间生态系统功能,培育健康种苗,提高抗(耐)病虫的能力,营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条件,并采取绿色防控的集成手段,减少农药残留,确保辣椒生产安全。本书注重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协调运用,从栽培管理、科学平衡施肥、健康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安全用药等措施构建写作的结构体系,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每项内容既独立阐明又相互承接,兼具专业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
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马会丽 孙承都 樊留栓 谢清华暂缺简介...
-
肉鸡养殖减抗技术指南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组编本书在内容上,分别从肉鸡养殖场建设、环境控制、种源管理、营养调控、疾病防控、精准用药、生物安全等方面,综合介绍了肉鸡产业“减抗”策略。本书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养殖企业、养殖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以期为我国“减抗”背景下的肉鸡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
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余欣荣 等 著《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从理论内涵、方法原理、政策实践3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遵循市场逻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提出外部效应“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思路,融合多学科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补偿标准;建立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创新机制,探索回答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为什么补”、“补什么”及“怎么补”等关键问题。《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为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探明了路径,为提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效能提供了定量框架,从而有效指导和推进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实践。
-
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宋小青《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了格局与功能互馈的土地利用转型理论框架,明确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路径,据此比较分析了19个典型案例国家和我国耕地利用转型态势,揭示了我国耕地利用转型的基本路径以及生物灾害脆弱性新问题。《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通过耕地多功能管理开展耕地利用转型调控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