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外感病辨治纲要刘绪银外感时行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寒、温表象是对立统一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都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寒热、气血理论为依据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伤寒学派以伤寒为一级病名,以统温病,并不完全否定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是以温病为一级病名,将《伤寒论》所述之伤寒限定为与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并立的狭义伤寒。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寒、温辨证论治体系可以合二为一,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时行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
中医临床病症大典·耳鼻喉科病卷总主编 陈仁寿《中医临床病证大典•耳鼻喉科病卷》分为耳病、鼻病、咽喉病、口齿病四个章节,以中医常见耳鼻喉科疾病(包括口齿病)如耳胀耳闭、耳聋、耳鸣、脓耳、耳疮、鼻疔、鼻痔、鼻槁、鼻渊、喉风、喉痹、喉痈、牙痛、牙宣、口疮、唇风等24个病证为纲,广泛收集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相关论述,选取其精要,分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论用药、医论医案等进行梳理、分类、归纳、评述,阐述历代医家对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命名与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认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诊治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理论和经验,揭示中医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展示古代医家对耳、鼻、咽喉与口齿病证的辨治与认识轨迹。本书收集资料广泛,遵循中医药规律,立足中医临床,体现传统认识,展示耳鼻喉病证体系,梳理中医辨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中医思维与素材,力求使本书成为一部中医耳鼻喉病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从而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资料与思路,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及对病证梳理体系,亦可为中医内科学耳鼻喉病证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
扶阳心法与临证旨要吴生元作者本书著者吴生元教授乃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先生(“吴附子”)嫡子,早年就读于云南大学医学院(现昆明医科大学前身)学习临床医学,1960年师从其父吴佩衡先生学习中医,并在云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三年3年。本书强调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实践经验的结合,通过理论探幽、辨证发微、治法心要、临床实践心得、方药辨析、扶阳实践与学术传承探讨等6个部分,系统论述了著者对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的传承探索及其56年的临证经验、心得体会,也寄托了著者为中医事业奋斗终生的炽热情怀。
-
国医大师传承录 第一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 ; 余艳红, 于文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2年3月启动了《国医大师传承录》的编写工作。该丛书共分四册,从成长经历、成才经验、学术精华、临证遣方用药、大医情怀、师徒传承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120位国医大师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这也是首次全景展现120位国医大师的中医学术力作。通过对国医大师群体进行全方位展示,既可总结共性特征,发现大师成才规律,又可在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中寻求创新的路径。
-
中医门径刘翔编著 ; 王子依整理本书名为《中医入门路径》,由山东省枣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枣庄十大名医刘翔关于中医入门的讲稿整理而成。刘翔曾多次办班,教授中医爱好者及初入临床的医师学习。作者从气火(能量)、气化、气机角度讲述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将气火(能量)的产生,主要是心肾功能;第二部分讲气火(能量)的运行,主要是六经的功能;第三部分讲气火(能量)的载体,主要讲肝、肺、脾胃的功能;第四部分讲中医思维方法、运气学说及八卦理论。
-
医村话中医周鹰 张宝林周鹰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有独特的理解,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发表在各大期刊及“医村博客”。周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揣摩中医理论精微深奥的内涵,及如何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并致力于为社会解读中医,宣讲中医治病与养生的真谛。本书汇集周鹰多年的学术思想,是其40余年对中医的研究、应用、思考形成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全书分“解读中医”“医学心悟”“诊余杂谈”“临证经验”四部分内容,本书能够开拓临床工作者的思路,同时也适合中医爱好者及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对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多有裨益。
-
刘茂才医论医案精粹卢明, 刘晓俊, 华荣主编刘茂才,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本书是对刘老师六十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分为杏园漫谈、医理探微、临证心悟、医案撷英四章。前三章为医论部分,内容大多已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此次整理略有删减及修订,部分为刘老师会议讲稿或早期读书笔记等,内容涉及中医药发展的思考、脑病学科建设的构想、临床救治的困惑及思路,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心得。医案撷英共涉及中医病证30种,其中脑病相关疑难危重疾患医案超过一半,不仅展示出刘老师经常强调的“基于内科(脑病),兼顾多学科”的临床诊治思维方式,还可看到其治法用药的全面性和灵活性,是其数十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充分体现。每一案后附有按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对老师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加以总结。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
兰心医案樊兰英主编本书为樊兰英主任医师的临床医案集,是师承团队在跟诊中的真实记录,最客观地展现了樊兰英主任运用中医临证经验,贯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用中草药治疗内、外、妇、儿多科疾病。本书拟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樊兰英主任对外感病证、肺系疾病、脾胃病、心系及肝胆病证等进行的临床辨证思路。下篇为疑难病的治疗心得及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独特治疗方法如:咳嗽变应性哮喘、肠胃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银屑病、湿疹、糖尿病、抑郁焦虑症、阳痿、妇科炎症、不孕不育、小儿厌食症等。
-
玄府理论研究与应用方朝义, 马凯主编玄府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刘完素在《内经》的“玄府”论述基础上吸纳了道学、儒学等相关内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特别是对人体的视、听、嗅、味觉以及大脑所表现的思维、意识、神志、精神等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重要性的探索研究,对玄府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发展,得到了发扬;明清医家更是在刘完素的玄府气液学说基础上有所发展。但玄府的概念经过通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观察发现因为玄府概念抽象、形态结构不明、功能作用阐发不一等因素,导致医家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玄府理论更好的付诸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本书深入探讨了玄府定义、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治疗等,认为玄府是遍布全身、无物不有的至微至细的结构,是人体组织中气血津液运行与交换的通道,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场所,具有畅达气机、输布津液、渗灌气血、运转神机等功能。玄府空虚为玄府病变发病的根本,从而导致气液郁滞,贯穿疾病始终,致病多样,治法上以扶正祛邪、开通玄府为主。玄府理论广泛用于指导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疾病的诊疗,并获得一定的疗效。
-
中医多学科研究雷顺群, 司银楚, 黄金刚主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