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经络健身妙法张安民编著本书为全民健身运动系列丛书之一。针对体弱多病的朋友普遍关注的各种问题,运用叩击、拍打等手法,结合现代健身运动新特点,达到激发人体经络为目的,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书中包括经络保健操,经络健身功,随时经络健身法以及少女所喜爱的经络美容锻炼法等。该书以运动医学为基础,探讨了经络对人体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并以作者多年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合理、有效的健身妙法。无论对健康人还是对患者都起着补品药物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健身与康复作用。书中所述方法,力求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融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文中每种练习还附有锻炼方法、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是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及医务工作者的实用参考书,更是体弱患者的实用性科普读物。
-
方剂学应考必读陈荣,杨少华主编暂缺简介...
-
血府逐瘀汤吴启富,姚中强主编一切补气之剂源于四君,一切补血之刘源于四物,然气血双补首推八珍,归脾之属。严用和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了益气补血、健脾益心的名方归脾汤,用之临床,效如桴鼓,但至今尚未有对此方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者。作者综合历代医家对本方论述及临床治验,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对本方进行的系统研究,分别从主要药物的药理、复方的药理、剂型的改革、内科疾病及其他疑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发,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归脾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和治疗疾病的规律。本书资料详尽,论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药理研究及临床治验。本书适合于广大各级临床医师、中医药研究者、医药专业的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温胆汤谭宗艾,范恒主编一切补气之剂源于四君,一切补血之刘源于四物,然气血双补首推八珍,归脾之属。严用和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了益气补血、健脾益心的名方归脾汤,用之临床,效如桴鼓,但至今尚未有对此方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者。作者综合历代医家对本方论述及临床治验,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对本方进行的系统研究,分别从主要药物的药理、复方的药理、剂型的改革、内科疾病及其他疑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发,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归脾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和治疗疾病的规律。本书资料详尽,论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药理研究及临床治验。本书适合于广大各级临床医师、中医药研究者、医药专业的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女科调经要旨陶御风,黄素英编著暂缺简介...
-
小柴胡汤董康,袁德培主编一切补气之剂源于四君,一切补血之刘源于四物,然气血双补首推八珍,归脾之属。严用和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了益气补血、健脾益心的名方归脾汤,用之临床,效如桴鼓,但至今尚未有对此方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者。作者综合历代医家对本方论述及临床治验,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对本方进行的系统研究,分别从主要药物的药理、复方的药理、剂型的改革、内科疾病及其他疑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发,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归脾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和治疗疾病的规律。本书资料详尽,论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药理研究及临床治验。本书适合于广大各级临床医师、中医药研究者、医药专业的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
中华医学闻诊大全肖相如,倪青,张静主编1994年,我们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华医学望诊大全》。是书出版社后供不应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广大同仁不仅给予《中华医学望诊大全》以热情关注,并且希望四诊大全能配套并行。本书是一部大型中医闻诊专著,博采古今之精华,汇集众家之经验,并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闻诊现代化、客观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发扬中医闻诊之经验,指导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部既具有高使用价值,又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大型工具书。
-
中国针灸全图周立群等主编;王莉绘制片断:第一部分标准经穴系统1.经穴定位经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种,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三者在应用时互相结合,以体表解剖标志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离分寸,并用手指来比量,从而确定经穴位置。现分述如下:1.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固定的标志,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在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中间定膻中(女性在仰卧位时)等。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领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全身各部的主要体表解剖标志如下:头部:a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b.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c.额角(发角)(前发际额部曲角处);d.完骨(颞骨乳突)。面部:a.眉间(印堂。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处);b.瞳孔(正坐平视,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内眦至外眦连线的中点处)。颈、项部:a.喉结(喉头凸起处);b.第7颈椎棘突。胸部:a.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b.胸剑联合中点(胸骨体和剑突结合部);c.乳头(乳头的中央)。腹部:a.脐中(神阙)(脐窝的中央);b.耻骨联合上缘(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a.腋窝顶点(腋窝正中央最高点);b.第11肋端(第11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a.第7颈椎棘突;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c.肩胛冈根部点(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d.肩峰角(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e.髂后上棘(髂骨嵴后部的上方突起处)。上肢:a.腋前纹头(腋窝皱襞前端);b.腋后纹头(腋窝皱襞后端);c.肘横纹;d.肘尖(尺骨鹰嘴);e.腕掌、背侧横纹(尺、桡二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a.髀枢(股骨大转子);b.股骨内侧髁(内辅上);c.胫骨内侧髁(内辅上);d.臀下横纹(臀与大腿的移行部);e.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的中央);f.腘横纹(腘国窝处横纹);g.内踝尖(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h.外踝尖(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1.2骨度折量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了人体各部的分寸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本书前言前言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早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就已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理论和较大实用价值的专门学科。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故深受患者欢迎。20世纪中叶后,伴随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同时产生了化学及合成药物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问题。疾病谱的变异,如代谢、免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相关疾病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也向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的目光开始移向自然、传统的医疗方法,而针灸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性,首当其冲成为世界医学界注目的焦点,一个学习、研究和应用针灸的热潮正风靡各国,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针灸学不断推陈出新,在临床、文献、实验等各方面成就斐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和《耳穴名称与部位》的颁布推广,开拓了针灸标准化研究的历史;耳针、头皮针等微刺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扩大了针灸学的领域,揭开了针灸学发展新的一页。《中国针灸全图》正是为了适应针灸学发展的形势,满足海内外学者的需求而编制的。编绘针灸图谱渊源既久,古谓修制明堂。由于腧穴命名定位是学习研究、临床应用针灸学的基础,故历代医家给予高度重视。据《隋书·经籍志》记有《明堂虾蟆图》,《新唐书·艺文志》载甄权绘《明堂人形图》,是为修制明堂之始。以下宋、元、明、清历代均不乏力作,如元·滑寿作《明堂图》4幅,经吴昆校,现存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吴郡魏玉麟重刻本。然由于岁月湮隐,诸多精品已名存图亡,甚为可惜。近年来,伴随针灸热潮在世界的兴起,海内外陆续出版了一批针灸图谱,但尚难适应针灸学术的发展和各层面的需要,特别是在标准化、高品位、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本套挂图则力图在上述诸方面加以完善作一尝试。《中国针灸全图》具有如下四点特点:1.收录全面。本套挂图收标准经穴、经外奇穴和微针穴位图共计9幅,载穴925个,是迄今为止收图录穴量最大最全的一套挂图。2.内容标准。本挂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和《耳穴名称与部位》等为蓝本,并以临床常用、影响较大为原则,参考具有代表性的微刺系统穴位图和经外奇穴图,力求最大程度地反映近年来针灸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成果。3.实用新颖。本挂图在设计方面遵循切合实用的原则,构思新颖、富于创意,如根据男女不同生理特征分别绘制穴位,并将经穴、奇穴分图标示,泾渭分明。4.绘制精美。本挂图采用最新喷涂彩绘工艺和计算机制版印刷技术,图形精美清晰、色泽柔和丰富,不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本挂图供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和广大针灸爱好者参考使用。由于编绘者水平所限,难免疏漏,敬请同道斧正。
-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刘从明等点校《针灸大成》为明·杨继洲著。全书凡十卷。卷一集录《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原文,以论述针灸源流。卷二、第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主要为针刺补泻手法。卷五为井荣俞经合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等时间取穴方法。卷六、卷七详述十四经络、经穴及经外奇穴的部位、针灸方法及主治病症。卷八分类介绍各种病症的治法和选穴。卷九采撷名医刺法、灸法并记载杨氏医案。卷十附论小儿按摩及儿科疾病的诊断。本书不仅有杨氏家学之粹,而且集明代以前针灸文献之精华,资料丰富而珍贵,并切合临床实用,对针灸学术的保存和弘扬,功绩巨大,影响深远,一直被奉为针灸学者所必备之书。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首次刊行以来,屡次重刊、重印,砚存版本约50余种。
-
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六味地黄丸的出处、方名释义、功用主治、方解、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制剂研究、系列方研究等内容。我们力图资料翔实,条理清晰,反映六味地黄丸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以便读者不仅可以一览六味地黄丸的研究全貌,而且能了解其研究的动态及其趋势,并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本书是一本系统论述六味地黄丸的专著,特别适合广大临床工作者、中药方剂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和中医药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