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道地金银花研究张伟 著暂缺简介...
-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 王士雄纂 ; 李荣群等校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是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自身著作《霍乱论》的基础上增补和重订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二卷 ,上卷包括病情、治法两篇,下卷包括医案、药方两篇。全书详细叙述了寒霍乱与热霍乱的病因、病机及诸多临床病案,且列举了众多误治、失治的解决方案,为后世医家探索寒、热霍乱辨证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也是研究中医药防疫办法的重要医书。本次整理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所藏清同治二年(1863)上海陈氏崇本堂刻本为底本。
-
高学山传世名著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过经不解、瘥后劳复阴阳易病等八篇。作者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高注金匮要略》书中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至“果实菜谷”二十五篇逐条详加注释。每篇于各段原文后,均以高氏之注文为主,并适当参酌前贤之注论。注文以天地气化阴阳浮沉之理分析杂病症情、诊断及方义,叙述精微,见解独到,并与《内经》、《伤寒论》及诸家方书融会贯通。
-
时病论(清) 雷丰著 ; (清) 程曦, (清) 江诚订《时病论》成于清光绪八年(1882),系雷丰谨记父训,“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并有鉴于“从古至今,医书充栋,而专论时病者盖寡”,遂钻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博览诸家之学,融以己见,在其父雷逸仙论述时病的基础上著就而成,“首开时病研究之先河”。全书共八卷,以《内经》阴阳应象八句为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分时立论,每季分为两卷,其一论常见多发病症,其二则论不正之气所致疾病;各病条分别论述病因、症状、诊治要点、立法依据等,后附拟用诸法、备用成方及相关医案,并间有雷丰及程曦、江诚两位弟子的评按。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续编 王氏医案三编(清)王士雄著 ; 庄爱文校注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丹溪学派代表人物生平和与著述选介、原文选析、方剂选录及医案选按等方面的研究,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内容精要,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如此大规模的对丹溪及其传人的有关论述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及学术研讨,以冀准确、完整地反映“丹溪学派”的学术体系,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出版价值颇高。本专著的出版,适合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对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中医文献与中医文化研究司学娟本书为钱超尘先生及其工作室各位专家编纂整理的数十年来关于中医典籍目录、版本、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中医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医文献与中医文化研究领域传承创新的集中展现。 《晚清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与中医》《劳树棠与〈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关于中医古籍文体形式研究的几点思考》研究了医籍出版、医书目录、医籍文体等文献问题;《消渴病的文化隐喻》《试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仁”的内涵》《〈太平经〉“神”的观念初探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医德溯源》研究了中医文化中的典型事项和概念;《〈伤寒杂病论序〉“憃”字考》《〈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几几”考》《论“髁”的释义及演变》《原版式中医古籍阅读教学的探讨与实践》研究了字词考释和医籍阅读教学;《方伯屏原藏古钞本影印述要》《清宫成药配方的整理与研究》对医家、医著和医方做出了研究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考据学、文献研究,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本书作者亦旨在通过本书的详述,让更多年轻的中医学人才“突破文字关”“加强医古文学习能力”“增强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给今后钻研文献的一把开门钥匙”,具备学习、研究、挖掘中医文献的能力。
-
2020—2021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20— 2021 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医疫病学近两年学科发展的主要成果,理清中医药学科发展脉络,明确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促进中医疫病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报告明确了中医疫病学学科内涵、外延、研究方向,梳理了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源流,总结了学科研究进展,对比了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分析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医疫病学学科的发展建议。16 个专题报告内容包含了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甲型流感、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登革热、布鲁氏菌病、儿童疫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艾滋病的研究进展,疫病的中医预防与康复研究、疫病相关中药研究、中医药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医药抗病原微生物研究、中医疫病古籍文献研究、现代名医防治疫病经验研究、中医疫病人才队伍及教学研究等。
-
精彩诗图话中药周超凡,张静楷本书运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中药。书中选择中医临床常用的、较安全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260多种常见中药,采取诗歌(中医通称为歌诀)配彩图的独特形式,阐述所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贮藏条件等。本书基本涵盖了常见中药品种,并严格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所述中药标注了拼音,适合从事中医药研究、教学的专业人士及中医药文化爱好者赏阅和参考。
-
沙静涛肛肠病学术经验与临证实录沙静涛• 本书是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病医院沙静涛主任医师在中医肛肠病方面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 全书共分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沙静涛主任医师在中医肛肠病方面的学术经验、中医肛肠病特色疗法,并对常见肛肠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分病种进行了具体论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医外治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本书基本上包括了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内容涵盖中药内服外治、灌肠、纳药、针灸、挂线、手术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及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对于丰富肛肠病治疗手段,传承祖国传统肛肠病特色疗法具有重大意义。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高秉钧潘桂娟主编;林燕编著高秉钧,字锦庭,号心得;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清代外科名家,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派之“心得派”的奠基人,代表著作为《疡科心得集》。高秉钧以《内经》为本,精通内科、外科,尤擅长疮疡病诊治;首次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创立疡科“按部求因”辨证方法,开温病理论与外科结合之先河;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立了类证鉴别理论;认为“治外必本于内”,主张“外治法即内治法”,即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同治之法。这一治疗原则,对后世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内容包括高秉钧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