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用教程万春艳,孙美华 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用教程》(第二版)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指导思想,对接国家教学标准,适应“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为主要依据,详细讲解了药品生产企业的机构与人员、厂房设施与设备、物料与产品管理、文件管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确认和验证以及自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实现GMP标准的实施与药品生产实践的一体化。 本书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多样化的微课制作,通过扫描教材上相应处的二维码获得相关的教学资源。配套九个技能训练项目,方便开展实训教学。 本书适合高等职业院校、成教学院、高等专科学院药学、药品生产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部门的药学工作者学习参考。
-
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 编《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全国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教材职业化专业化医疗器械检查员培训教材》是“全国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教材”之一,同时也是“职业化专业化医疗器械检查员培训教材”。针对监管队伍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特点,该书从医疗器械的分类、原理、结构组成和性能、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读者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科学规范地应用于监管实践。该书内容不但有基本知识的阐述,也有技术发展趋势的介绍,努力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培养读者的专业兴趣。《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全国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教材职业化专业化医疗器械检查员培训教材》适用于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检查员教育培训,也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教材及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实用细贵药材鉴定邓茂芳 编“实用细贵药材鉴定”(第二版)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中医学、化学、药理学、中药商品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常用细贵药材的名称、来源、鉴定、规格标准、功效应用、用法、使用注意事项、贮藏等的综合应用教材。本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结合新形态教材体例,内容实用,精选传统细贵药材和浙江地方用药特色品种近50种,编写上灵活穿插各种栏目和二维码资源链接,通过教材中各个二维码呈现给教与学双方。全书分4章,各章前有学习目标,后有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并且附有实践项目。
-
新药非临床研究与开发徐寒梅 编《新药非临床研究与开发》系根据作者长期积累总结的教学与药物开发实践经验撰写而成。该书重点介绍包括政策法规、试验内容、试验设计、试验方法等药物非临床研究的内容,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药物研发特点,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读者形成新药临床前研发的整体思路。《新药非临床研究与开发》可以作为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必备教材,也可以作为药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
药剂学杨红梅 编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技术学科,实践性强。《药剂学》按照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及行业的用人要求,强调培养目标与用人要求相符合,在继承和巩固其他教材建设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材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培养学生新药开发的意识,利于工作后新药的开发与创新。《药剂学》总结了现有教材的使用经验,重组了教材的编写体系,力求充分反映出新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
消化系统肿瘤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著该指南包含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胆胰肿瘤、胃肠间质瘤和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消化系统主要瘤种,详细介绍了诊断及治疗原则,同时增加新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及相关不良反应。内容力求精简、实用。本书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同时用于开展相关方面的临床医师培训工作。
-
常用药物不良反应速查手册何红梅,杨志福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第六十三条规定不良反应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不良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不良感受,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这一概念在药物,特别是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具有实际意义。清楚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能更好的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本书作者组织编写常用药物不良反应一书,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服务。
-
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张均田,刘少林《认知科学与认知药理学 》对认知药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做比较具体的介绍。其特色在于:1.提出药理学应成为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2.提出认知科学研究,除先前的认知障碍改善药外,更应关注和重视开发提高健康人的正常智能的药物,并对我国科学家在这个方面领先之处做了介绍;3.利用药理学擅长方法学与模型,对认知科学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评价、结果分析的规则和经验,推动了认知评价的客观、直观、可视化,做到既能定性,又能定量;4.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具有较强创新性和新颖性。 本书可供药理学、新药研发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及高校师生参考。
-
上市后临床研究规范·中华医学事务行业共识篇谷成明,贺李镜,李一 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上市后研究,是启动和搭乘了药物发展的快车。药物上市,恰如婴儿初生,此时才被赋予社会属性。从此药物再也不只是一个物品,而开始成为一名战胜病魔的战士。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现代医学体系中,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承担着回答药品社会属性中重大问题的主要责任,这些重大问题包括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患者的依从性、经济性,新患者群应用的可能性、必然性等。 医疗机构从事药品上市后研究,是掌握了个人、科室和医院融合发展的引擎。大部分临床科室在基础研究方面,无法与大学附属医院和研究所媲美,但实施、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却是临床医生的专业优势。临床研究对临床医生个人科研思维、科研素质、科研能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成为行业认可并且值得不断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大力推动创新和研究的举国体系中,临床研究成果更成为优秀个体职称晋升、优秀医疗机构彰显科研技术能力的必备条件;众多的临床研究成果也将成为一个个坚实的阶梯,助我国迈向医疗强国的坚实之路。 从药品生命周期角度展望药品的一生,在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药品上市申请的审批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分割成上市前与上市后两个阶段。为了药物上市申请能够顺利通过审批,上市前阶段需要经历临床前、临床Ⅰ~Ⅲ期试验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从分子筛选、机制研究,到通过细胞、动物模型及健康志愿者获得确切的药理信息,再到基于低样本量的患者人群得到相对充分的疗效与安全性信息,这一系列过程无不充满了变数与艰辛,企业必须在上市前阶段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相对“被动”的情况下获得数据,以满足药物上市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临床前及Ⅰ~Ⅲ期临床试验样本量较小、受试者人群范围较窄、研究设计及用药方法较为严格等局限性,仅凭上市前的数据依然无法充分满足临床实际应用。而这一缺陷则应待上市后继续完善。此外,药物上市后的临床实践当中,随着使用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的问题也在这一与上市前试验存在巨大差异的场景中不断产生,如药物相互作用对于有效性的影响、非预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新的适应证人群的出现等,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上市后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来进行解释。因此,上市后研究不仅仅是对上市前研究数据进行了补充,还应成为上市前研究的重要延续,更应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
-
药物代谢与转运吴宝剑 著《药物代谢与转运》从代谢酶/转运体晶体结构的解析、代谢与转运相互作用的揭露和时辰节律性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药物代谢与转运近几十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药物代谢与转运》分九章,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前沿及热点,基于三维结构讨论了代谢酶催化特性及其时辰节律等,将代谢与转运有机结合进行介绍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物代谢与转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