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
现代病原学检验与临床实践倪语星,洪秀华,姜昌斌主编本书以病原学检验为主线,赋以全书“现代”概念。在基础理论、检验项目和临床实践中突出了新的概念和观点,并综合了国内外专家对各种检验方法在病原学诊断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供读者参考。本书以全面、系统、新颖和实用为特点,是现代检验医学与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新型教学参考书。本分册共分七章,在内容上涉及各系统常见的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详述了每种疾病的病因和检验方法,并将病原学检验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且联系当前这一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加了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反映现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和最新动态。作者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医药院校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一点促进作用。衷心期望使用本书的师生、临床各科医师、检验医师和科研人员对本书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提出宝贵意见,以弥补因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或文字欠佳等不足之处,从而使本书更加符合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
护理心理学戴晓阳主编暂缺简介...
-
营养与膳疗学章乐绮[等]著片断:微生物发酵利用。如豆类食品中的棉籽糖及毛蕊花糖(verbascose),及被应用在食品制药业上的环状糊精(cyclodextrin)及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等。(四)多糖类多糖类(polysaccharides)是由许多单糖聚合而成大而复杂的分子,分子量巨大,其特性和单糖、双糖类等简单糖类的特性有很大的差异。多糖类为不具甜味、不结晶且不溶于水。以淀粉、糊精、肝糖及膳食组织最具代表性,为近年来被一再强调的。1.淀粉:为植物体贮存能量来源的形式,由数百至数千个葡萄糖分子为单元所构成之链状物。呈直链状称直链淀粉;分枝状称支链淀粉,其构成的糖苷键结为α-1,4及α-1,6键结形态。淀粉不溶于水,生淀粉之外层有保护作用;但经加热、吸水膨胀后外层破裂变成粘稠状,称为糊化作用。2.糊精:淀粉的部分水解物,分子大小约为淀粉之1/5。将淀粉制造成糖浆的过程中,就可产生糊精。3.肝糖:为动物体于肝脏及肌肉中所贮存的多糖,又称为动物淀粉。人体可以利用肝糖快速分解以平衡血糖浓度,肝脏可将多余的血糖转变成肝糖贮存,以降低血糖;若血糖过低,升糖激素可促进肝糖分解成葡萄糖运送到血液循环中以提高血糖。但肌肉中的肝糖并不能调节血糖浓度,只能于肌肉细胞需要能量时快速转成葡萄糖以供氧化。一般而言人体贮存肝糖的总量约350g,肝脏所贮存的肝糖转成葡萄糖可作为人体任何细胞之能源;但也只够供给人体3~4小时的能量需求,若人体需要更多能量,就可能要利用其他的热量来源。4.膳食纤维:无法为人体消化道酵素所分解的多糖类及木质素等,就是来自植物的纤维,因为小肠无法消化吸收,不能提供能量及营养性表现。因国人饮食习惯日趋精致化,高热量、高油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中严重缺乏膳食纤维,导致罹患便秘、憩室炎、大肠癌、直肠癌、高血压及糖尿病之比例逐年上升,因此近年来膳食纤维之摄取愈来愈受到重视。膳食纤维可略分为两大类(表2-1):水溶性及非水溶性。水溶性包括:果胶、植物胶质、海藻胶等,食物来源有:水果、豆类、全谷类、蔬菜及海菜类等。非水溶性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主要食物来源为全谷类及蔬果。膳食纤维对现代人的饮食生活相当重要。如果人体中没有对膳食纤维无法耐受的特殊情况,如:胃肠溃疡等,则建议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应采高膳食纤维之摄取,因为膳食纤维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理功用:(1)预防便秘:膳食纤维有保水性,可使粪便软化。(2)预防痔疮及憩室炎:膳食纤维可减少肠压并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而易于排便。(3)预防肠癌:改善肠道菌相分布,减少有害菌利用胆酸及胆固醇物质作二次分解产生有毒致癌物的发生,并缩短废物留在肠道内的时间。(4)减少心血管疾病:可结合胆固醇、胆酸等,避免血液循环恶化。(5)稳定糖尿病: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对胰岛素之需要量。(6)减肥:膳食纤维实体大、热量低、具饱足感,可减低热量摄取而达到控制体重之功效。(7)排毒:可吸附有毒物质,减少有毒物质的生成。若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在日常饮食中要多摄取含量丰富的全谷类主食-糙米、五谷米(黑糯米、小麦、薏仁、绿豆等)、全麦面包、胚芽馒头等;各式蔬菜、芽菜、海菜、野菜等及新鲜水果;而精致加工食品摄取应减至最低。二、糖类的功能1.供给热量:1克糖氧化可产生4kcal的热量,对人体而言,糖类是最主要的热量来源。饮食中若糖类供应充分,人体会优先提供作为能量的来源,而将蛋白质作为组织修补之用途,脂肪则贮存以备不时之需。若饮食热量不足,人体基于能量供应为第一优先原则下,会以组织中的脂肪及蛋白质来补充不足的能量。2.构成体质:人体中肝糖约有100g贮存在肝脏,其余200~250g则分布于肌肉组织中。人体中具重要生理功能之化合物及血液、体液中亦含糖类,如:DNA、RNA、非必需氨基酸的碳骨架、糖苷类等。3.节省蛋白质作用:饮食若能提供充分的糖类,蛋白质才能在热量来源不虞匮乏情况下,完全用来修补及构成组织。4.调节脂肪代谢:脂肪要能正常氧化,必须要有适量的糖类配合;否则脂肪若不完全氧化,可能会因产生大量酮酸而造成酸中毒、脱水、电解质不平衡等现象。5.协助胃肠系统:乳糖可促进肠中有益菌之生长,进而合成维生素B群及加强钙质吸收。而膳食纤维有整肠、预防便秘及预防肠癌发生的作用。本书前言序《营养与膳疗学》一书,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营养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病患之饮食处理而编辑成册。本书第一篇为营养素的介绍、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及生命期营养学,提供有关基本营养与健康及各年龄层的营养需求等概念。第二篇的重点则为疾病期的营养,包括疾病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营养介入来改善病情。各章作者均多具医疗院所或教学等实务经历,因此将学理融入实务作业,以期经验传承,并供医疗团队成员参考应用;更期营养师的专业发扬光大,医疗团队成员相辅相成,共同为营养改善奉献心力。谨此为志。章乐绮1998年元月
-
家庭护理手册章冬瑛 编本书紧密结合家庭特点,围绕保健护理这一主题,分别对家庭卫生保健护理、家庭成员保健护理、常见症状的识别、传染病的家庭护理、运动障碍与复健、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各种家庭护理技术、常用中医知识和技术、急救、家庭保健禁忌等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集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家庭护理知识的普及读物。希望本书能为您解决一些家庭中照顾他人和自我照顾的实际问题。
-
数学秦兆里主编;周玉华[等]编《数学(供4年制护理专业用)》是根据卫生部1997年3月颁发的《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中等卫校护理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所具备的必要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编写而成的。《数学(供4年制护理专业用)》与所依据的教学大纲相对照有以下变动:将大纲的第二单元“函数”中集合、函数、反函数单列为教材的第一章,该章可安排8个学时;考虑到大纲第一单元“医用数学基础”这一概念涵盖很广,选取的内容不足以包容该单元的内涵,并为了照顾到教学内容的不序性,所以把这个单元的内容(对数、直线方程和直线型经验公式)与基本初等函数合并为教材的第二章,定名为“对数与基本初等函数”,该章可安排12个学时,以上变动是与教学大纲的主编秦玉明老师研讨并取得共识后作出的。
-
中华职业医学何凤生主编暂缺简介...
-
外科病外治独特新疗法吴承贵,李合群,李莉主编介外科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枚瑰宝,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简便易行,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为炎黄子孙的祛病健身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倍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本书为《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独物新疗法丛书》的一个分册,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总论,主要介绍了外科外治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外科外治法的重要性、应用原则等;中篇深入浅出地详述了疖、痈、急性乳腺炎、丹毒、痔及血栓性浅静脉炎等36种外科常见病的外治独特新疗法,为全书的重点;下篇是外科病外治高效验方选萃,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全书共记载了古今著名外科医家高效验方356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综观全书,字里行间到处体现了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独、特、新。适合临床医师和广大群众及中医外治爱好者阅读使用。
-
护理管理学杨英华主编;李继坪[等]编本书是为适应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卫生部规划组织编写的护理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可供护理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护理管理人员参考。该书在编写过程中,结合了现代管理学理论,吸取了国内外护理管理方法,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内容,致使全书内容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十章,重点介绍了管理学的发展和基本原理;管理学的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及控制五个基本职能,以及在护理业务技术和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学完后,能够借鉴某一管理原理,结合管理职能来指导护理管理工作,以提高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思维与技巧。
-
尤在泾医学全书[(清)尤怡撰];孙中堂主编
?br>尤怡(?~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本书对尤在泾的五部医学著作给予整理校注,计有《伤寒贯珠集》8卷、《金匮要略心典》3卷、《金匮翼》8卷、《医学读书记》3卷附《续记》1卷、《静香楼医案》2卷。其中《伤寒贯珠集》对张仲景《伤寒论》原书做了逐条注解和阐发,并对《伤寒论》原书的有些内容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归类。《金匮要略心典》对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做了逐条注解和阐发。《贯珠集》与《心典》二书对张仲景的原著颇多阐发与提示,是后人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书。《金匮翼》以内科杂病的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选取历代医家医著的有关内容分类编排,并附以尤怡本人的医学观点和治病方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医学读书记》是尤怡读书与临床的心得笔记,书中所载不乏精微切要之论。《静香楼医案》是尤怡临床治病用药的病案实录,记载32个门类病证的辨证分析及治法方药,可为研究探讨尤怡的治病用药方法提供佐证。片断:p;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故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言其热时动而盛,不似伤寒之一热至极也。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孹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①,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按: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本书前言前言《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草学在明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内容之丰,观点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历代难以与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典”。全书52卷、62目,载药1892种,附本草实物考察图谱1110幅,附方万余首。他“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书考八百余家”,“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在药物分类、鉴定、生药、药性、方剂、炮制、编写体例等许多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其刊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青睐,在中国药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多种译本流传于世界诸多国家,其成就已远远超出医药学的范围,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除时珍之卓越贡献之外,还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阐发和注释,与其一生药学经验的总结,详明药理及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更有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其药物分类舍弃《神农本草经》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划分,体例以药物性味为先,次以主治、发明,内容广泛,旁征博引,参以个人体会。全书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及药用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明确而扼要地作了叙述,使“学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黄绳墨”而“足以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约言》,汪昂的《本草备要》,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张志聪之《本草崇原》等,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明清时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仍以《内经》以来所形成的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如明代的张景岳等十分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把命门看成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论的影响,把命门、相火联系起来,在临床上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有些医家对脑的功能有新的记述。如李时珍有“脑为元神之府”,汪昂记有“人之记性在脑”,喻嘉言有“脑之上为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等记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临床各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时医学十分注意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丰富。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及四诊八纲,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脉学著作,该书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了27种脉象,便于学习、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苟能于此八个字认得真切,岂必无古方可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内科医著明清时期很多。薛立斋的《内科摘要》一书,首开中医“内科”书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确中医内科的概念,使内科病证的诊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从学术理论方面,以温补学派的出现和争论为其特点。其主要倡导者有薛立斋、孙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观点是重视脾肾。薛立斋注重脾肾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和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温补派的中坚张景岳的《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原宗朱震亨说,后转而尊崇张元素和李果,反对朱说,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极力主张温补肾阳在养生和临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则在薛立斋、张景岳的影响下,既重视脾胃,也重滋阴养阳。温补之说,成为明清时期临床医学发展上的一大特点。温病学派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叶天士的《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开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法则。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乃继承叶氏温病学说,但提出了温病的传变为“三焦由上及下,由浅入深”之说,成为温病三焦辨证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著作都丰富了温病学说。骨伤科、外科在明清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外科闻名的医家和医学专著空前增多。如薛立斋的《外科枢要》,汪石山的《外科理例等,记述外科病证,论述外科证治,各有特点。骨伤科有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是继《普济方》之后对骨伤科方药诊治的进一步系统归纳。妇产科在明清时期发展很快,成就比较显著。如万密斋的《广嗣纪要》对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以及妊娠等做了记述。薛立斋在《保婴撮要》中强调妇科疾病之养正,记述有烧灼断脐法,以预防脐风;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收录和综合前人对妇产科的论述。武之望的《济阴纲目》列述了经、带、胎、产等项,纲目分明,选方实用。儿科在明清时期内容较前更加充实,专著明显增多。如万密斋的《全幼心鉴》《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广嗣纪要》《痘疹世医心法》等儿科专著,继承了钱乙之说,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治疗重视调补脾胃,除药物外,还注意推拿等法。王肯堂的《幼科证治准绳》综合历代儿科知识,采集各家论述,对麻痘、热症等多种小儿疾病论述颇详,流传甚广。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的进展。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论述眼疾171症,详述证治,是对眼病知识的较好汇集。薛立斋的《口齿类要》记述口、齿、舌、唇、喉部的疾患,注重辨证治疗,简明扼要,介绍医方604首,为现存以口齿科为名的最早专书之一。气功及养生方面,在此期也较为重视,出现了不少有影响、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如万密斋的《养生四要》。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也阐发了《内经》的有关养生论述,对养神和养形做了精辟论述,富有唯物辩证精神。另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述300例老年病的验案,强调颐养功夫,寒温调摄和戒烟酒等。清朝末年,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因此,西医学术对中医学术产生很大影响,在临床上中西医病名相对照,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治,中西医汇通学派形成。如其代表人物唐容川,立足中西医汇通,发扬祖国医学,精研中医理论,遵古而不泥古,建立了治疗血证的完整体系。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医学确有辉煌成就,在中医药学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目的所在。全书共收录了30位医家,集成30册医学全书,其中明代13位,清代17位。收录原则为成名于明清时期(1368~1911)的著名医家,其医学著作在两部以上(包括两部);每位医家医学全书的收书原则:医家的全部医学著作;医家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疏;其弟子或后人整理的医案。整理本着搞清版本源流、校注少而精,做到一文必求其确。整理重点在学术思想研究部分,力求通过学术思想研究达到继承发扬的目的。本书为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之一,在论证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马继兴、张灿王甲、李今庸、郭霭春、李经纬、余瀛鳌、史常永等审定委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30位主编均为全国文献整理方面有名望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几年努力编撰而成。虽几经修改,但因种种原因,如此之宏篇巨著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编著者1999年5月于北京 -
掌纹诊病实用大全江滨编著现今,世界上的科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们,都开始关注手纹与人类身体健康的密切联系。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人体各部分神经反射的信息,仿佛电脑终端的显示器一样,在这里,人体各内脏的信息错综复杂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幅详尽的生命图。因而手纹学在很多医生和生物学家那里,都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他们运用现代科学、医学的观点对手纹中所体现的健康信息加以分析、诊断,获得了大量极其富有价值的资料,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宝贵的科学理论知识。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关于手纹与健康的准确的资料信息汇总起来,向人们提供一个通过手纹进行自我身体疾病诊断的科学途径,提供一个解读手掌上的迷宫的线头,使人们可以掌握手纹与疾病之联系的种种征象,从而把握自身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