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
神经外科护理500问杨亚娟,王冬梅,张婷,彭飞 编本书以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写而成,全书涵盖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及临床护理问题,以一问一答形式对问题进行回答和一定程度的阐述,本书的编写结合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更加全面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指导。
-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黎庆初 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Carpenter和Burns提出,应用于临床已有80余年。该术式不仅能够避免后路腰椎融合术对椎旁肌及脊柱后柱结构的破坏,而且能够清晰显露并完整切除椎间盘,实现椎间大量植骨,具有明显优势。但ALIF技术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脊柱外科医师不熟悉腰椎前路解剖,唯恐损伤脊柱前方重要血管、神经,且目前国内尚无系统介绍ALIF应用解剖、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专著以供临床参考。本书前半部分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针对ALIF手术入路、术中解剖学标志、术中常见解剖结构等临床具体问题,向读者介绍了相关临床解剖学资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凝聚了本团队近数年关于该术式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成果。同时,本书也结合目前较为成熟的影像学、断层解剖学等解剖学观测技术,以期更系统全面地阐述ALIF相关的解剖结构。本书后半部分以临床应用为重点,总结本团队10年来成功完成400余例ALIF手术的临床工作经验,对ALIF术前评估与准备、手术技巧、临床应用实例、术后处理等具体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图文并茂。
-
快速磁共振成像张明辉等 著《快速磁共振成像》以快速磁共振成像为主线展开,讨论快速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快速成像脉冲序列、并行磁共振成像、压缩感知磁共振成像、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磁共振图像重建,以及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动态心脏成像中的应用。《快速磁共振成像》内容紧跟国内外发展前沿,并融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
CT血管造影图谱[罗] 格拉蒂安·德拉戈斯拉夫·米克劳斯 著本书提供了在3D重建的CT血管造影术中观察到的大量正常和病理学改变,这些结果在各种临床应用中均包括脑、颈动脉、胸、冠状动脉、腹腔和外周血管的成像。精湛的插图展示了通过CT血管造影获得的解剖学细节,并描绘了受影响结构的精确位置和病变严重程度。正常成像特征和病理外观之间的仔细比较将有助于读者进行图像解释和治疗计划,并且所描述的病例包括一些非常罕见的病理改变。此外,本书还对该模式的技术原理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并提供了有关成像的指南。适用于放射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神经外科医师、心脏病专家、心血管外科医师和医学生。
-
入职住院医师核心置信职业行为李海潮 著本书描述了所有专业住院医师入职第1天,在无直接监管下可以完成的13项EPAs。每项EPA包括以下内容:EPA及其相关关键功能的描述;相关胜任力领域列表;对授权决定起关键作用的每项胜任力领域列表;与EPA关键胜任力相关的置信前和已置信行为里程碑描述表;对每项EPA基于里程碑的置信前和已置信学员预期行为的描述;每项EPA的临床情境,描述置信前和已置信学员在该临床情境中的可能表现。附录A提供了起草小组成员用于制作每项EPA的工作表模板。附录B是置信前和已置信学员的预期行为项目列表。附录C是“医师通用胜任力参考列表”,用以描述每项EPA相关的关键胜任力。最后是附录D,展示了全部13项EPAs中与每项EPA相关的胜任力次数。
-
冠状病毒家族肺炎病理与影像李宏军,陆普选,马迎民 编《冠状病毒家族肺炎病理与影像》以冠状病毒家族肺炎为研究对象,针对迄今为止已经明确感染人类的3种冠状病毒亚型感染所致疾病(SARS、MERS、COVID-19),进行了基于影像与临床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整体描述和介绍,特别是强调基于临床分期以病原、病理为基础的影像学分级诊断模式,使其更加符合临床诊疗循证医学需求。《冠状病毒家族肺炎病理与影像》系统阐述了冠状病毒家族肺炎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内容涵盖SARS、MERS和COVID-19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诊断、治疗、影像学、影像科常用清洁消毒与防护、预防及预后等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成果。《冠状病毒家族肺炎病理与影像》具有内容翔实、资料完整、图文并茂、病例典型、实用性强的特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反映新研究成果的医学专著,适合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及医学生使用。
-
面向精准医疗的多组学研究赵杰等 著精准医疗是医学发展的客观必然,基于多种组学数据,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疾病,更精准地指导疾病诊断与个性化治疗。《面向精准医疗的多组学研究》不但对多组学的基础和研究技术进行了阐述,总结了现有临床和科研上的主要成果;也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组学的数据处理过程及相关软件,分析总结了现有多组学数据整理利用的方法和成果。
-
遗传性听力损失及其综合征王秋菊,杨仕明,赵立东,韩东一 著本书全面收集了400多种与遗传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及其新进展,共分为16章,内容涉及遗传性听力损失研究简史、诊断、流行病学、病因学、遗传咨询、耳胚胎学;详细阐述了非综合型、伴外耳畸形、眼部疾病、肌肉骨骼异常、肾病症、神经病变和神经肌肉疾病、心脏缺陷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皮肤疾病、口腔疾病、遗传性听力损失和伴有染色体异常的新研究进展,本书在2006年第2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国际上遗传性听力及其综合征的新进展。本书可为耳鼻咽喉科医师、临床听力师、听力康复人员,以及神经内科、肾内科、口腔科、皮肤病、心脏、内分泌、儿科医师、遗传咨询学家等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便捷的查询工具和重要的参考。
-
介入性超声医学张全斌 著1972年Goldberg和Holm成功地研制出了带有中心孔的穿刺探头,首次使得在B型声像图中同时清晰地显示病灶和穿刺针尖,显著地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之后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超声引导下穿刺诊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正式将它确定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介入性超声医学。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及抽吸、插管、注射药物治疗等操作。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设备、导向装置、穿刺针具和导管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逐步积累,介入性超声医学已深入到临床各个学科领域,几乎覆盖到全身所有脏器及部位,从而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性超声医学通过超声影像实时监测或动态引导,不但穿刺准确,而且创伤小,操作过程相对安全,诊疗效果可靠。实践证明,该项技术解决了许多内、外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操作甚至替代了外科手段。尤其是该技术具有超声设备小型化与可移动到床边的特点,以及操作简便、无辐射、费用相对低廉和术后皮肤不留瘢痕的优势,特别适合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应用。但是鉴于超声医学显像技术对操作者主观依赖性较强的局限性,加之国内临床超声医学专业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医院超声医学为独立的学科),以及现今国内执业医师管理体制的要求,临床医师几乎没有机会熟悉或掌握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理论和技术,一定程度制约了国内该技术的发展。以往针对临床医师阅读的相关介入性超声医学专著较少,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使临床医师快速了解介入性超声医学的技术优势、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并易于携带和随时查阅,以便加强与超声医学影像科医师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和密切协作,促进介入性超声医学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怀着这样的初衷,本书应运而生。编写组结合自身多年来开展介入性超声医学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参考《临床介入性超声学》(董宝玮主编)、《中华介入超声学》(陈敏华、梁萍、王金锐主编)和《中国介入超声临床应用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编著)等相关文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介入性超声医学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编著了《介入性超声医学:临床医师备忘录》一书,旨在供临床医师和相关超声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该书编写简明扼要,直叙临床常用介入性超声技术。 为节省篇幅和避免过多重复,本书没有纳入有关介入性超声医学中的具体操作技术与规程细节,以及超声内镜、术中超声或腔镜超声引导下介入和超声引导下产科胎儿介入等涉及专科领域较强的内容。如有需求者,请进一步查阅本书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
-
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策略和实践[日] 松村直树 著,韩方海,陈瑞新,杨斌 译,[日] 德村弘实 校人们常说:手术不是单纯的解剖,必须掌握外科解剖学。今天,已经到了腹腔镜手术时代,开始出现并强调一个新的术语——腹腔镜下解剖。众所周知,腹腔镜下手术时容易忽略某些解剖结构或者误判结构的性质,究其内在原因是有些医生在腹腔镜下难以充分理解各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尤其是与结肠有关的手术,手术面积相对较大,而腹腔镜下行结肠手术,需要对解剖位置格外熟悉。正因如此,学术界常年谈论的话题是具备传统开腹手术经验为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前提。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术野往往在横结肠系膜上方的网膜囊内,或者在横结肠系膜下方,或者远离脐部的脾曲和盆腔侧。也是《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策略和实践》作者——松村直树博士,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他研究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进行横结肠系膜的操作,将手术操作的步骤规范化。另外,人体的解剖不像机械一样简单,既有确定的结构,也有罕见的畸形等变化,加之粘连和炎症,都会导致解剖结构的改变,常常使医生不知所措。对此,该书提出了以容易分辨的确定结构为线索,逐渐解决更加困难或混乱不清等情况的手术策略。因为这才是大型外科手术的王道,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策略和实践》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精力,用色彩丰富的简图使读者易于理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外科医生指导用书,推荐该书作为大肠癌手术学习的案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